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3季热播,英语译名惹争议

本文最佳BGM

大年初四,《舌尖上的中国》回归电视荧屏,第三季在万千吃货的哈喇子中火热开播。

自从2012年推出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一直受到国人的追捧,精致的画面、优美的解说、满满的情怀直击人们的内心,让它成为一部现象级的电视纪录片。

今天不是跟大家聊这部纪录片里的美食,而是想跟大家侃一侃这部纪录片的片名翻译。眼尖的同学都能从上方的海报中发现,《舌尖上的中国》的英文译名为:

a bite of China

其实第一眼看过去,这个翻译还挺惊艳的。要想体会这个bite,我们不妨先理解一下bite这个词的用法。

用一下昨天文章里我推荐的iPhone自带的词典功能

点击看大图

我们发现bite有两种词性:

① 作动词,可以表示“咬”,这层意思比较好理解。

② 作名词,表示“咬下的一口”,经常被用在短语have/ take a bite of something中,比如take a bite of apple指的是“咬苹果一口”,而a bite of apple就表示“咬下的一口苹果”,即“咬完苹果后,嘴里的这一口苹果肉”。

再回到a bite of China,这是典型的“意译”,也就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如果《舌尖上的中国》用直译的话,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China on the tip of tongue(其实我觉得这样的翻译也不错

)。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目的就是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a bite of China表示“咬下的一口中国”,如果把中国比喻成一只大苹果的话,你咬下的每一口的味道可能都不一样。

吃货眼中的中国地图

你第一口咬到的中国可能是四川,那就是火锅和串串的味道;第二口咬到的中国可能是东北,那就是小鸡炖蘑菇的味道;第三口咬到的中国可能是上海,那就是南翔小笼包的味道。

所以,a bite of China这个翻译能反映出中国不同地区的不同风味,可以说是一个精妙的翻译了。

But,有一位天涯上的网友指出:

片头出现英文名字的时候脑子里突然浮想联翩。a bite of china,单看英文名再联想一下中国食品问题实情,我会毫不犹豫地将这句英语译为“中国之痛”。虽然我英文不好,但bite的名词性解释应该是“刺痛,咬伤,咬一口”之类的意思吧?看来媒体是打算借着中文的幌子蒙骗世界人民,但又怕西方国家指责,不得已用“a bite of china”来为以后的种种质疑找借口吧。

看完我觉得这位网友也太阴谋论了

,不过他有一点是对的,bite作名词时,在某些语境下确实可以解释为“刺痛、咬伤”,但上面词典说的很清楚:

① of wind, cold(形容风、或寒冷):刺骨

② of food(形容食物):辛辣

③ of argument, style(形容观点、风格):尖锐

④ from insect(来自昆虫):叮痕

⑤ from dog, snake(来自狗或蛇):咬伤

a bite of China里的China不是wind/cold, food, argument/style,更不是insect/dog/snake,所以bite不可能是“刺痛、咬伤”了,只能理解为“咬下的一口”。

在这里,我再提醒各位同学,一个单词不能生硬地去理解,一定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下去理解,不能以一个固定的中文意思去套所有的场景。

看到这儿,大家应该能看出我还是力挺a bite of China这种翻译的,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不以为然,比如: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一级教授、英美文学教授盛宁认为,bite这个词稍显粗陋,文气不足,似乎Eating in China更简单明了一些,取"食在中国"之意。The Chinese Cuisine似乎也可以,但少了一点eating的动感。

2. 南京大学英文教师洛之秋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有“在舌尖上品尝中国的食物”和“中国人的民族身份”的双重含义,a bite of China并不能反应出这两点。

真是见仁见智,下面就请大家选一选,到底什么才是《舌尖上的中国》最完美的译名?

如果你对于这些翻译都不满意,请点击文末右下角“写留言”,留下你的高见,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