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拳照小珠寻错,点精要圆通解惑

来回看了几次新录下的拳架,小珠看到几点,总结出来,并将拳架发给圆通看,自我评价也作了整理:

“师父,录下拳照,自己都看到问题一大堆!总结了几点:中轴的旋转、靠行或坐步变弓步时, 有失速的状况;前弓步太过, 有压胯的现象,大概因自己为了表达大虚大实,而太过刻意。而坐步又有后仰的情况,胯没有收好。”

“式式转换中, 方位把握不好, 特别是隅角位,经常把角度转得太过;肩关节还没能打开,有锁紧的现象,拳架不开气。”

“头领不好,顶天立地的气势没有, 结构易变形;手上不中定,手像无根浮萍那样乱动妄动;还有眼神散、 乱。”

圆通:“看拳架打的不错,身形,步法基本上与轩源老师的一样,动作做的很到位。你的总结比较全面,也指出了问题所在。”

小珠:“嗯,有一些因为在文字上说,比较笼统。如‘领’,就难说的。我还不是单一方面没有领好,是整个没领起来。”

圆通:“我觉得关键在中轴上。感到你的轴上部晃的大,在作云手左转身时,你的身体的轴应该是先倾斜,后转,现在是倾斜中转。还有其它似类动作,也是这样,在这个方面做好了,拳就很不错了。”

小珠:“这个我就做不好,总会在不该动的时候动了。轩源老师说过,108式不容易练好,先把中轴练出来,但中轴不是只从形态上练,它一定要与天地沟通,才能算练成。我现在对这个轴还在茫然中,要好好找一找。”

圆通:“中轴不明,有些动作就会有偏差,比如在抱虎归山往下接的势子中,有一个靠。你那个动作比较明显,身体不是靠,是向后仰,中轴向后弯曲了。所以,你先将这个轴调整好。”

“108式,我看这个靠势是关键。”

小珠:“是,蒲谷子师叔说过,这个靠势,不理解其意,不入其门。”

圆通:“他们的身形确实不好学,这也是你没有做好的原因,也是108式的难点。”

圆通:“我看了几次轩源老师的授课录像,他是在说大道。看他教拳,他对形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一丝不苟的。”

“他在讲课时说到八方线的问题,说有位老师讲手扶八方线,又有位老师说眼扶八方线,这都是对我们练拳有启发的。但综合轩源老师所说的,我又有感悟,轩源老师讲的是丹扶八方线。”

“之前我看轩源老师出脚的方向,与37式的平行出脚不同,有点不解。后来看到他在地板上画了八方线,脚踩在上面走,才明白他脚上走的也是八方线。”

“所以我总结为:手扶八方线,脚踩八方线,眼扶八方线这是形于外的八方线,它们都归结为丹扶八方线。”

小珠:“师父您这样一分析,我好像也心中一亮,这就把若干信息综合为一体了,核心是丹扶八方线,手眼脚是为丹扶八方线的具体表现,这样出脚就不会死记着方位了。我正是这一块有点乱。”

“八方线也即是方向,轩源老师强调我们要把方向感找好,他说过这也是一零八一大特点。”

“一个弓步,除了前后正向,还特别强调两边侧身的肩点胯点都要粘住左右两个方向,这样以固形。拳架很多是以身外方向为拳架定构,而不是停留在身体上结构定位的。”

圆通:“方向很重要,我看他将每个动作的朝向标的很细,其实这个方向即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如果在运行中只是注意了平面的方向,没有注意到立体的方向,就会失形。肩点和胯点粘住方向很重要,这也是轩源老师的身形奇特的地方,也是难练的地方。”

小珠:“他是以八方线以及天地线交集的这个中心点,这个丹为中心,一切以这一点为核心而展开。”

圆通:“他就是以八方线以及天地线交集的这个中心点,这个丹为中心,一切以这一点为核心而展开。这是理论上的指导思想。具体的指导行动,各人会千差万别。不断调整,再通过外形来反观,松了没有?轻了没有?”

小珠:“是的,我现在就以这个为核心,往轻里练,松里练,自然,圆,静,均等等这几个字上去感受。”

圆通:“我现在问你个问题,吴式拳的坐弓步问题。吴式的弓步是斜身,正步是立身,那么坐弓步,是不是就是直立和倾斜在交替着,我说的是外像,你仔细推敲,这样说,有没有问题?”

小珠:“直立,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基本上各家拳法都要求身形中正。倾斜是很多人对这套108直观的看法,也是比较多的争议的。但轩源老师解释过,在他的心念中,是没有直与斜的区别的。而我现在的感觉是,斜要克服的困难相对更多,所借用的方法更多,我不是也贪了吗,也压了吗,所以我现在还真说不上来直立与倾斜有什么毛病。”

圆通:“那我说一下,就是这个‘倾’字。”

小珠:“压了?”

圆通:“有这个意思,但还不仅仅在压,因为压有主观性。而倾是自然的重力。人们往往就是动作中,虽然知道不能压,但自然的重力他没有处理好。大厦倾倒,就是它本身和重力使之倾。”

小珠:“是有这个感觉,靠时像是倒过去了,这里面应该有重力的因素,我没有考虑过。”

圆通:“我们说斜,就不会有重力的因素。斜只是角度和方位。”

小珠:“是啊!这两个字真的是有不同的属性!师父您太厉害了!我只在动作上面想。”

圆通:“假如我们拿手电往天上直照,后来又往下面斜照,不会说这束光倾斜了。因为这束光是呈射线出去的,是无限远的,不存在倾。”

“倾,往往是指倒下大地。所以,当我们斜身时,如果能将自己如一束光那样射出去,就不会有倾斜感了。”

小珠:“师父您把我说亮堂了!如一束光地变化角度,比我想加强腿部力量支撑什么的要整体、全面!”

圆通:“当我们斜身时,确实是有重力存在的,那怎么能做到如一束光呢?这个问题你可以回答了,如何能做到不倾呢?”

小珠:“我的感觉是,每个细胞都在参与水平悬浮的移动。”

圆通:“你愿用感觉去思考,其实轩源老师早已提到了解决的方法了,他说‘在弓步时,用丹合着涌泉向前落步’,这就是他说的方法。”

小珠:“是有说啊!但是我没有把这个方法与反重力联系上。”

圆通:“如同一堵墙倾斜了,人们往往在下支个柱子顶上一样。这样的话,重力就与下面的支撑力相平衡了,我们的会阴与百会这条线,才真正接上天百会了。如果是初学者,难以用丹来掌握的话,那就让涌泉找夹脊。”

小珠:“师父您真的把几方面的东西凝聚在一处去理解了,我还是思想局限啊!”

圆通:“你的角度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我也是在分析你给我的视频中出现的问题。因为你将身体只作为一个线段,当角度向前变化时,必然产生倾斜。如果成为一条无限远的射线,就没有倾斜的感观,重力感没有了,这才体现出人与天地合。我们脚立于大地,以大地为始点,头射向遥远的天空。”

小珠:“我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是我当下的一个难点,我守着轴嘛,一倾就倒。不守着嘛,又软了断了。强哥他们说了我好多次就是没练到。我以为是我百会没领好呢,但没想自己要象光那样射出去。”

圆通:“百会想领也领不了。一是对轴的理解到不到,再有就是因为重力在做怪。现在关键点在两个方面:‘在弓步时,用丹合着涌泉向前落步’,其二:想自己要象光那样射出去。前一个是经济基础,后一个是上层建筑。”

“或者说,前一个是方法,后一个是目的。如果没有轩源老师讲的方法,光想目标也不能达到。上面所讲的关键就在于,如果是倾斜,只是角度的变化,线段本身是死的。如果是射线,线本身是灵动的,活性的,是运动的。这样,就达到形与意的统一,形为意载体,意借形升腾。”

小珠:“真好!我这就好好想想,练练,把这个中轴的感受出来!理听到了,要身体表达出来,真是不容易!”

圆通这番层层直指,让小珠从当下多样的信息中,如同拾起一根线头,若干理论与练习方法,似乎有一条看不见的线把它们串联起来。小珠不由得深深佩服圆通的洞察力感悟力,感觉自己被一双有力的手托扶起来,让她对走好这条太极路,猛然增强了信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