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的前身

(朗读者:赵朋)

小时候,随姥姥住在西安市建国路金家巷的大杂院里,破落的院中住满了生活很不宽裕的人家,隔壁墙内种的无花果成为小孩子们垂涎的对象。怎奈那家老人看得甚紧,我们从未得手过一个果子。逢年过节时,姥姥牵着我去巷口买一小块猪肉回来包顿饺子,成为童年香香的回忆。后来,这里全部搬迁,建起了西安事变纪念馆。

那时太姥姥家位于文昌门内,三姑六婆一聚会,小院中就再无下脚之处,小孩子们都被打发到旁边一座大院子里。那里有很多石碑,是捉迷藏的好地方,玩累了看看工作人员拓片的过程,也不觉得枯燥,反而总是心痒痒地想操作一把。小孩子对《曹全碑》《圣教序》《多宝塔》《玄秘塔》等不太关注,但早早记住了有趣的魁星点斗图和关帝诗竹图,还时常纠结那醒目的牌匾上,“碑”字为何少了一个笔画。这里是碑林,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艺术宝库,是书法爱好者向往的圣殿。

后来姥姥家搬到一个大园子的东门旁,姨姨舅舅一回来,就丢给我们一张凉席,然后一群小孩前呼后拥地进了园子。4分钱的门票,也没人跟我们计较。找个空地,铺上席子,看看天,看看湖,看看沉香亭,吟两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很快消磨掉半天时光,直到饥肠辘辘而归。这里叫兴庆宫公园,原来是唐明皇和杨贵妃长期居住的地方。

那时西安市最繁华的地方当属东大街,每隔不久,我们便会“进城”去玩。那是真正的城,由青灰色的高墙四四方方围着,四条大街交汇在钟楼,辐射着规规矩矩的东西南北。有一年翻修城墙,我们一帮孩子在护城河边看到很多大大的古老的城砖,然后兴奋地只兜回了河边树上的青皮核桃。这里是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上大学前,南郊新建成一座博物馆,灰白色调的仿唐建筑沉稳大气,古色古香中透着现代气息,那时就得知其出自一位很有名的女性建筑设计大师之手。插空就约上朋友,骑车悠然前去,免费参观,游人极少。无数的宝贝,从原始社会到唐代末年,静静地诉说着悠远的过往。还有一面面斑驳的壁画,各个生动雍容,仿佛带人走进那个气度不凡的朝代。这里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

放假时,跟随父母前往当时感觉很远的地方,爬个不高的山峰,看个破烂的土坑,就是一趟开心的旅行。那山,周幽王曾在此上演“烽火戏诸侯”,山腰处那座有名的亭子,当年还叫做捉蒋亭;那坑,据说杨贵妃曾经洗过澡,美名其曰“海棠汤”。再走远点,就能看到超级阵容的陶土军队,还有超级值钱的秦铜车马。有一个跪射的兵俑,鞋底上居然还能看出疏密有致的针脚,让人不禁啧啧称奇。这里是骊山、华清池、兵马俑,来到西安就不能不去的地方……

生在西安,长在西安,直到毕业赴京工作,也并未感觉有何特别。秦砖汉瓦、隋风唐韵,都融进了生活的时时刻刻、角角落落。那时,回民街的老字号很少门庭若市;碑林里的宝贝们还未罩上玻璃;陕博不用预约,壁画没有收费;漂亮的大唐芙蓉园、崭新的大明宫、炫目的不夜城,都还没“诞生”;美味的小吃遍地皆是,却没听说过什么摔碗酒、毛笔酥……那里,只是我的家,是我走得再远也时常惦念的地方。

如今的西安,已被冠以“网红城市”的称号。新与旧的冲击,古老与现代的交融,让这座千年古都焕发出更加迷人的气息。过去的家,朴素却落后,几十年不变的安逸和守旧;现在的家,虽似文物镶上金边,总有股怪怪的味道,但历史的车轮滚滚,总要迈出奔涌向前的步伐。

上一篇:有趣的兵法

云无心,以出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