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真正自信的人,不是因为优秀,而是源于它

文/学乃身之宝

很多人认为,成为一个自信的人,首先要变得优秀,甚至是成功人士。

但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有些人在外人眼中已是优秀的,且功成名就,却仍然不自信,而有些人在别人看来极其普通,甚至有些贫穷,他们反倒自信满满。

为什么会这样呢?

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老师给了我们答案:自信的前提,从不是优秀,而是源于被爱。

也就是说,一个从小被好好爱过的人,其内心才会真正对自己有信心。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说,那些从小缺爱,自卑的人,怎样获得自信。

1.从小经常被否定的人,长大后容易自卑

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多家长奉行打压式教育,认为孩子不能夸奖,一旦表扬,就会骄傲,所以他们习惯贬低、否定孩子,这会导致很多人从小自卑,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地度过一生。

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说明,童年对一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那些总是否定或贬低孩子的父母,可以说是言语虐待型父母。

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书中指出:“当你从别人嘴里听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并让这些评价进入你的潜意识时,你就是在'内化'它们。负面评价的内化——变'你是'为'我是'——就形成了自卑心理的基础。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强调原生家庭决定论,因为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是可以超越的,也不是在归罪父母,因为很多父母不是不爱孩子,是不会爱,他们从小也没有被好好爱过。

这么说,是为了让那些不自信的人,通过了解自己的过去,来认识现在的自己,进而慢慢变得自信。

2.让自己变得优秀,以期待他人的认同

从小没有被好好爱过的人,极度渴望爱,他们常常想到的是,如果自己变优秀了,就会得到肯定和爱了,于是把注意力都放在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上,而这会迷失自己。

更重要的是,总是围绕别人的感觉转,会让他们形成假自我,是为别人而活,他们对别人的感觉敏感,对自己的感觉很不敏感。

假自我,是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真自我相对应。

假自我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

那些缺乏自信的人,其实就是假自我的人,他们让自己变得优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那么这时的优秀,他们感受不到自己真的很好,所以内心还是虚弱的,自卑的。

一个人只有从心底里听从自己的感觉,那时的优秀和成长,才是真正的自信。

3.自信的前提,从不是优秀,而是缘由被爱

前面说了,自信的前提,不是简单地优秀或成功,而是那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认为自己是足够好的,是值得被爱的。

那么,那些从小缺爱,总是被否定的人,怎么获得自信呢?

首先,他们需要客观看待自己,意识到自己并非小时候父母说的那样,一无是处。

超越原生家庭的伤害,首先需要当事人意识到自己和小时候的自己是不同的。

那些从小被父母贬低或否定的人,想要重获自信,就要看到自己已经长大,不是小时候的自己了,这样才有可能客观看待自己,进而看到自己的优点,逐渐获得自信。

比如,小时候父母总是说他们很笨,做事很慢,但通过理性看待后发现,自己和小时候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这样他们就会知道小时候父母的否定对现在的自己已经不适用了,当这样的反思多了之后,逐渐地,他们就卸掉了原生家庭的枷锁。

其次,他们要学会自己爱自己。

意识到自己和小时候不同,看到自己的优点,并不代表盲目自信,忽略自己的缺点,这时他们要做到的是接纳自己,既看到优点,也要认识到缺点,然后学会自己爱自己。

自己爱自己,就是要学会自己满足自己小时候缺少的肯定和爱。

从小缺爱的人,习惯向外求,他们渴望父母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好好爱自己一次,但其实,这样做很难,因为很多父母依然不会爱孩子。

就算有些父母改变了,意识到了自己当年的错误,现在好好爱孩子了,但成人后的孩子,很可能不满足,所以,他们需要向内求,学会自己爱自己。

关于如何关爱自己,我们可以借鉴《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的四步骤:

步骤一:将自己放在首位;

步骤二;调节饮食;

步骤三:锻炼身体;

步骤四:休息和放松。

其中第一步最关键,因为它是在强调心理层面的自我关怀,关注自己的感受,满足自己的需求,尊重自己的感觉。

当他们学会爱自己后,内心就会产生“我很好,我值得被爱”的感觉,而这才是他们自信心的根本来源。

再次,他们需要用真实自我和外界建立联系。

当他们学会爱自己后,就可以拿出真自我和外界接触,这样他们才能自信地和他人交往,不再担心自己被否定,不再过度看待别人看法,进而活出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正如小说《无声告白》中说的:“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