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 真真解读
关于作者
邝大卫(David Kwong),好莱坞著名魔术师,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是电影《惊天魔盗团》的首席魔术顾问、《碟中谍5》《蚁人》《模仿游戏》等影视剧目的技术顾问。也是《纽约时报》填字游戏的编制者。他创建了Misdirectors Guild,专门为电影电视和戏剧提供错觉设计和魔术指导。
关于本书
作者提炼了七个魔术的核心策略,譬如:刻意引导,选择暗示等等。并且展示了这些策略如何影响他人、引导他人的行为,这套理论也适合推广自己的创意、产品、技能等。
核心内容
怎么在众目睽睽之下,制造一场看似不可能的奇迹?怎么管理观众的注意力?怎么保证现场的体验?万一发生意外,又该怎么管理风险?答案是:运用时间差,构建注意力框架,管理意外。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真真。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征服》。这是一本讲魔术师的秘密的书。本书原名“Spellbound”,是“着魔”的意思。当然,这本书肯定不会手把手教你变魔术,毕竟这是商业机密。但是它的内容,一点都不会让你失望。因为它说的是魔术这个行当里,那些比技巧更底层、更根本的,可迁移的能力。什么叫可迁移?就是对各行各业都有用。因为它针对的不是具体的魔术表演,而是魔术师面对的这一大类问题:也就是怎么在众目睽睽之下,制造一场看似不可能的奇迹。这背后牵扯的技巧非常多。比如说,怎么管理观众的注意力?怎么保证现场的体验?万一发生意外,又该怎么管理风险?等等。这些技巧,不光对魔术师有用。假如你也在面对类似的问题,它也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
本书作者邝大卫(David Kwong),是一名好莱坞著名魔术师,他也是一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学霸。他是电影《惊天魔盗团》《碟中谍5》《蚁人》等影视剧目的技术顾问,他创建了一个团队,专门为好莱坞的电影电视和戏剧提供视觉错觉设计和魔术指导。
和大部分魔术师不同的是,大卫不止擅长在舞台上表演魔术,他还对魔术有一套独特的理解:他认为,魔术发生在人们已经知道的事和人们相信的事之间。说白了,就是你确定它已经发生,但是,又不能相信它居然真的发生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奇迹。而魔术的本质,就是一项制造奇迹的工程。这也是这本书,贯穿始终的核心。
接下来,我就围绕奇迹工程这个核心,分成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本次解读将从三个经典魔术,从魔术的准备,表演和退场的流程,为你依次揭秘魔术师的心法。
首先,要想弄清什么叫奇迹工程,我们得先知道,为什么要把魔术称为一项“工程”。
魔术师要明白的第一件事是:魔术是时间的游戏。
在魔术开始之前的准备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时间这个变量。魔术师都对时间有着深刻的理解,因为魔术是骗局,而时间的参与能让骗局的效果更加惊人,这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我从两个角度为你解释一下这句话:
第一,在魔术开始前,魔术师都会强准备。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一个两秒钟就结束的戏法,魔术师会用台下几个月的时间练习和研发,去换得台上短时间内极好的呈现效果,但这么做是非常值得的。比如说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在他最著名的演出《飞翔》中,科波菲尔绕着舞台上空飞上飞下,飞过了几个铁圈和一个玻璃箱,这十几秒的舞台效果,他却花了七年时间准备,才把这一演出表现得趋于完美。
这种上场前的强准备体现了魔术师的价值观:一旦你认定一个目标值得全力以赴,那么请以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方式彻底地、秘密地进行准备。准备的过程虽然漫长辛苦,但你要记得,属于你的那一刻即将到来。而当它来临时,你在准备工作中付出的所有努力,都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你前期的高强度准备,会让你看起来赢得毫不费力,正如一个会飞翔的天才一样赢得众人的仰视和赞叹。
魔术师手上的基本功跟演奏家一样,都是成就事业的基本功。一个魔术师可以一边向你展示自己的手心手背空空如也,同时又把一枚硬币藏在手里。这当然不是魔法,而是过度练习的结果,魔术师会年复一年地像钢琴家练琴和篮球运动员练球一样,反复练习硬币和纸牌的手法,直到藏匿硬币和洗出想要的牌成为不需要过脑子的本能反应,只有这样,魔术师才有心思做点别的,能在舞台上摆出自在放松的态度,跟观众开开玩笑。
即使以上手法你都已经熟练无比了,等到表演的当天,你也不能放松。你应该从观众的视角进行一轮现场准备:每场表演之前,大卫都会坐在观众席的各个位置确认视角,看看观众能否注意到舞台侧面发生了什么,他还会走到观众席最后方,检查观众能不能看到道具箱顶端摆了什么,他会检查音响,确保音响刚好能盖住硬币掉落的声音。如果表演大型魔术,他还会调整灯光,让观众看来所有细节都消失不见。
当然,魔术并不是唯一需要准备的行业。同样的,当你第一次亮相在重要的场合,或者登台发表演讲,或是见一个重要的人,目光和聚光灯都照在你的身上,请务必认真准备,甚至去看看,别人此刻是如何看待你的。你有必要预判你展示出来的信息会给他人什么感觉,以及在你讲话的时候他人会感知到什么。如果你展现出了奇迹,你将会收到跟你努力不成正比的巨大回报。
第二,魔术是时间的游戏,体现在“时机”这个概念。
时机的奥妙体现在魔术师对表演节奏的把握。在魔术中,有一对重要的概念,它们叫作“对拍”和“掉拍”。“对拍”就是对错的对,拍子的拍,意思就是紧张的关键时刻,比如一名魔术师摊开手,给你看他手心里的一枚硬币,然后握紧它。这个时候,魔术师盯着自己的手,观众也会紧紧盯着魔术师的手,认为魔术即将发生。那“掉拍”呢,就是掉在地上的放松的时刻。比如魔术师变完一个魔术,清扫桌面的时候,魔术师在讲笑话和大家寒暄的时候,这个时候,从魔术师到观众,台上台下所有人都非常放松。观众一旦放松,看到的多了,注意的就变少了。观众越想要在对拍期间弄懂发生了什么,魔术师就越有空间在掉拍时和注意力框架外面调度。在其他人放松的时候紧张准备,在别人睁大眼睛的时候展现奇迹。
魔术的基本原则,是永远比观众至少领先一步。在魔术的世界里,这个概念叫作“偷跑一步”,偷跑一步的意思就是,魔术师在魔术进行中现场搜集资料或者安插可用的线索,紧接着马上运用它。有一次,大卫在跟一个银行家聊天的时候,他摸了一下银行家外套的领子,说“料子真好!”同时,大卫偷偷把一张扑克放进了银行家的外套右边的口袋里,没人看见这一切。但是现场有一个不信任魔术的人挑衅大卫,说:“既然你这么神,为什么不在他的口袋里变出一张黑桃2?”大卫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心里却乐开了花,因为黑桃2恰巧是大卫放进去的那张扑克的花色,接下来他的魔术自然震惊了全场。大卫更是借这个魔术获得了一批高端客户,迎来了他事业上的一次高潮。当然,这种情况是可遇不可求的巧合,但如果大卫不有心“偷跑一步”,不提前偷放扑克牌,那么这个巧合就无处安放。
前面说过,魔术是一项奇迹工程。到这一步,“工程”层面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就要解决第二个问题,怎么制造一场“奇迹”。
你有没有想过,魔术师天然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挑战:那就是,你想藏,而观众能看到一切,并且急切地想发现你的破绽。但在魔术现场,并没有镜头框柱你想让他们看的部分,遮住你不想让他们看的部分。这场景光是想想都脑门冒汗,让人紧张。
那么,魔术师如何应对呢?
别忘了,魔术师们都是控制人类注意力的大师。首先,魔术师要在视觉上,搭建一个注意力框架。引导观众看且只看着框架里面的东西。
魔术师总会在台上说这种话:“像老鹰一样看着我”,“请仔细看这里”,“不要眨眼”或者是“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等等。这种话啊,看似是魔术师艺高人胆大,吸引你的注意力,但实际上——让我给你翻译一下:这是他们是在框住你的视线,让你不要去看他在暗处的动作。《惊天魔盗团》有一句名台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看得越近,你看到的就越少。”当你越努力凝视某物的时候,就越容易错过聚光灯以外的事物,而那恰恰是秘密活动发生的地方。
还有一个 “注意力框架”的手法是:魔术师经常用一个大动作,掩盖一个小动作。比如魔术师会将整个手臂挥舞起来,或者是在手上放烟花,来掩盖手指上的小动作。魔术师利用了人类的认知局限:当观众的注意力被魔术师精彩的大动作的分散的时候,自然无法注意到那些最关键的小动作了。
我们再来看魔术现场的一个片段,你就懂了,这里需要你集中注意力想象这个场景:现在你看到了画面一,是魔术师向你展示,手中有两枚硬币;接下来画面二,你听到魔术师合掌摇晃,传来硬币撞击的声音。观众们因此得出结论:三,两个硬币都在魔术师手中。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逻辑上,一和二并不能得出三这样的结论。魔术师完全有可能利用在暗处拉线,抖动装有硬币的暗袋,制造出硬币撞击的响声,而此时硬币早已不在魔术师手中了。因此,硬币不是在合掌摇晃以后消失的,而是在魔术师展示完手中的硬币以后就消失了。你还记得吗?我们刚刚说过的“对拍”,在这样紧张的时刻,观众集中精力,紧盯魔术师双手的时候,硬币说不定早已到了台下某个观众的口袋里。
人类大脑足够聪明,更准确点说,是“自作聪明”。人类天生具有填补“所看到的”与“所相信的”之间落差的能力。因此身为观众,人们总是自行合理化魔术师在舞台上的动作。魔术师就是利用人类这种能力,来弥合表演中的逻辑缝隙。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魔术场景,来进一步了解人类对于魔术这类舞台表演的认知局限:舞台上的一把椅子后面藏着魔术接下来要用的丝巾,魔术师要找一个借口接近椅子。所以,他需要给大家制造一个椅子的角色和功用:椅子不重要,是用来堆东西的。因此魔术师不断把外套,水杯和用过的东西堆在上面。观众已经默认了椅子是一个此时是一个“平常”模式的物件,不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在它身上,椅子已经成功地来到了观众警惕的目光之外,所以观众会自动忽略魔术师从椅背后拿东西的行为。
对于接收到的信息,人们总是贪婪地从中寻找结构并试图建模:当我们看一场表演的时候,会想“噢,这个桌子上会发生神奇的事情,我得好好盯着”“那把椅子上堆了很多没用的东西,所以它不重要”,过去人类也会总结出来“乌云聚集起来,往往就是下雨”,“在收获的季节下雨,树上的果子会变酸”之类的规律。人类为什么总是试图总结和建模?因为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而且当我们发现事物的规律时,我们就可以不停地学习和改善自己。人类总结规律的能力让我们有别于动物,让我们不断拓宽知识的边界。但与此同时,人类的这个习惯也是一个盲区,让人类形成了一种对模式的依赖。在魔术中,这种寻找模式的习惯成为了一个致命的弱点,也正是魔术师乘虚而入的地方。
大卫表示,最令魔术师害怕的那种观众,不是紧紧盯着魔术师双手的,而是拥有放松却没有被分散的注意力的观众,这种观众常常能马上指出魔术的奥秘。没错,魔术师最害怕的观众是:孩子。因为孩子对于模式和因果不熟悉,孩子很少先入为主地做假设,而且孩子的注意力很涣散,很难被什么注意力框架框住,会更多地注意到成人常常忽视的细节。当大人们正在怀疑是不是观众和魔术师串通好的时候,孩子却可以肆无忌惮地大喊出自己刚刚四处乱看的结论:“妈妈!那张牌就藏在他另一只手里!”
英国魔术师达伦·布朗(Derren Brown)就曾经说过,“魔术表演依赖于魔术师创造出一连串虚假的事件线索,而这些线索显然会导致一个特定的高潮。魔术师创造出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让人以为从A到B到C再到D,其中A是魔术的开始,D是不可思议的高潮。”然而,这种因果关系不一定是真的,它只存在观众的大脑中。
除了注意力框架,还有一个魔术师和催眠师常用的管理注意力的办法,就是“让观众困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在一段对话中插入隐约的矛盾或说点不相干的话,你就可以干扰对方的注意力,从而改变谈话的方向。这个策略被称为“中断再造”,这里我们举一个比魔术更神奇的例子:催眠。当精神病学家艾瑞克森面对对催眠术有点戒备的人时,往往会一开始让患者感到困惑,他会在句子里放入前后不连贯的话语,或者突然出人意料地跟对方握手,又或者稍微扭曲对方讲话的内容。这样的干扰和中断会让人更有可能遵从他接下来的建议。
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挨家挨户义卖卡片,跟居民说这是在给残障人士捐款,他们选用了三种不同的话术,分别是:“一张卡片300分,也就是3块钱,买到赚到。”和“一张卡片3块钱,买到赚到。”以及最简单的:“一张卡片3块钱。”结果是说着莫名其妙的“一张卡片300分,也就是3块钱”的实验人员卖出去的卡片最多。大家不缺乏捐款的意愿,也不差这3块钱,但是仍然对敲门要钱的行为略有不满,但“中断再造”让他们一瞬间忘记了自己的小小不满,欣然掏了钱。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给出一个建议,然后说一些让人困惑的话语,中断了自己的建议,然后很快再次提出建议。这会让听者平稳渡过了内心抗拒的小小波折。这个技巧的重点在于,自己打断自己的表达,这样为对话营造了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感,于是成功分散了听者的注意力。
对于魔术来说,把它当做一个“工程”来准备很重要,把它当做一个“奇迹”来表演很重要。但是,退场更重要。如果魔术这项奇迹工程失败了怎么办?对于魔术师这个依靠短暂的高光时刻的表演类职业来说,失败的代价太过惨重。因此接下来,我们来说说魔术师是怎么万无一失地管理意外。
接下来,大卫通过一个非常经典的“灵媒”魔术,展现了为什么留好退路,优雅退场,才是决定魔术成败的关键。你甚至可以认真学习一下,试着给你的朋友或者家人表演一下这个魔术。
请想象,现在你面前的桌子上有三张卡片,一张绿色的,一张白色的,一张红色的。魔术师会说“我刚才预言了一件事情。”接着,魔术师会让你和他对视,说你们在进行心灵感应,然后让你选一个颜色,并且又拿出了一张白纸,一根笔,他用笔敲一敲这张纸,并且说,“这代表你的选择,请写下‘绿’‘白’或者‘红’。”
假如你写下了“红”。魔术师会说,“你已经做出了决定,不可以更改了。我知道你的选择是红色。所以等一下你翻开卡片的时候,你会看到我的预言,不过在这之前,请先翻开绿色和白色的卡片,确认它们是干净的。”你翻开了绿色和白色的卡片,背面果然是干干净净的,而那张红色卡片的反面,果然写着“你会选择红色。”这是一次完美的表演,这就是魔术师的A计划成功奏效了。
问题是,如果你选择了白色或者绿色的卡片怎么办?没关系,如果你选择了绿色,他会给你用的笔,笔的一侧写着“你会选绿色。”如果你选了白色,他会让你把纸翻过来,纸上会写着“你会选白色。”当魔术师让你暗想一个颜色的时候,他说“这代表你的选择”,并且用笔敲击你写的那张纸。因为这个动作,他创造了两个含混的选项,也创造了两种可能的结局。因此,红色、白色和绿色,看似是一个开放的选择,但其实,你的所有选择都在魔术师的掌握之中。这样的魔术就像是一个迷宫,虽然你可以从很多入口进入,但是殊途同归,魔术师都会在同一个出口等你。
大卫还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多达半数的魔术都是失败的,至少不是最佳效果的呈现。但除了魔术师自己,几乎没有人会知道。观众一样会对表演效果感到震惊,为魔术师喝彩。观众之所以感受不到,是因为魔术师给自己留了好几条退路,让自己能够神奇又优雅地退场。
对于魔术师来说,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既是工作的惊险之处,也是他们快感所在:观众体验的最后时刻,就掌控在你手上,你是观众从表演现场带走的故事的唯一作者,所以请想想,你想让人们记得关于你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让它成为你故事的结局,就从那里开始反向操作吧。了解了以上魔术的策略以后,如果你能像魔术师一样,精心准备每个关键时刻,而且不断转换角度审视自己,并且懂得留好退路,不知不觉间,你也会变得像魔术师一样,更受欢迎了。最后,请务必记住,除了你,没有人能控制故事的结局。
好,《征服》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
虽然魔术和骗术之间的界限极其模糊,相信你也能感受到,这本书绝不是教你如何作弊骗人。但是大卫在序言中就这样对魔术师们提出了一个告诫:看了你努力精心准备练习的表演,观众渐渐信服了你,而这份信服和钦佩是来之不易的。“观众越是信服你,你肩负的责任就越重大。”
魔术是一个奇妙的职业,魔术师兜售的是好奇心,也是一种迷幻的感受。我曾经自学过很长时间的魔术,每天都带着一枚硬币练习手指的控制能力和速度,最后还是因为练习太枯燥而放弃了。从那以后,我意识到原来魔术师跟卖油翁的故事没有什么不同,老翁能把油倒进小小的铜钱眼里,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因为太熟练了,正所谓“我亦无他,唯手熟耳。”魔术师通过超量学习和超量练习为观众带来出神入化的表演,因此,作为一个观众,观看魔术心态或许不应该是试图弄懂,而是放松一些,沉浸在这种不可思议中,就像法国魔术大师西里尔常说的一句话:“Don’t think, just enjoy!”(不要思考,尽情享受!)好好感受魔术给我们带来的那一瞬间远离现实世界的亦真亦幻的感受。
撰稿、讲述:真真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