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看的《中庸》

(朗读者:赵朋)

中庸就是折中调和,过犹不及。

中庸就是妥协保守,不偏不倚。

中庸就是人情之常,恰到好处。

中庸就是最精微正确的人生哲学……

提起中庸之道,仿佛无人不知,各种解释难以尽举。但读罢《中庸》三十三章,我首先感觉读了部“玄书”。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传儒家道统心法,内容涉及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不过从《礼记》的成书背景和《中庸》的思想内容来看,《中庸》应为战国至秦汉时思孟学派的集体创作。

对中庸的定义,程子曰:“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读之有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样,令人顿感高深,但究竟什么是中、庸,什么是道、名,还得费些思量。

中庸如何玄妙?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就是说,连均天下国家、辞高官厚禄、踏锐利刀刃这么难的事情皆可为之,中庸之道却不易做到。

而这种“君子之道”,广大而精微,“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就是说,其广大如拙夫愚妇都可以知道和做到,精微之至却连圣人也有所不知和不能。

对此,连朱熹都曾感叹:“《中庸》之书难看。”虽在“四书”中位列第二,朱子却教其弟子先读其他三部,以《大学》为纲目,以《论语》《孟子》为参考,否则不能融会贯通而极《中庸》之旨趣。盖因其所论乃天道、人道的最高深又最恒常的道理,言简而义繁,“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开篇言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即君子慎独。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谓之“中”;表露出来但合于节度谓之“和”,中和这种天下之“大本”和“达道”,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终身修行而达精微,恐怕圣人亦难企及。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因为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中庸之道不能显明,因为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正所谓“过犹不及”。这就像人们每天饮食,知其真味的却不多。非“吃货”如我者,更是才疏学浅,只能在三十三章的字里行间浅尝中庸之味:

喜怒有度、戒生妄心是中庸,中立不倚、守正不阿是中庸,乐天知命、顺应自然是中庸,内心坚忍、诚笃力行是中庸,素位而行、安守本分是中庸,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中庸,尽己之心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庸,聪明睿知、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是中庸……

“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简言之,中正有度是为中庸。虽认识浅薄,但粗略掌握其标准和要义,然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则“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插画:鼎然

上一篇:幸与不幸

云无心,以出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