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对你傲慢是因为钱,现在卑躬屈膝也是

01.

在《战国策》秦国篇里,上一则我们说了苏秦得赵王拜相,游说各国合纵抗秦,取得了一些成效。

随之苏秦的名气就传开了。

天下的百姓、庙堂上的王侯、手握大权的重臣,都想让苏秦出谋划策。

于是,他没出粮食、没征兵卒、没派将领、没废一弓、没折一箭,就使山东(“崤山以东”,以下同)各国和睦相处、亲似兄弟。

由此可见,只要是贤能的人掌权,天下人就能信服。

这样就能用政治手段通过外交解决问题,避免两国军事冲突。

这段故事描述中,最先展示了一个关于“交换”的逻辑:

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必然要拿其他东西做交换

王侯将相(甚至百姓)想得到苏秦谋划

------------

所以,以粮草、兵役、资源、结盟等做交换

这样,苏秦就以一己之力,换得了山东各国的友好邦交。

这段描述同时也展示了“名”与“利”的内在逻辑:

如果出了名,则利好便蜂拥而至

如果利好汇聚,则能做更具影响力的事

如果做更具影响力的事,则名又会加强…

------------

苏秦有了名气,则名气会不断地增加

应了一句话:名利场,得先有了名才能得利,得了利,就能更好地巩固名,以获得更大的利……

02.

随着苏秦的名望越来越大,诸侯们给他的权势也水涨船高。

锦衣玉食供他使用,千百战车供他指挥,数万骑兵听他调遣,出行队伍浩浩荡荡。

山东各诸侯国也都陆续拜他为相,听从他的号令。

这使得赵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想当初苏秦只不过是个要钱没钱、要家没家,是个没权没势的酸腐书生罢了;

而如今,他却坐着华丽的车子,往来于各诸侯国,游说各国君主。

即便是君王的亲信,也不敢多嘴,似乎天下没有谁敢与他抗衡。

这段描述是说苏秦,却顺带提了句“赵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这怎么讲?

其实它暗含着一个“母以子贵”的逻辑:

一个国家的大臣贤能,则这个国家也将受人尊敬

苏秦为赵国相国,山东各国都称赞他贤能

------------

所以,赵国也必然受山东各国尊敬

再者,虽然现在苏秦权势显赫,但却没忘当初的凄惨落魄,以对比的逻辑进行了简短回忆:

要么穷酸书生遭欺凌,要么达官显贵被巴结

苏秦(现在)不是穷酸书生,而是达官显贵

------------

所以,苏秦不再遭欺凌,而是常被巴结

没人再敢瞧不起苏秦了,权势滔天,不怒自威,来巴结他的人对他都存三分惧色。

03.

这样一个飞上梧桐枝的金凤凰,被众星捧月。

一次,他要去楚国游说楚王,途径洛阳。

父母得了消息,赶紧收拾居所、清理街道、准备酒席,还找了乐队演奏,一早便在城外三十里处迎接;

妻子敬畏苏秦,都不敢正眼与他对视,斜着眼瞟了瞟他的威仪,侧着耳朵仔细听他说话;

嫂子跪坐在一侧,弓着身子轻手轻脚的挪动着,怯生生地向他叩头请罪。

苏秦问:嫂子啊,你以前对我为什么那么傲慢,现在却又这样的卑躬屈膝?

嫂子的回答也很坦诚:因为现在你有尊贵的地位,和很多很多的钱财。

亲人,这都是亲人,然而只有当一个人富贵显赫了,亲情才有温度。

这段文字通过对比,刻画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对比逻辑为:

失意时,父母不认、妻子不顾、嫂子不理

得势时,父母相迎、妻子敬畏、嫂子请罪

(现在)苏秦得势了,富贵显赫

------------

所以,父母相迎、妻子敬畏、嫂子请罪

对照亲人行为前后的变化,苏秦不由得对人性发出感叹:

唉!人如果贫穷失意,连父母都不认他;一旦富贵显赫,亲友都敬畏有加。

人生在世,权势和富贵又怎能忽视呢!

或许这就是不变的人性——趋利避害——作祟。

权势和富贵我有了,“我”对别人就“有利”可图,别人自然会亲近我,以期获得利好。千百年来不曾改变。

# 推荐——

给你的建议是正确的,你拒绝了,我也理解

你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也该抢地盘了

既然你认为Ta很有价值,就不要吝啬告知他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