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七十一条五苓散之我见我得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第七十一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的组成是:“猪苓 20、茯苓 30、白术 30、桂枝 30、泽泻 20。”以上方量由俺临床经验编撰而成。
五苓散的舌苔是:“苔胖如斗伴齿痕舌”。
五苓散的主证是:“头晕、大便粘、口渴、美尼尔、冬天脚冷捂不热”。三证铁证,何愁一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这里的太阳病指的是苔红或黄腻且发烧、通过汗法,导致了大汗出,结果把阳明中的津液给伤了,伤津最大的表现就是舌干舌燥且饮水不解渴。所以胃中干,因为津液劫夺,所以热入营分,导致了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烦躁不得眠。少少饮水就痊愈的,说明还没有到达营分,更说明没有劫夺津液,更不可能是舌干舌燥舌缩了!其实如果出现舌黑干缩这种情况,最先应该考虑的是“白虎汤加北沙参汤”。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脉浮说明有表症,小便不利,说明这是太阳经表闭导致的。微热者,不是高烧也!消渴者,饮不解渴是也!其实“脉浮”可以看成是怕风怕冷,然后“小便不利”,这里的小便不利可以是尿黄,也可以是尿涩,也可以是尿血,也可以是尿痛。这里的“微热”可以看成是38度以下的发烧,然后感冒了小便尿不出,一般都是老头,平时前列腺不好,一般这样的患者感冒了都是后背怕冷为先。五苓散中的桂枝解表,其余的药利尿,釜底抽薪则痊愈矣!
第七十二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烦是因为津液劫夺,阴虚有热,烦渴者,五苓散加石膏汤主之。若还渴者,五苓散加石膏栝蒌根汤主之。
第七十三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不渴者,就是不渴的人。应当把握住:“打喷嚏、流清涕”两个主证,来使用茯苓甘草汤。汗出怕风时,可再加防风5到10克。
第七十四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中风后遗症高烧不退导致烦躁,有表证就是怕风怕冷,有里证就是口渴,喝水也不解渴,但是一喝水就容易呛咳,甚至吐水,这都是上焦气虚水停的表现,可以用老夫的“鼻窦煎合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治之。若还不解渴,加天花粉20克、生石膏30克,必能显效。
“六七日”,不过是阴六阳七的打太极学说。
第一百四十一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病在阳者”,症状是:“齿痕舌,口渴,怕风怕冷,发热,浑身无力,舌不干不燥,白天严重晚上减轻。”
“病在阴者”,症状是:“舌苔红绛中间剥苔,晚上口渴,烧心范围,越到晚上越严重,怕热为主,白天没事儿晚上严重。”
第一百五十六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下之后,导致的心下痞,就是胃区的感受,这种感受就像一个拳头塞在胃里似的,一喘一动都会疼的难受。这里可以用半夏泻心汤。
若痞伴有口渴舌干口燥并且伴有心烦直接半夏泻心汤合五苓散就行。其实别管他小便利不利,照样可以,临床就是说真话办实事,临床不是泥古而是勇于创新。
第二百四十四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渴伴有高烧不退者,五苓散重加生石膏天花粉主之。当以救护津液为主。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胃热阳闭于里,所以恶寒。恶寒就更不能用汗吐下了。
“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不下岂可痞?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病在阳明,自然不会怕冷而是怕热了!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不更衣,病在阳,无精神是也!下下大便,即可釜底抽薪。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饮水不解渴,为啥?因为水补不了津液,此时应该重加天花粉才为首要次第关系。
“渴者,宜五苓散。”光凭渴,就用五苓散,鲁莽了。应该结合上下文来应用五苓散。
第三百八十六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霍乱上吐下泻,津液能保乎?头痛发高烧,津液迅速减少导致的筋缩能不身体疼痛吗?饮水也不解渴,且是高烧为主,五苓散重加石膏天花粉汤主之,怕冷腹泻喝水吐者,用理中丸即可,因为这是脾寒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