隋唐骑兵 :装备、编制与战术
前言:在魏晋南北朝期间,随着游牧民族南下进入中原,中国的骑兵在装备上和技术战术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那么,继承了北朝衣钵的隋唐骑兵又是怎样的呢?笔者将为你一一道来。
一 南北朝骑兵与隋朝骑兵
在南北朝期间,马镫的出现和完整的具装马铠的大规模运用。使得具装骑兵(人马皆披盔甲的骑兵)成为战场上的中坚力量。一般认为,形制完整的马镫最早出现在中国,出土较早的双马镫实物,是辽宁北票出土的北燕太平七年(415年)冯素弗墓葬。在南北朝期间,骑兵的另一件神器,组合式马铠成为战场上的主流。所谓组合式马铠。,由六个部分组成: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当然还配备有马鞍和马凳缰绳之类。“面帘”是一块狭长的金属制的护面,上面开有眼孔,主要保护马匹面部;“鸡颈”其实是一副马颈部的护甲,由甲片缀成,前面有搭扣可以扣上;当胸;马身甲;搭后,就是马匹前中后的大片护甲;而寄生比较有特点,是一个放在马尾部的向上翘的扫帚一样的东西。这样装备的战马,除非是步兵不要命的冲上去砍马腿,否则很难直接杀伤它。组合式马铠各部分可以随需要拆卸,拼装,非常的方便。有了马铠和马镫两样神器,使得具装骑兵成为南北朝特别是北朝军队在战场上的中坚力量。北齐著名的精锐部队“百保鲜卑”,都是人马披重甲的具装骑兵。在537年的沙苑之战中,西魏大将李弼仅以60名具装骑兵侧击东魏军队,即扭转战局。足可见具装骑兵的巨大威力。
组合式马铠
继承北朝衣钵的隋朝,也非常重视具装骑兵(人马都披盔甲的骑兵)。比较典型的是隋朝的精锐部队骁果军。《资治通鉴》卷182《隋纪六》记载:炀帝大业九年(613)“春正月丁丑,诏征天下兵集涿郡,始募民为骁果,修辽东古城以贮军粮”。据此可知,“骁果”之名取骁勇果敢之意。这批军士多是关中人,他们身强力壮,骁勇善战,骁果军中的很多都是精锐的具装骑兵部队。在远征高句丽时,随着隋炀帝亲征的隋帝国骑兵共有二十四军,每军拥有骑兵四十队,队百人。十队为团,团有偏将一人,如此算来,仅仅征高句丽一战,隋军的骑兵在账面上就达到了恐怖的96000人,且一半是“铁具装”(铁甲),一半是“兽纹具装”(皮甲),全部都是具装骑兵。非常恐怖。
但是,隋朝的具装骑兵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在多山地的辽东和朝鲜半岛作战,隋朝具装骑兵受到地形影响,难以发挥。且数量过大的具装骑兵,也极大地加剧了隋军的后勤压力和马匹负担。笨重的具装骑兵本身,转向不便,机动性不强,速度较慢,在战场上如果缺乏其他兵种的配合,也难以发挥。隋炀帝对于“具装骑兵”的迷信和过于铺张的使用,个人认为,是隋军在高句丽的失败的原因之一。也为唐朝骑兵战术的改进吸取了教训。
南北朝时期的具装骑兵
壁画上的高句丽骑兵
二 唐朝的骑兵 起源与编制
与隋朝统治者一脉相承的唐朝统治者自然对骑兵非常重视。有史学家认为,“秦汉以来,唐马最盛”。李渊起兵太原,得到突厥2000匹马的帮助,又得隋马3000匹,在陇右监牧,这是唐军最早的骑兵基础。自此后,养马日盛,又注意吸取前朝教训,讲究养马方法,还常常向北方游牧民族买良种马以杂交,“即杂胡马,马乃益壮”马匹更是健壮。据考证,当时引进数量较多的应该是,古哈萨克马,(著名的大宛马就是古哈萨克马)。《唐会要》记载,“康国马,康居国是也。是大宛马种,形容交大。武德中,康国献四千匹,今时官马,犹是其种”唐朝马的数量,更较汉代为多,自贞观至麟德,中央直接管辖的监牧马匹。有马七十万零六千匹。还不算军镇,驿站等的马。凡征战用马,皆挑选好马,务必精壮。由于养马,用马均出色,唐军战马突厥西域的马毫不逊色,不似汉时,养马虽多而质量不是很好。天宝以后,各军马匹,动以万计。马政是建立强大骑兵的物质基础,因此,唐代骑兵力量,胜过历朝历代。
今天的哈萨克马
在强大的马政基础上,唐军中的骑兵比例也非常惊人。由于民间养马盛行,故军中不缺马,即使是步军,也配备大量马匹,所以唐军行进甚速。唐军编制,以队为基本战术单位,步兵一队50人,辖5火(伙),10人一火,每火有驮马6匹。队以上是团,团以上是军。大将出征,大约授兵2万,分为7军),为前,后,左,右军及左,右虞侯军(虞侯军,类似近卫军)。此2万人,战斗兵种1.4万,辎重兵6千。1.4万战斗兵中,步兵1万,骑兵4千,分属七军,其数目,中军最多,其他六军相近。步兵中,弩手2千,弓手2千2百,跳荡(突击队)和奇兵(预备队)各2千9百。从各兵种比例来看,战斗兵中,骑兵与步兵达到了2比5,是中国历代中较为少见的。如下表所示。
当然,上述是通常情况,在不同的地区,骑兵的比例是不同的。例如《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记载
“又于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凡节度使十,经略守捉使三。大凡镇兵四十九万人,戎马八万余疋。每岁经费:衣赐则千二十万疋段,军食则百九十万石,大凡千二百一十万。开元已前,每年边用不过二百万,天宝中至于是数。”
镇兵49万,战马8万余匹,这是说的开元天宝时代的节度使募兵。马占兵额的比例是16.32%。
当然,不同边镇的比例略有不同,比如:
瀚海军,在北庭府城内,管兵万二千人,马四千二百疋。天山军,在西州城内,管兵五千人,马五百疋。伊吾军,在伊州西北三百里甘露川,管兵三千人,马三百疋。
瀚海军的比例是35%,其他两军都是10%。
范阳节度使,理幽州,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马六千五百疋。
在东方的范阳节度使,马军的比例就更少了,7.11%。
三 唐军骑兵的装备
(1)盔甲
在装备上,唐军骑兵也非常精良。从《通典》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四《军械篇》可以知道,唐朝标准是着甲士兵占军队总数的60%。虽然并不是都穿着铁甲,但这个比例比起前面说过的汉代军队着甲比例,还是有很大进步。在盔甲种类方面,《唐六典》卷十六提供了资料:“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鸟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其中装备最多的即山文甲,即扎甲。
唐重骑兵沿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型的金属扎甲,大多数唐军的扎甲由披膊,甲袍和连接兜鍪的盆领组成,中后期,还会在士兵的胸部加装被称作(护心镜)的装甲,而且,附加在甲胄上的铜甲或是铁甲甲片,不仅仅会装在胸前,后背也常常会加装。唐军的扎甲与历代不同,更体现在一体化程度上,首先,唐军采用比历代更大型的甲片编撰铠甲,这可能也是得益于冶铁技术的进步,大甲片宽阔交叠,这种盔甲在实战中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而大甲片也能为铠甲带来更好的抗打击能力与更低的维护成本。唐代重骑兵多数装备长及脚踝的长摆扎甲,配以耐用坚固的乌皮靴,骑手(只是普遍情况)的防护能力显著提高。
唐军前期采用的盆领(护喉甲)是与前代一脉相承的扎甲高盆领,这种盆领虽然坚固,但阻碍骑兵的活动,舒适度也不理想,实战中往往会拉低士兵的状态,所以唐军开始用被称为(顿项)的大型软甲盆领取代,这是一种在防护与舒适度之间做出的合理选择,实战也证明了这点。
唐军盔甲(扎甲)
晚期明光铠(铁甲)(多为军官使用)
(2)武器
在武器方面,唐军使用较多的是弓箭,马槊和马刀。
马槊
关于槊这种武器的详细记载,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梁简文帝萧纲编纂的《马槊谱》。在这本规格极高的书中,记载:“马槊为用,虽非远法,近代相传,稍已成艺”。显然,对于南北朝时期的中原人来说,槊是一种新出现的武器,而不是“自古以来”。虽然在这之前,更早的《说文》和《释名》两本东汉时期的书中,也有关于槊的记载。不过由于这两本书,前者已失传,现流传的版本为宋代版本,后者则是明清时期整理而成。因此仅凭这两本书,难以证明槊就是在东汉时期出现。不过两书中,对于马槊的定义则可以为我们提供极好的参考,其中“槊,矛也。亦做矟,”“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则可以说是槊的一种极好的定义。简而言之,槊就是骑兵使用的长矛。但是,刃较长而做工较为精致。
马槊里边有非常多的讲究。槊杆根本不像普通枪、矛所用的是木杆,而是取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胶合而成。那韧木以做弓用的柘木为最,次以桑、柞、藤,最差也得用竹子。把细蔑用油反复浸泡。泡得不再变形了,不再开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而这个过程耗时将近一年,一年之后,将蔑条取出,荫凉处风干数月。后用上等的胶漆胶合为一把粗,丈八长(注,汉尺),外层再缠绕麻绳。待麻绳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葛布上生漆,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然后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装精钢槊首,后安红铜槊纂。不断调整,合格的标准是用一根麻绳吊在槊尾二尺处,整个丈八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杆般两端不落不坠。这样,武将骑在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费丝毫力气。 如此制造出来的槊,轻、韧、结实。武将可直握了借马力冲锋,也可挥舞起来近战格斗。只是整支槊要耗时三年,并且成功率仅仅有四成,因此造价高得惊人。所以汉唐以来,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将领的标志。
宋代壁画中的骑槊骑兵(前排)
马槊可以说是南北朝至隋唐骑兵的标配。许多名将善于持槊作战,例如尉迟恭。《资治通鉴》载(李)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坦克程咬金也善于使用马槊。《旧唐书》载:程知节,少骁勇,善用马槊。大唐猛将秦琼也善用马槊,《旧唐书》: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
马槊的刃尖
唐军骑兵的近战武器则是马刀。其时,无环首短柄铁刀成为马刀的主要类型。其型制是刀身窄而直,刀尖下斜,刀有椭圆形护格,刀柄末端通常有-小孔,以穿饰纽带,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唐三彩骑兵俑即是此种。隋唐以后刀的制造,以灌钢法代替百炼法,即先把生铁熔化,浇灌到熟铁,再增加熟铁的含碳量成钢,然后分别用牲畜的尿和脂肪淬火。牲畜尿中含有盐分,淬火时比水冷却快,淬火后的钢质坚硬;用牲畜脂肪淬火时冷却慢,因而钢质柔韧。经过这两种淬火处理后的刀,可“斩甲过三十扎”,刀刃锋利程度和韧性都得以提高。
懿德太子墓的唐三彩骑兵俑
精锐的唐军骑兵
四唐军骑兵战术
与一般人中的印象不同,唐军骑兵很少单独作战。而是与步兵密切协同,唐军是一支步骑协同,高度协同的精锐部队。唐军的作战方式,也是以骑兵的突击作战为主,而不是跃马弯弓骚扰,辅以精锐突击骑兵突破的游牧作战方式。(帕提亚战术)
例如《通典》卷一五七记载唐军的经典战术
其马军各在当战队後,驻军左右下马立。布阵讫,鼓音发,其弩手去贼一百五十步即发箭,引手去贼六十步即发箭。若贼至二十步内,即射手、弩手俱舍引弩,令驻队人收。其弓弩手先络膊将刀棒自随,即与战锋各队齐入奋击。其马军、跳荡、奇兵亦不得辄动。
若步兵被贼蹙迫,其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步兵即须分回整顿缓前。
若跳荡及奇兵、马军、被贼排退,战锋等队即须齐进奋击。
其贼却退,奇兵及马军亦不得远趁,审知惊怖散乱,然後可乘马追趁。
这段类似军队操典式样的记载,实际上说得很清楚,唐军的骑兵是在步兵后下马列阵的,等到两军接战,也是以弓弩手先攻,第一波次是弓弩手和战锋队一同白刃突击,此时马军不得动。骑兵的使用,更像是预备队,进行阵列中的短促突击和追击,而非直接冲击敌军。
吸取隋朝的教训,为了保证骑兵的机动性,唐军骑兵多是人披甲马不披甲的重骑兵,在必要的时候才披马铠作战,十分机动灵活。因此,唐军骑兵在战役层面非常擅长追击和长途奔袭作战。李世民就是善于使用骑兵的高手。浅水原之战中,李世民亲率轻骑二千,狂奔追击被击溃的薛仁杲军队,大败薛仁杲,迫使其投降。在鼠雀谷之战中,李世民“马不卸鞍”,追击两百余里,一日八战,最后又率精骑冲入宋军侧背。彻底歼灭宋金刚。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先以骑兵断其粮道,最后又率骑兵先进,大军继之而破窦建德。在唐代出土的壁画和俑中,大多数骑兵形象都是人披盔甲而马不披甲。充分反映了唐军骑兵的机动灵活。
鼠雀谷之战
虎牢关之战
四唐军骑兵的佼佼者——玄甲军
玄甲军是唐军中的精锐骑兵,一般认为,是人披甲马不披甲的半具装骑兵。早期,李渊较曾挑选军中的精锐组成精锐的骑兵部队。《资治通鉴》记载:“渊选善骑射者二千人,使之饮食舍止一如突厥,或与突厥遇,则伺便击之,前后屡捷,突厥颇惮之。”《资治通鉴》对于玄甲军的记载则是这样的:“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馀人,世充遁归。”这段文字虽然很短,但玄甲军的战斗力和作用可见一斑。李世民几乎每战都身先士卒,他自己一身玄甲,率领着骑兵如同黑云一般压向敌阵,声势迫人,加上玄甲军本身的精锐,几乎是无坚不摧的。关于玄甲军的战术,主要有:侧翼突击、埋伏、正面突击。李世民惯常使用侧翼突击。有时几种战术交错使用,常常使敌军始料未及,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战败敌军。
在李世民登基后,他拆分玄甲军。一部分变成皇宫近卫旁的“百骑”,经常守候在皇宫近旁,施行轮班站岗,不得离开京城。另一部分交给大将军李靖,公元629年,李靖带着十万大军,分四路出击东突厥,取得极大胜利,此时的玄甲军仍发挥战争优势。武则天登基以后,部将不满,她害怕将领反叛,于是进行改革,一次次对玄甲军扩充,削弱他们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玄甲军在军事上一点点微弱。唐玄宗时代,国家已经繁荣昌盛,周围不再有多少野蛮之师敢侵犯唐王朝,甚至都来朝拜,互惠互利。唐玄宗对军队又一次大规模改制,战斗力再一次消弱下降,最终变成装饰品,成为达官贵人们娱乐的消费品。玄甲军从历史的舞台彻底消失。
后人复原的玄甲军
五 唐朝骑兵的衰落
然而,随着承平日久,政治的日益腐败,唐朝的马政遭到了破坏。开元初年,牧监马仅存二十四万匹,虽然经过努力,至开元十三年(725年),马匹恢复到了43万匹,但是,及至安史之乱,规模巨大的内战使得马匹数量损失惊人,而内外交困,中西断绝特别是西域的联系被吐蕃切断,而突厥复又叛离,因此马政趋于衰微,再加上承平日久,民风不复当年,府兵制又被破坏,大量募兵而不能战,因此军力退化极为严重。唐军在后期也开始面临缺马的窘境。
。唐军骑兵开始更多依赖外族骑兵作战,如唐军曾借助回纥骑兵镇压安史之乱,甚至约定“金帛子女尽归回鹘”,在唐朝后期的许多战争中,沙陀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公元847年,吐蕃趁唐朝国丧之际,伙同鲜卑后裔党项人和回纥残部攻打河西。唐朝让河东节度使率领代北诸军迎战,并习惯性的让沙陀人作为前锋。此战中,面对草原上的诸多同行,沙陀人再次展现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多次突入敌军深处,勇冠诸军。打的吐蕃、党项、回纥的三族联军难以抵挡,不由惊呼沙陀首领朱邪赤心为赤马将军。史料记载,黄巢起义中,黄巢军队非常惧怕李克用的沙陀骑兵。 如《新五代史·唐本纪第四》记载:三年正月,(李克用)出于河中,进屯 乾坑。巢党惊曰:“鸦儿军至矣!”二月,败巢将黄邺于石堤谷;三月,又败赵璋、 尚让于良田坡,横尸三十里。是时,诸镇兵皆会长安,大战渭桥,贼败走入城,克 用乘胜追之,自光泰门先入,战望春宫升阳殿,巢败,南走出蓝田关。京师平,克用功第一。沙陀骑兵的强大,侧面反映了唐朝本土骑兵的衰落。唐朝骑兵的盛世,随着安史之乱,一去不复返了。
沙陀人
参考文献
1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李硕
2 《重骑兵千年战史》龙语者
3《新唐书》(宋)欧阳修
4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5 《旧唐书》(后晋)赵莹
6 《通典》(唐)杜佑
7 《唐六典》(唐)张九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