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廷瑶等,王清任解毒活血汤加减治疗温疫、霍乱、重症麻疹的经验传世。
活血化瘀
至今还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仲景“经方”中,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方剂占了相当的比例。如《伤寒论》中治疗下焦蓄血的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温经通脉的当归四逆汤等;《金匮要略》中,泻热逐瘀、散结消痈的大黄牡丹汤,祛瘀生新治疗五劳虚极、内有干血的大黄䗪虫丸,软坚消癥治疟母的鳖甲煎丸,逐瘀泻热治疗产妇腹痛、干血内结的下瘀血汤,温经祛瘀治疗妇人少腹瘀血、崩漏不止、月经不调的温经汤,活血化瘀、缓消癥块的桂枝茯苓丸等。经过长达1800余年的实践检验,这类经方仍为临床中医不可或缺,仍占据了现今 《方剂学》(通用的权威版本)中所列活血化瘀代表方剂总数的一半之多。
清代颇有创新精神的著名医家王清任,创立了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身痛逐瘀汤等一系列活血化瘀方剂,在当今中医临床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治疗冠心病、脑血管病、肝硬化、肿瘤等各类疑难病症的主选名方。
20世纪初,广东等地鼠疫流行,当时医者沿习用遍清热解毒及一般治疗瘟疫的常用方药,皆少疗效,死者甚众。后来,一些有胆识的医家认定其病机为鼠疫热毒迫血成瘀,壅塞内外三焦。遂采用王清任解毒活血汤(连翘、葛根、当归、生地、赤芍、桃仁、红花、枳壳、甘草)加减治疗,即获佳效。无独有偶,
著名中医范文虎、董廷瑶等,亦曾有运用王清任解毒活血汤加减治疗温疫、霍乱、重症麻疹的经验传世。都符合 “结散邪行、以通为安”的治疗原则。
余在临床中以活血化瘀法选配清热解毒、宣肺利水、益气补肾等中药,治疗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肺心病、间质性肺炎等临床治疗比较棘手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一个人的汗液及溲、便正常通畅,是体内代谢后的毒废物质及时排泄,以及人体气机通顺和谐的表现。若闭塞不畅,则说明人体气机不畅,体内的代谢产物无法排出体外,轻则感觉难受,重则发生病痛,甚至可以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使之通畅。其治疗手段,不外发汗、利尿、通便三法,以通窍驱邪,调畅气机。
3.发汗
发汗,即通过开泄腠理、发汗祛邪、调和营卫,以发挥解除表邪、退热、透疹、消水肿、祛风湿等作用。《内经》所谓“其在表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即是指发汗可以起到解表散邪的作用。《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就是典型的辛温发汗剂,在临床辨治中,可以单独使用,有时则需与其他疗法合用,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表寒兼里热,则需加生石膏 (参见前所举大青龙汤治疗 “不汗出而烦躁”的治验)。另外,在辨证使用非典型的发汗剂的过程中,患者也可能出现汗出而病愈的情况,则是一种邪祛正安、表里和谐、气机通调的表现,如服用桂枝汤后“微微似欲汗出”,是营卫调和、邪祛正安的征象;服用小柴胡汤后浑身出汗,是胃气和调、三焦通畅的表现,《伤寒论》所谓:“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从临床经验来看,在运用清里、通下、扶正诸法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汗出而邪祛正安的现象,如前面所举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肾衰危证的验案,在第一次使用大剂调胃承气汤灌肠后,虽未见有燥屎排出,小便也未见通利,却出现了汗出而热退的佳兆,继之则小便亦通而向愈。
4.利尿
排尿是人体排泄毒、废代谢产物最主要的途径。因此,中医学认为,小便不通畅、排尿困难,不管属标还是属本,都是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故通利小便是中医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包括淡渗利湿、通阳利水、滋阴利湿、清热利湿、温肾利水、活血利水等法。仲景五苓散、猪苓汤等及后世名方滋肾通关丸、八正散、三仁汤等,都是最常用的利尿剂。
余在基层医院工作时,曾被邀会诊一老年女性住院患者。患者40天前因不慎跌倒而致左髋关节骨折,住院卧床3天后,即出现排尿困难,尿痛,尿液混浊,经予以抗炎、利尿治疗5天,但排尿难、尿痛等症却有增无减,尿检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为“神经性膀胱激惹综合征”。患者需插导尿管排尿,令其痛苦不堪,尚伴有头晕、头痛、口渴思饮、饮后呕吐、大便秘结、神志时有不清而妄言谵语等症。患者身体瘦弱,面色苍白,半躺卧位,双目紧闭,不欲答话,下腹部胀满拒按,舌淡胖苔薄白,脉濡细。血压偏低 (80/50mmHg)。诊为下焦蓄水兼痰饮上逆证,予五苓散加党参、吴茱萸、代赭石、法夏、石菖蒲。2剂服完即呕吐止、小便渐通畅,大便一次,神志清醒,头不晕痛;服完5剂后复诊时,患者精神面貌与前判若两人,二便通畅,食欲渐佳,能下床活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