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所大学的前身都在延安,为什么一个建校70周年,一个建校80周年?
今年是中央民大建校70周年,学校举行了庆祝活动,与此同时,她的邻居北京外国语大学却是庆祝建校80周年。
两个学校的前身都在延安,为什么,一个是70周年,一个是80周年?有点奇怪!
延安民族学院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郊文化沟北山上,占地约十余亩。它是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941年9月18日,1948年春迁至北京。时任院长高岗、副院长高克林,教育处长乌兰夫(建国后为中央民族学院首任院长)。
延安民族学院开办6年间共召收蒙、回、满、藏等少数民族青年300余人。在办学过程中,学院虽几次迁移,但教学始终没有中断。学员们不仅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种专业知识,而且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和社会实践,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成长为一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抗战胜利和民族解放的骨干力量。延安民族学院为我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他们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布赫、西藏自治区原主席天宝及国家民委许多老领导都在延安民院学习过。
2003年,延安民院旧址恢复工程(第一期)开工,历时四个半月,共建5个院落28孔窑洞,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并办了展室三间,收集了大量的文物资料、图片。2003年8月20日,国家民委、陕西省人民政府、省民委及中央民族大学等全国13所民族院校的校长、书记在延安举行了隆重的民院旧址恢复典礼。到目前为止,延安民族学院旧址已接待来延学习、考察的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干部3500余人次。
还有一种解释:延安民族学院成立于1941年,是西北局的直属院校,也是建国后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的前身。1944年4月,由于工作需要,民族学院由延安迁到接近少数民族地区的陕西省定边县,称三边公学。1945年2月,原中共城川工委改为中共伊盟工委在城川重建后,民族学院迁至城川镇,并且改称城川民族学院。本着民族学院办在民族地区的原则,1949年10月迁至北京后,定名为中央民族学院。旧址院落座北朝南,夯筑围墙,南北200米,东西186米。现有平房4间,土木建筑,现辟为城川民院文物陈列室。
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是在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队基础上创办的延安外国语学校。她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从一开始就受到了 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新中国成立以来,她一直是我国培养外语人才,特别是培养外事翻译的主要基地。目前是我国语种最多的一所外国语大学。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两所大学的前身都在延安,而且都是1941年成立的,一个有连贯性,一个没有连贯性,怎么解释?可能只有当事人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