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 这种亲子沟通方式如何改进?

最近在仔细阅读亲子沟通的书,恰好看到一个现成的案例,想练习一下看看如何分析问题。
一位妈妈给小学一年级孩子留的便签,引发了很多的讨论。有的人说这种交流方式挺温柔的,有的人说看着让人窒息。我从自己的角度来解读一下这样的沟通。
先说比较好的地方。
这位妈妈会主动给孩子道歉,这很难得,让孩子知道犯错误不是最可怕的,只要能认错就可以重新开始。
这位妈妈会主动和孩子沟通,常见的沟通方式是语言沟通,和孩子说话交流,还有抱抱也是沟通方式之一。贴便签是个好办法,可以把口头说不出的东西换一个方式说出来。
这位妈妈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其中一张便签上她鼓励了孩子独立去超市购物。
说说可以改进的地方吧。
很多人说这种沟通方式很温柔,但其实只有形式很温柔,内容乍一看温柔,绵里藏刀,其中包含着指责这种强烈的情绪。比如孩子没等人到齐就动筷子,妈妈在标签上说,“饿十分钟饿不坏”。
当我们谈沟通时,要考虑到沟通内容、渠道和情绪。这句话的内容没问题,要教会孩子餐桌礼仪嘛,这是必需的。渠道没问题,小纸条的方式很用心。但是情绪有问题,包含着指责。
其实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那么懂餐桌礼仪,他们分不清在外面吃饭和在家吃饭餐桌礼仪不同。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如果我现在不教他遵守规则,以后到社会上他会吃亏。我认同她的观点,这些餐桌礼仪是要教的,但是可以用一种平和的而不是指责的方式来教
除了包含的指责外,把夸赞和批评放在一起,会让夸赞变得毫无意义。我把这句话换种方式,就能明显地感觉到了,老板说“我看到你这次做的PPT很不错,可是你里面插入的图片不好看,平时你做的PPT很好的,希望你做完PPT的同时,也要把其中的图片选好,这是一种好习惯。”
听起来语气很温柔对不对,但是听过之后,一定会忘记她夸你PPT做好了吧?只会记得我的图片没选好,我做的PPT有问题。这位孩子的感受也是如此,他只记得字没写好了。
同样,在另一个便签中,妈妈表扬了孩子很多,但是最后话锋一转,你的作业写完了吗?糟蹋了好好的氛围。你不会在情人节烛光晚餐时对约会对象说,你的口臭怎么还没治好吧。
这位妈妈看似道歉了,但是道歉的行文是“因为我和你说过的错误你几次都没有听进去,也没有改变,所以我没有控制好自己。”这其实还是包含着指责,我发火不是因为我没控制好,而是你做的不好在诱导我发火,看似道歉,实际上在指明自己犯错是因为孩子犯错在先。
说完了这位妈妈不该怎样,再来说说她应该怎么做吧。
首先她遇到了一个问题:孩子在人没到齐时动筷。她需要判断这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没影响到孩子,只对她自己造成了困扰,因此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的问题。此时她应该用“我-信息”不带评判地陈述自己的感受和要求,你是不是已经等得饿了想开饭了?我们等大家到了一起开始吃饭好不好?
带有评判地指出问题是什么样呢?“饿十分钟饿不坏”“你就那么缺那口吃的吗”“你没看到别人还没来吗就吃真没教养”“妈妈平时是怎么教你的你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动筷”。
有的人说,一年级的孩子那么皮,好好跟他说没用的,必须要对他严厉点。
为什么你说的话孩子不听呢?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直接原因是他想表达的父母没有听到,父母表达的不是他想听的。这种情况下,更严厉的管教并不会解决问题,而是会把孩子越推越远。孩子会在能够独立时马上挣脱家长,青春期为什么叛逆,就是因为他们即将拥有和父母抗衡的力量了。
所以父母不能在问题出现时才想着去好好沟通,好好沟通应该是一个日常状态。
这位博主妈妈倒也不用因为自己的问题被网友指出而焦虑,因为孩子有很强的复原力的。就像猴皮筋,被拉开后,还会回弹。在平时她愿意反思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道歉,说明她有学习成长的空间。但是如果她一直陷入“我为孩子写纸条好用心”的自我感动中,这位孩子可能会成长为看起来很乖,内心却总在挣扎的成年人。
由这一件小事来看,沟通真是一门学问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