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孤城无奈吃人,守住半壁江山,究竟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

张巡,唐朝“安史之乱”时力抗叛军,坚守不屈的护国名臣。他在睢阳的坚守,也使得安史叛军难以攻入丰饶富裕、维系唐朝中枢财赋的江淮地区,为这场平叛战事的最终胜利,立下殊功。

张巡本是一个文官,科考中高中第三名探花郎,也曾于曲江宴上和一众同年进士,观赏天光水色,品尝御酒佳酿,作诗赏文不亦快哉。在国难临头之际,他从战争中学会打仗,竟能临敌应变,奇计无穷,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张巡为人则推诚待人,无所疑隐,治军则号令严明,赏罚分明,他熟悉自己见过的每个兵士,以身作则,和将士同甘共苦,因而能如臂使指,指挥如意,无往不利。

每当战事焦灼,士卒欲退时,张巡便身先士卒,死战不退,激励了将士们重新投入战斗,奋勇破敌。睢阳军两年征战,所需之器械、甲仗,无不取自敌军俘获,是古代版的「没有枪炮,敌人给我们造」。

整个睢阳保卫战,张巡指挥由乡兵和百姓精壮组成的兵马万余人,多次以寡敌众,以少胜多,两年内大小战四百余次,累计歼灭安史叛军十二万,以如此奇迹战绩,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出色的守城名将之一。睢阳保卫战也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城市机动防卫战的经典之作,张巡的许多守战奇技,都为后世名将效仿并心神往之。

唐朝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张巡

——如果说文武全才的“小李探花”只是小说家虚构,那么智勇兼备、舍身报国的“小张探花”便是真实史实中的英才天纵,国士无双。

【巡初守睢阳时,卒仅万人,城中居人亦且数万,巡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前后大小战凡四百余,杀贼卒十二万人。巡行兵不依古法敎战陈,令本将各以其意敎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於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

【自兴兵,器械、甲仗皆取之於敌,未尝自修。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於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安史叛军行径残暴,其所经之处,必将城内百姓衣物财产搜刮一空,强迫精壮男子为苦力,妇女皆被奸淫,老弱病幼直接杀死,挑在刀槊之上为取乐。整个曾经何等繁华的河南中原地区,变成了豺狼所号、人烟断绝的无人区。多少百姓逃奔睢阳遮蔽的江淮地区避难,但求一时偷生。

因此,睢阳坚守两年,牵制叛军数十万大军的重大意义,不但是为唐王朝力保东南半壁财赋之地,更护佑了江淮以南千万百姓不至于也落到睢阳这样的地狱绝境。张巡困守孤城不抛弃不放弃,和将士们同呼吸共命运,坚持到最后时刻,不屈殉国,论忠烈论人品皆无可挑剔,配得起所有身后褒荣美誉,后世一切赞美景仰。

而唐朝援军迟迟不至的原因很简单,便是此前为了激励人心,塑造典型,张巡已经被从战前的一个小县令,一路升到了“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说句不好听的,朝廷在官爵名位如此慷慨,就是把他当烈士来追封的。谁都不愿意张巡真带着这样甚至必然进一步的加官进爵,以及护国英雄的光环,活着进入帝国朝堂。

绝大多数朝堂高官乃至平乱前线将领,其实都巴不得张巡赶快去死,去当烈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其一;立下如此大功的英雄若是活了下来,难以安置,会给朝堂激烈的政治斗争增加变数,所谓“打乱朝局”,是其二。

所以援军迟迟不至,偏生最后张巡城破身死仅仅三日后,援军就到了。而且唐军七日后就能收复睢阳,一个月后坐拥十余万大军的叛将头目尹子奇就兵败身死。——真是之前的帝国军队没有能力救睢阳么?

正因为睢阳之战意义太过重大,张巡一众英雄表现太过杰出,所以反而印衬得朝堂禄禄诸公何等无能,逗留不进勾心斗角的前线将领又何等误国,所以睢阳守卫战最后时刻的不得已悲剧,才在这些掌握话语权的道貌岸然之辈的声嘶力竭中,千百倍放大了。生生造出一个「张巡杀尽城内三万人以饱餐」的超大气球。

事实上,睢阳城几万民众,绝大多数的都是在困饿交集中死去的,和古代任何一场大灾荒或长久围城战中,民众的死法一般无二。最后所剩的数百守军是在茶纸、树皮吃尽的情况下吃军马,马吃完了罗雀掘鼠,雀鼠又尽时方有食人之举,而那时苟延残喘的寥寥数百民众……其实也一样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爨”,靠着如此“不忍言事”才撑下去的罢了。甚至唐朝朝堂当时公开争论的,也仅是「损数百人以全天下」,是否该当。否则,难以服天下人心!

战事粮食紧张时,首先肯定要保证有战斗力人员的供应,其余只能听凭天命。甚至直到20世纪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时也是如此:近三年围城战一共造成150万民众死于饥饿和炮火,后期一样出现了人相食惨剧,这还是在远比古代发达的现代生产力的维持下。

因此在这样残酷的生存竞择中,若主帅的小妾和仆役也在优先供应下得以维系生存,必然会遭致守城将士的不满。——所以张巡才会有杀妾以安军心的极端举动。张巡杀妾、许远杀仆,从现代人道主义角度当可批评或严厉批评,但确实唐律奴婢等同于畜产。

除了被过分夸大渲染的食人悲剧,《张巡传》中有一个反不为人注意的关键点,张巡并不是和历史上常见的某类人物那样,觉得自己成就了忠臣义士美名,一死以报君王,欣慰死去的;而是憾恨自己终究没有守住城池,没有成功守护江淮千万生灵,悲愤死去的。甚至因此苛责没有守住自己防区,导致城池陷落的老搭档许远是“误国家事”。三天后援军终于来了,七天后睢阳便被收复,十天后东都洛阳也被攻克,数年后乱事终于被平息。可这些是困守孤城的张巡可能知道的么?

【城陷,贼所入自远分。尹子琦分郡部曲各一方,巡及将校三十余皆割心剖肌,惨毒备尽,而远与麾下无伤。巡临命叹曰:‘嗟乎,人有可恨者!’贼曰:‘公恨我乎?’答曰:‘恨远心不可得,误国家事,若死有知,当不赦于地下。】

张巡所能想象的景象,是叛军从此可以长驱直入,肆无忌惮在大唐一切疆土肆虐,每座城池都变为如睢阳一般的人间地狱,付出了一切可能付出的代价,最后还是一场空,何其不甘啊!所以将张巡理解成为一己之功名、对封建君主效忠而不惜一切的愚忠之辈,沽名钓誉之徒,正是对这位千古英雄的最大误读。若说张巡有负于他的妾侍,理应受到惩罚,城破身死时那种彻底绝望的剐心之痛,早已残酷惩加于其身心了。——后人又何必再多苛责?

何况【吃人】这个行为本身,其实在古代也远没有现代人想象得那么严重,那么反人类。在几千年古代历史上,每逢兵戈乱世,大荒之年,“人相食”“易子而食”的记载从来不绝于书。道理很简单,圣贤曾曰,「仓禀足方可知礼仪,」,古代农耕文明就是如此脆弱,一场天灾或者战乱便可摧毁所有礼义廉耻,几吊钱买一个水灵鲜嫩的小姑娘,不是用来玩弄的,而就是用来当美味吃的。

那些易子而食的人,也从来并不是什么凶残恶毒、毫无人性之人,而仅仅是灾荒战乱时挣扎着,努力想尽力要活下去的普通百姓,他们没有办法——这就是我们的先民,就是这样艰难延续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明。

达官贵人除非如石虎父子那般有特殊癖好的丧心病狂者,他们用得着吃人么?可是论罪恶程度,鱼肉百姓和易子而食比,何者为重、何者为轻呢?

所以比之极端情况下万不得已的食人行为,古代将领大规模屠城杀俘的罪责,从来更远在其之上。正因屠城是只有武装军队才能去做,而吃人却是法不责众。

安史叛军或者用不着自己吃人,那是因为他们早已经将所经之地民众都掠夺殆尽,将百姓们的生活必须都摧毁无遗,他们攻到哪里,便将战火和灾难都带到那里。到那时百姓们要么去死,要么吃人,还有别的选择么?

一些现代人享受着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成果,一脸不屑和鄙夷「如果吃人才能延续下去的国家\文明\民族,就让他灭亡好了」,何等轻松写意,又何等——数典忘祖。

似张巡这般中国历史上伟大英雄,千古无双之国士,浩气长存一代伟人,可惜因为绝境之中一点无奈事,被当时后世各种非议。虽然唐朝朝廷终于还是给了身后褒奖,赠封大都督,绘像凌烟阁。却被后世许多彬彬君子乃至今日网络键盘侠们站在道德高度横加批判,只能说乡愿者国之大贼。

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他们并不是为某个王朝的统治者去殉死,而是为了守护大多数人的家园不被侵害,捍卫身后千万百姓安宁生活,才在胡骑铁蹄中,叛军刀锋下,竭尽所能想要力挽天倾。

如此一个英雄群体在生死绝境中,捍卫和守护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昌隆的文明,共同谱就一曲浩气长歌。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千古史诗《正气歌》中将张巡和众多华夏民族伟大英雄同列:

文天祥写就《正气歌》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明末伟大思想家,船山先生王夫之,亦在其《读通鉴论》认为张巡「卒全江、淮千里之命」「捐生殉国,血战以保障江、淮,其忠烈功绩,固出颜杲卿、李澄之上」的伟大功勋,并认为「国家崇节报功,自有恒典,诎之者非也,议者为已苛矣」,同样反对当时那些苛责英雄、欲诎其功的朝堂禄蠹之见。所非议者,仅仅是被迫无奈下的「君子之所不忍言」之事。

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无数为张巡所保护的江淮百姓没有忘记他的功勋,千百年来代代耳口相传下去,张巡的祠堂始终立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安享着后人香火,作为当地最重要名胜,至今完好如新。不止是在当时战火缤纷的睢阳、邓州、河东(今山西芮城)、真源(今河南鹿邑)等地,甚至远及福建莆田,江西鄱阳这些地方,都自发地建起了张王庙,精忠祠,对张巡的崇拜和祭祀一直延续至今。

睢阳张巡祠

鄱阳张王庙

这绝不是光凭那些鼓吹臣子愚忠的封建统治者所能做到的,他们曾经大力提倡而被后人废弃的庙宇千年以来不知尚有多少,而正是千百年来万众人心所向的结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