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跑10公里,应该怎么选择跑鞋,不是越贵越好

跑鞋永远是跑步爱好者最重要的跑步装备,没有之一,不同跑步能力和情况的跑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跑鞋。经常跑10公里的跑友,已经具备比较好的跑步基础,下一步不管是准备提高跑量,提高配速,还是继续维持当前跑量和配速,一双适合自己的跑鞋都非常重要。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跑10公里,应该怎么选择跑鞋。

首先,根据个人脚型选择支撑、稳定或普通跑鞋。

特殊足型主要是高足弓、低足弓和内翻足、外翻足,扁平足通常伴有足外翻,高弓足通常伴有足内翻。正常足弓高度大约14-18毫米,超过18毫米基本就是高足弓,低于14毫米,基本就是低足弓。

足部内旋不足就是内翻足,足部过度内旋,就是外翻足。

扁平足伴有足外翻的跑者,建议选择稳定型跑鞋,跑鞋要有足够的足弓支撑;高弓足伴有内旋足的跑者,建议选择缓冲型跑鞋。

普通跑者一般选择缓震型跑鞋,如果担心足踝受伤或者担心崴伤脚踝,可以选择稳定型跑鞋。

特殊足型的跑者,建议选择亚瑟士、圣康尼这两个品牌的稳定系列跑鞋或其它系列跑鞋,性能相对来说要好很多,这方面国产跑鞋还需要加大科研投入。

其次,根据脚掌着地方式选择适合的跑鞋。

跑步时脚掌着地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后脚跟着地、全脚掌着地和前脚掌着地。三种着地方式分别对应不同鞋底高度差的跑鞋。

后脚跟着地,前后鞋底高度差大约10-12毫米;全脚掌着地,前后鞋底高度差大约8-10毫米;前脚掌着地,鞋底高度差大约0-6毫米;8毫米是全脚掌着地向前脚掌着地过度的鞋底高度差。三种脚掌着地方式各有优劣,没有绝对的好和不好,只有适合自己的脚掌着地方式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如果追求跑步成绩,想避免膝、髋、踝关节受伤,我个人建议使用全脚掌着地。全脚掌着地不是整个脚掌同时着地,而是脚掌外侧前后几乎同时着地,然后过渡到整个脚掌着地。

前脚掌在着地需要专门进行锻炼,但是能充分利用跟腱弹性,速度相对来说是最快的着地方式。

第三,根据当前和未来需要选择适合的跑鞋。

如果配速不是太高,也不追求跑步成绩,只是单纯的跑完10公里,一般不需要选择竞速跑鞋,也就是不太适合选择前脚掌着地的的跑鞋,比较适合选择全脚掌或后脚跟着地的跑鞋。

后脚跟着地时,尽量选择鞋底比较厚,尤其是鞋跟部分比较厚的跑鞋,否则无法给膝、髋、踝足够的缓冲。

对于想提高配速的跑者来说,更适合全脚掌和前脚掌着地跑鞋,前脚掌着地时配速最快,全脚掌着地时配速介于前脚掌和后脚跟着地之间。

第四,跑鞋中底材料和防扭转设计。

跑鞋中底材料决定跑鞋缓震性,各品牌都有自己的中底材料和技术。各大品牌使用的主流中底材料基本上可以分为TPU和pebax两大阵营,TPU可以简单看作是爆米花中底,代表是阿迪达斯的boost跑鞋,pebax的代表厂商是耐克和李宁,少数品牌同时使用两种不同材料做中底,但没同时在一款跑鞋上同时使用两种材料。

国产品牌大多加入TPU阵营,比如特步、361、匹克等品牌。 TPU的好处是耐用,跑量较大。

国产品牌跑鞋使用的其它中底材料在性能上基本都不如TPU和pebax两种材料,但性价比相对更高,更适合大多数跑者。

跑鞋的中底不是越软越好,太软的跑鞋反而不适合长跑,会导致足弓多度疲劳,鞋底最好有防扭转的设计。

第四,跑量。

大多数跑鞋的单次跑量在10公里以内,周跑量在60公里以内,基本都能满足要求,单次跑量偶尔超过10公里或周跑量60公里,一般也没什么问题,如果长期超过设计跑量,最好选择跑量更大的跑鞋。

第五,跑鞋的其它性能。

跑鞋的重量对大多数业余跑者来说根本不重要。鞋面透气性都能满足需要,因此也不是考虑的重点。鞋跟的稳定系统比较重要,可以预防崴脚。

第六,跑鞋减震结构,大多数跑鞋都是材料减震,少数跑鞋使用结构减振。

结构减振的跑鞋比如美津浓的预言系列、李宁的绝影系列等跑鞋。对大多数体重正常的跑者来说,两种减震结构的区别并不是特别大。结构减震跑鞋在冬季严寒环境下缓震性能下降得比较多。

第五,各大国产品牌的跑鞋。

李宁的超轻、赤兔、烈骏都不错,䨻系列是竞速跑鞋,适合追求速度的高阶跑者,弧和绝影是绝影是结构缓震跑鞋,绝影也是碳板跑鞋,貌似不是竞速跑鞋。

安踏的星标系列、使用闪能技术和A-PROOO技术的跑鞋,使用氢技术的轻量化跑鞋等。安踏的碳板跑鞋C202 GT是竞速碳板跑鞋,适合追求速度的高阶跑者。

特步160是碳板竞速跑鞋,适合追求速度的高阶跑者。

361,三杰、飞翼等系列跑鞋,飞燃碳板竞速跑鞋和国际线,适合追求速度的高阶跑者。

国产跑鞋中首推李宁,特步160表现也非常不错,安踏和361相对来说进步也很大。

顺便说一下,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非常在意跑鞋的颜值,甚至为了颜值牺牲跑鞋性能,这是完全错误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