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古人更容易相信定数,通过算命、梦征等方式,人们知道自己的一生福报、荣禄后,往往会省着花。当然这一切基于当事人真这样认为。福报、荣禄就好比存在银行里的钱,虽然有花完的那天,但省着花总是没错的。
张调,字和中,宣徽使尧佐之孙,以戚里补官。
初筮仕,梦登三层阁,其高层缘壁上下列漆牌数百,书人官职姓名,以雄黄涂饰。其一牌刻曰:“右朝某郎通判某州张某”,凡“某”字处皆为烟雾隐蔽,不可辨识。是时文阶寄禄未带左右字,窃异之,一人在傍言曰:“此乃元祐新制也。”嗟叹而寤。
又三年,左右之制始行。张后历知抚州崇仁县,官朝奉郎,继通判南剑州,以母忧不赴,后调龙阳军使,自是无宦情,凡十年不求升转,故人适为尚书省都事,径为陈牒于吏部,再迁右朝请郎。思名位已溢,默默不乐,果终此官。
崇仁邓辀为张撰行状,载其始末。
【白话语音文字版】
张调(字和中)是宣徽使张尧佐的孙子,他以戚里(皇后或帝母亲族)的身份补官。刚出来做官时,他卜问吉凶得到一个梦:他登上一座三层阁楼,在最高那层,沿着墙壁上下排列安放着好几百块漆牌,每块牌子上都写着人名、官职,漆牌用雄黄(中药名)涂饰。其中一块牌上刻着这样的字样:“右朝某郎通判某州张某”,牌上“某”这个字的地方都被烟雾隐蔽着,看不可出写的是什么。那时,朝中的文阶寄禄官是不带“左右”前缀的,他心里觉得很惊异,有个人在傍解释道:“这是元祐年(宋哲宗年号)才有的新官制!”张调嗟叹一番就醒了。又过了三年,官职加“左右”前缀的制度才开始实行。张调后来的官场履历是这样:先做了抚州崇仁县(现江西同名县)的知县,官职是朝奉郎;接着是通判南剑州(现福建南平),他以母亲去世为由,丁忧不赴任;后来,他调任龙阳军(现湖南汉寿)太守,从此以后没再担任过官职,在随后的十年时间里,他也不求升官转调。后来,他有个老朋友正好做了尚书省都事(属吏),他直接为张调向吏部投状陈情。吏部随后批示,给张调升官为右朝请郎。张调想起之前那个梦:姓名、官职差遣都已符合了漆牌上的描述,他心中闷闷不乐,结果他一生正是终于这样的官职。崇仁县的邓辀为张调撰写生平事迹的时候,记述了这件事的始末。【祥宏点评】:军使、知军,两个官职相仿,有时混用,指的是一个“军”(州)的主官,也即太守;筮仕,古人在将要出来做官时卜问吉凶,具体这个故事,张调应是去某个地方神庙祈梦;宣徽使,宣徽院长官,为军职,总领内诸司使及三班内侍名籍。宋代早期,宣徽院曾经作为枢密院的辅助机构,宣徽使属于中高级官员;戚里,指皇帝的母亲或妻子一方的亲戚,就是历史上常说的外戚;这是个梦征和定数的故事,张调深信此梦,所以不着急升官,漆牌上暗喻了他这辈子最终达到的官职,所说的“右朝某郎”,指的是官职级别,类似现在说的部级、司级、局级。“通判某州”指的是具体职务,这叫差遣。但有个问题,他最后的差遣是“军使”,等同于太守,已经高过了漆牌上“差遣”的职位。估计所说的符合定数,指的是“左右”之谓;原来的朝奉郎,是文散官正六品上。朝请郎是正七品上。经过元丰官制改革,两个官职的品级发生上下错位:(右)朝请郎是二十阶,朝奉郎变成了二十二阶。所以,老友为张调请求升官,得到右朝请郎,实际比原来升了两阶;行状,通常指的是写在墓志铭上的生平事迹;尚书省,在宋代名存实亡,掌握行政大权的部门是中书门下省;丁忧,官员因父母去世回家守丧三年,不为官。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参考音频:来自“祥宏谈夷坚”音频专辑@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