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是一个伪命题?
在现代文明的开端,知识的可靠性问题重新得到审视,由此出现了一种所谓的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即由传统的形而上学转向于认识论。
这种观点的出现并不意外,因为现代文明需要考察自身的可靠性基础,而作为这种文明的承载者——主体,能够确认这个基础吗?或者说这个基础真的存在么?
实际上,主体存在者已经隔绝了任何触及哲学的可能,因为哲学是关于人的实体存在的学问。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存在,而那个真正的基础,又只存在于实体的自我确认之中。
当主体存在者对实体存在一无所知的时候,他们就会直接对现象世界作出考察,而这种直接的考察就是所谓的认识论问题。当然,认识论本身是一个问题,只是说它完美地避开了哲学问题。
应该说实体存在者自身也存在一个认识问题,但对实体存在者的认识完全不同于对现象世界的认识,因为这种认识的对象是相。
相不同于现象,在于相具有超越性,它是超越的现象——具有“一”属性的现象。这意味着,一种实体存在者的知识,是超越于对现象本身的确认的。
因而,直接考察现象,必然无关于实体存在者的确认,那么它也就不是一个哲学的问题。但毕竟对现象的考察存在,而且在现代性中,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核心的论题。
只是这种直接的对现象的考察难以有所确认,于是就出现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而这种争论本身不会有任何结果,因为除了真理,其它一切知识都是相对的。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当无法获得知识的可靠性基础时,一些人就开始将认识论与柏拉图主义结合在一起了。这就是黑格尔思想的基本逻辑。
其实认识论内部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主客观的一致。这种所谓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一致,和巴门尼德的“能思维的和能存在的是同一的”的一致,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后者是一种存在意义上的一致。
只是这种存在意义上的一致,又被黑格尔误解为是一种柏拉图主义意义上的一致,并将其与认识论结合在一起,从而确立了一种怪异的“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误认“存在是一”为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一”,根本上在于黑格尔自身是作为主体存在者存在,他显然无法理解存在的“一”到底是什么?
于是,他试图通过亚里士多德的存在之链来建构一种“历史”意义上的辩证法,即试图通过一个“历史”的认识进程来实现一种他所理解的终极的“一”。
如此一来,认识论问题也就面目全非了,而真正的存在的“一”,仍悬置在那里得不到解决。
问题在于,一开始的可靠知识的预设就是错误的,因为真正绝对的知识只是关于“存在是一”的真理,而其它一切知识需要基于这个绝对知识而具有相对的意义。
认识论本身需要确认的基础,并不在直接的主体性认识之中,而是在实体的自我确认之中。这个绝对的基础,就是关于“一”的知识。
因而,既有的认识论显然还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洞穴里的思考怎么能够找到它呢?
拙著见于“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