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张志民“张大石头”对自然山水的重构和解读(上)
张志民
号张大石头,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浙美)山水画高研班。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导师。
早在7000多年以前,人们便使用简单的线刻进行表达,这是原始而朴素的摹写,也是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崇拜的图腾。进入农耕社会,社会结构逐步稳定,人们开始探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便形成了中国两大思想体系——追求伦理道德、社会法则的儒家思想以及崇尚自由、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儒道思想的融合赋予了中国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和不累于功名利禄的超脱精神,这两种思想的碰撞,让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沌而至清晰。
中国山水画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自然山水的重构和解读,是将精神内核和思想意识物化的审美表现形式。这其中有“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山水之趣,也有“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隐逸情怀,山水画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
人与自然这一话题,古老而新颖,历代山水画家对所处时代与环境的思考都表现了时代精神。作为当代画坛的领军人物,张志民的山水画同样有着对时代的思考,尤其是他近些年创作的《北山后洼》和《家园》系列,对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北山后洼的轰鸣声之一,2010年,186 x 101 cm
张志民儿时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种非功利的、朴素的喜爱,既是一种原始表达欲望,也是自然淳朴的天性。张志民出生于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滨州是一座因东濒渤海而得名城市,但在张志民生活的阳信,并没有迷人的海滨风景,而是一片广袤的盐碱地。盐碱地生态环境相对恶劣,呈现出的是苍茫悲壮的地理风貌。一方水土对一个的一生都有着莫大的影响。他热爱家乡的山水,这种空旷与博大也让他对远方充满了无限的渴望,尤其是对山石充满了憧憬。张志民自号张大石头,这个名字不仅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对山水的爱好,也是对石头的一种情结,对家乡的一个补充。
1974年,张志民高中毕业后成为下乡知青。因为有着较好的美术功底,他经常画壁报栏,还多次调去县城宣传机构搞大型展览的活动,这个过程无形中为他创造了很多画画的机会和条件。1976年,他考入山东艺术学院,从中专到本科,他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正规训练。七年的学院派教育,为他打下了最科学、最严格的基础。1985年,张志民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高研班继续深造。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张志民对传统笔墨的程式化和规范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尊重中国传统典,树立了精品、经典意识。
北山石仔屿之二,2010年,186 x 101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