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鼓咚咚铸瑶魂
□本报记者 张华兵/文 通讯员 李忠林/摄
瑶族长鼓舞。
赵旺生在大圩镇二小教学生跳长鼓舞。
赵明华在自家堂屋整理瑶服准备打长鼓。
赵明华父子在八仙桌上表演长鼓舞。
走进“神州瑶都”江华瑶族自治县,处处可见长鼓的影子。沿公路从湖南、广西、广东三个方向进入江华,最醒目的标志就是路两边高竖的瑶族长鼓雕塑;进城主干道瑶都大道旁的路灯都是一个个小长鼓造型;进入县城沱江镇,在最繁华的阳华路至江华大道三个地段中心花园、寿域路口、火车站广场,分别矗立着三座以长鼓为主题的城市雕塑:《长鼓神韵》《瑶韵》以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铸长鼓……长鼓声声,飘荡在瑶山蔚蓝的天空,唤醒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
长鼓是瑶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本土文化学者说,要真正了解长鼓,还得到山里去。
1月29日,在江华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忠林、盘艳明的陪同下,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江华大圩镇文明村,探访瑶族长鼓舞传承人赵明华老人。
长鼓之乡话长鼓
文明村是一个瑶汉杂居的小山村,坐落在湖南与广西交界的群山之中。地方文献记载:“村庄山岭围绕,好似围篱,因而得名'围篱’,后雅化为'文明’。”走进村寨,四望皆山。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使传统文化能够得到较完整的保留和传承。
赵明华的家在一个山坡高地上,进门就见堂屋上首神龛上供着一对颇有些年头的长鼓。赵老说,这对长鼓伴随他30多年。鼓身被摩挲得油光发亮,依稀可辨他早年用毛笔写的瑶家迎客歌:“抬头得见贵客到,手拍长鼓门外迎。三生有幸龙华会,接入龙华共取经。”村里还保存着一对上百年的长鼓,是他已过世的师傅、有“长鼓王”之称的李根普传下来的。
赵明华今年78岁,是瑶山里土生土长的一名乡村小学教师,退休前几十年工作生活半径没有超过10公里。他所在的大圩镇是“长鼓之乡”,逢年过节有打长鼓的习俗。他从小受环境熏陶就会打长鼓,后来正式拜师向李根普学艺,成为新一代“长鼓王”。2008年,江华瑶族长鼓舞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赵明华被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竹林掩映的屋前坪,赵老跟记者聊起瑶族长鼓的来历。传说瑶族始祖盘王晚年一次到山里打猎,追野山羊坠崖死在空桐树下,他的子孙就用山羊皮和空桐树做成长鼓,在祭祀时反复敲打,以示不忘祖先。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了独具瑶族特色的民间舞蹈,不仅乐器制作取材于大山,长鼓舞基本动作中大多也反映出山居民族的特点,如金鸡展翅、山羊反臂、画眉跳笼、古树盘根、扫地梅花,还把打猎、砍树、盖屋、打糍粑等场景融入舞蹈动作,非常贴近生活,广受群众喜爱。附近村寨每当过节、贺寿、盖新房、庆丰收、祭盘王等庆典礼仪时,都要请赵老师带他的徒弟们去打长鼓。
在记者查阅的零星史料中,历史中的瑶族长鼓若隐若现。瑶族“圣经”《评皇券牒》云:“秋冬祭拜盘王,伊十二姓子孙,摇动长鼓,吹笛笙歌,引出大男小女,托手把臂,身着花衣花裙,惊天动地,歌唱不绝。”宋诗《踏盘曲》曰:“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云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在更早 2000 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九歌》中吟唱:“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张劲松结合长鼓舞、伞舞和瑶族织锦中的八角花纹研究认为,长鼓起源与太阳树神话相关,反映了太阳崇拜与盘王祖先崇拜的复合。本土瑶族学者周生来研究认为,瑶族长鼓舞起源于瑶族宗教祭祀,是瑶族宗教祭祀中的重要仪式、重要器具和瑶民社交的重要方式,凝聚了民族情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一支长鼓,凝结着瑶族的集体记忆和族群认同。因此,在湖南江华,广东连南、连山,广西富川、金秀等瑶族县,瑶族长鼓舞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长鼓声声走四方
在瑶山里,瑶族村寨过节时打长鼓,跟汉族的耍龙舞狮一样,图个吉祥喜庆。文明山的长鼓在湘桂边界一带的村寨中一直都颇有名气。赵明华说,新中国成立前,他师傅每年过春节都去附近寨子打长鼓贺年,每家都有红包给,毫子拿了一路。正月初一带着长鼓出去,到十五还回不来,极受欢迎。后来破四旧被视为封建迷信禁止过较长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长鼓舞习俗再度恢复和兴起。1988年,他和师傅去郴州一个国际瑶族文化研讨会表演长鼓舞,有个美国人出价两万美元买他们手上那对老鼓,他们没有卖。他师傅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卖不得。2001年,中央民族歌舞团瑶族舞蹈艺术家赵湘在北京举办《我从瑶山来》舞蹈专场演出,专程请李根普、赵明华师徒上台表演了一段长鼓舞,让古老与时尚同台对话,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产生较大反响。
在家乡当乡村教师期间,赵明华工作之余留心搜集散落在民间的长鼓舞和瑶歌资料,整理出长鼓舞72套基本动作,收集长鼓舞曲2000多首。20世纪80年代,江华文化馆对李根普、赵明华等民间艺人传承的长鼓舞继续收集整理,编辑成《江华瑶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成为规范教程。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后,赵明华比退休前更忙了。近年来,随着江华打造“神州瑶都”品牌,以及国家对民族文化的日益重视,赵明华经常应邀到县内外甚至省外去登台表演,乐此不疲,每年参加表演上百场。
在赵明华家堂屋的墙上,贴着几张很显眼的红纸,上面是他自己写的十来首瑶歌歌词:“多谢各级党政府,谢党光辉照寒愚;诚心做好传承事,天缘有幸再来游。”“海峡两岸紧相连,炎黄子孙一脉承。咫尺天涯初相见,且将长鼓诉亲情。”这是他赴北京、台湾等地传播长鼓舞文化归来的心声。
2012年1月,赵明华父子应邀参加在台湾台中市创意文化园举办的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把瑶族长鼓舞的魅力传播到海峡对岸,增进了民族文化交流。归程中,赵明华在双牌大山遭遇意外车祸,头部受伤昏迷住院抢救,好不容易死里逃生,现在脑袋上还有明显的凹痕。出院后,他仍然一如既往热心地传播长鼓舞,只是很少上场了,更多的是去指导教学或担任长鼓舞比赛评委。他说:“现在年轻人跳的长鼓舞,很多不是原来的模样了。应当先学好传统长鼓舞,这才是长鼓舞的根啊!”
千年传承有后人
30多年来,赵明华在自家老屋前的晒谷坪上开办“长鼓舞课堂”,除了教会自己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组了个家庭长鼓舞队外,村里的年轻人只要愿意学,他就无偿地教。几十年下来,教的徒弟不少,但村里打长鼓的还是不多。“好多都出去打工去了,说打长鼓又不能当饭吃,沉不下心来学。”赵明华有些失落地说。
他回忆原先跟师傅学艺的经历:“我们拜师要烧香化纸请盘王的,还要给师傅打红包,多少随意,但心要诚。师傅口传身教,没有书可学。考技艺时要到八仙桌上跳,在桌子上换位拜四方,既要打出风度,又要保持平衡。以前传男不传女,现在改革开放男女平等了,我们男女都教,这个可以跟盘王解释清楚。只要想学的我都教,要把它一代代传下去。”
长鼓舞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后,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赵明华把自己的传承基地从家乡文明村延展到大圩镇乃至全县,还经常应邀到县民族艺校授课教长鼓舞。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儿子赵旺生和赵能文走上了两条不同的传承之路。在大圩镇二小当老师的大儿子赵旺生,除在学校传承原生态的长鼓舞外,还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自编长鼓操,既保留长鼓舞精髓,又更易懂易学易传,在瑶山各个校园之间广泛传播。而赵能文则组建了一个民间演艺团队,长鼓唢呐和洋鼓洋号“混搭”出瑶歌瑶舞的新感觉,并通过微信推广传播,在附近乡镇很吃香,隔壁广西的乡村也经常邀请他们去表演。
2016年,在江华对口扶贫的中南大学成立江华瑶族长鼓舞传承基地,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基地。通过向赵明华等传承人拜师学艺,中南大学师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研制了120余件长鼓文创产品,创编了长鼓舞广播操。2019年3月,在长沙校园里,千名中南学子同舞长鼓操,视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展示出了传承的力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目前江华长鼓舞爱好者已达数千人,除县民族歌舞团外,县瑶族长鼓舞协会、尤棉歌舞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涌现,《鼓舞盛世》《瑶池鼓韵》《长鼓广场舞》等自编节目在群众日常文体活动及县内外文化交流展演中频频亮相并获奖,还将瑶族长鼓舞推向了北京、厦门、香港、澳门……
回到县城,记者在江华火车站前广场,凝望广场正中巨大的铜铸长鼓,背景是连接山里山外的火车铁轨,远景是巍峨的大山,仿佛听到鼓腔里传出雄浑的声音,久久地回响在南岭大地上。长鼓正下方的基座上,镌刻着一个古朴的图腾印和瑶学专家李祥红所作《瑶族长鼓铭》,诉说着这个山居民族的心音:
擎天一举,南岭之麓。敬拜长天,俯瞰大地。昂然精神,庄严圣物。聆听之,远古韶音神韵;仰望之,当今梦想激情。黄河起步,风雨兼程。过了一山又一山,进取一步又一步。斩除羁绊,冲破闭塞。万众一心,奋发激昂。瑶歌声宏,长鼓劲舞。欣欣向上,生生不息。神州一片和春,瑶山万载瑞祥。
江华火车站前广场伫立的世界最大铜铸长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