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潜士与林则徐

闽籍人物述林 ■连惠忠 文/图

    永泰清末教育家余潜士,与左海伟人林则徐,是年龄相仿的同时代人,同在省城鳌峰书院读过书。

林则徐,生于1785年(乾隆五十年)中,卒于1850年(道光三十年)。林则徐在嘉庆三年(1798年)中秀才,这年14岁。林则徐从中秀才到二十岁(1804年)中举人前,除有时就馆教读谋生外,主要在鳌峰书院读书求学,受教于郑光策和陈寿祺等名师。林则徐名闻遐迩,已有专门的《林则徐年谱》出版,很容易查到其一生行状。

我所知道的余潜士的事略,主要是读民国7年(1918年)版《永泰县志》得到的。县志上收录有余潜士一些史迹,包括他本人写的文章,还有丁汝恭撰的《余潜士传》。近年来有关余潜士的研究文章,散见于报刊以及各种网页,阅后觉得多是旧县志上的文字的铺陈发挥,深入考究的不多。

我所读到的资料余潜士的生卒有所不同。从《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及《中华传统文库》、《余氏家族》网上查到的是:余潜士,“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生于辅弼”,“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得知余潜士事迹后,特赐进士出身,授文林郎。恩赐到福州时,余潜士恰已去世。”即其生于1784年,卒于1851年。

另有一说中,余潜士生卒为1786~1854。见于《爱我永泰》丛书中的有关余潜士的注解,也散见于近年报刊上的有关余潜士的文章,包括杨健民教授写的《理学家余潜士及其〈困学迩言〉》一文中。

余潜士19(虚)岁即到省庠鳌峰书院求学,历时三年。根据出生于1784年这一说法推算,时间应是1802年至1805年

显然,林公与余先生既是年龄极相近的同年代人,亦同时段在鳌峰书院读过书。

《余潜士传》,是研究余潜士事迹的重点参考文章,作者丁汝恭是余潜士的同窗好友,史实应当可信。

说到余潜士的学问,以及他与鳌峰书院及林则徐的关联,传记中有几段文字尤其值得注意,摘录如下:

“制军汪稼门闻其(指余潜士)所作‘读小学二律’,取而张之鳌峰书院之鉴亭。”

“道光乙酉,督学沈鼎甫之拔贡成均也,喜曰:‘余生性至孝,奉《小学》若神明,自乡之士大夫与官其士者,交口称其(指余潜士)贤。得一佳士可自慰矣。’越癸卯,乡贡入都,鼎甫先生闻而造访焉。往复论学甚欢。君之为正学,实有足信人者。”

上述二段说到了在鳌峰书院,余潜士的文章人品受到推崇,及其在道光乙酉年(1825年)被推举为拔贡,道光癸卯年(1843年)考中举人的史迹。网上有一篇文章解释为:“道光五年(1825年),督学沈维鐈问士于鳌峰书院,山长陈寿祺将余潜士列为拔贡第一,人皆称其佳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余潜士乡试中举。次年,赴京应试未第,遂以教职为业,一直到去世。”这与传记所述,无大的出入。我所读的介绍林公则徐的文中,也出现过陈寿祺的讳,另在林公的文牍中有《致沈鼎甫函》,证明陈寿祺、沈鼎甫是与林则徐和余潜士关系密切的师长。

《余潜士传》中还有这样一段重要的文字:“月山(梁月山,余潜士相交厚的学友)死后五六年,所著书见赏于宫傅林文忠公,为议请祀乡贤入。咸丰初元(元年,1851年),繁露(张繁露,亦是两人好友)遽成古人,而君(指余潜士)亦旋逝矣。”

这段文字证实余潜士逝于1851年,不是另一说中的1854年。文中的“林文忠公”即林则徐。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病逝;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因传记专为余潜士而撰,文中“所著书见赏于宫傅林文忠公”一句,有理由解读为“林则徐很欣赏余潜士的论著”。查将乐梁月山卒于1845年,“死后五六年”即1851年,恰余潜士亦作古,下句“为议请祀乡贤”的指向是“余潜士”,也是顺理成章的。

不少评介余潜士的文章,对这一段史实敷演成:“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得知余潜士事迹后,特赐进士出身,授文林郎。恩赐到福州时,余潜士恰已去世。名宦林则徐十分赞赏余潜士的学识和人品,议请祀乡贤。”其中,把“议请祀乡贤”,当成是林则徐而为,很值得商榷。其一,根据年谱,林公先一年逝世(传记中,用的就是林则徐逝后的谥号“文忠”),怎有可能替后逝的余潜士“议请祀乡贤”?其二,按旧例,有名望的人,死后才会恩准入“乡贤祠”祭祀。林公生前与余潜士无论如何交厚,或如何看重他的人品文章,都不可能替他“议请祀乡贤”。如此看来,替余潜士“议请祀乡贤”,只可能是他的师生或看重他道德文章的其他官宦。当然,“议请祀乡贤”,借重已有一番不俗作为的林则徐的名望,打着“林文忠公生前很赏识余潜士”的旗号,则是不难理解的。

余潜士的论著,如若真得到博学多闻、眼光远大的林公赏识,当是他一生事迹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他的莫大荣耀,值得深入考究宣扬的。

一,余学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