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人崇高有理想
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比较浮燥的年代,电视、电影、杂志、报纸、手机段子盛行,到处是可见的快餐文化,生活节奏加快,功利色彩浓厚,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读一些有质量的书,增强自己的知识积累,认真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前几年,我将女儿送到一位中学英语老师家补习外语。这位英语老师的父母都是农民,一个字都不识,而他们的几个子女都是大学毕业,现在都在城市工作。我问这位英语老师,他的父母是怎样培养他们兄弟姐妹的,她讲她的父母只要看到儿女们在看书,就心生欢喜。我问你的父母看到你们在看书,而不问你们看的是什么书。她讲我的父母没有文化,但是他们认为书总是讲道理的,传授知识的,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们也争气,喜欢看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看书与不看书的人是有区别的,不看书的人对待问题相对比较肤浅,看书的人对待问题相对比较深刻。这不是歧视不看书的人,这是我觉得看书的人将书的知识这整本的在大脑中过一遍,必然会引起思考,必然会产生有逻辑的反映。看书的人在看书的时候没有尊卑富贵之别,没有地位的区分,书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所有要表达的意思都以白纸黑字展现在那里,只在乎你是否愿意去看。古人讲开卷有益,确实是开卷有益的。
看什么样的书,我觉得这不能强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最喜欢看的并不是马恩列斯的著作,而是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晚年喜欢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理工出身的我们省泰中的大师兄胡锦涛出访俄罗斯,记者问他看过俄罗斯文学著作吗?他答看过。记者问他看过那些文学著作?他并没有讲看过战争与和平,而是老老实实回答:看过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他们看书的不同喜好,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伟人。我的女儿是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专业大学生,喜欢看大部头的翻译作品,她也推荐给上初中的弟弟看,我儿子为应付他的姐姐,假装喜欢看,其实心里极不喜欢。只要身边无人,立即书一放,打开电视黑龙江台,看喜剧小品。我女儿这种做法,扼杀了我儿子读书的兴趣,让我这个做老子的心里很作急。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喜欢看小说的人,语文总好,作文也来得。
这两年来,我们单位读书的气氛很浓,领导带头读书,平时还在手机微信群上写一些有思想的读书心得笔记以飨大家,同时组织了读书会,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活动中号召大家博览群书,不仅看法律方面的书,也看其他各种各样的书,这种做法确实有助于拓宽大家的知识面,不知不觉中提升大家的能力。号召大家读书,组织读书会,真真正正地体现了花小钱办大事,乃至不花钱办大事的宗旨。
读书能够提高人的修养,不知不觉中改变人的气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