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死亡的过程“讲故事,拜尔斯如何以神秘构建自己的艺术哲学?
5月中旬,红砖美术馆的展览“詹姆斯·李·拜尔斯:完美时刻”完美收官,他是20世纪神秘且特别的一位艺术家,少有人对他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但他完整的艺术思想与哲学,足够让人回味。
“詹姆斯·李·拜尔斯:完美时刻” 展览
展览虽然已经结束,但拜尔斯的“完美哲学”带来的思考不会消失。他是一位怪咖,和博伊斯一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家服装,他在日本度过十年,熟读《道德经》、《心经》,讲东方的文化与哲学的“空”以自己的艺术语言演绎。
詹姆斯·李·拜尔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是一位将物理与哲学,转瞬即逝与永恒相结合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神秘和哲学密切的连接,并且让观众参与到对话之中,制造一场体验的艺术。
詹姆斯·李·拜尔斯
詹姆斯·李·拜尔斯1932年出生于美国底特律,在韦恩州立大学学习艺术和心理学,1958年移居日本,在那里生活、工作近10年。在1958年在一次回到美国的访问中,受到著名策展人多萝西·米勒的邀请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展览,展览给策展人和收藏家留下了持久的印象。
他对是技术和未来也极为感兴趣,时常思考如何通过艺术的传播改变世界。他与科学机构合作,创建了国际项目,试图将全球各地的人和想法联系起来。在1969年比利时电视台直播的他传奇性的早期表演“世界问题中心”中,拜尔斯给世界上几位最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打电话,确定他们认为哪些问题至关重要。
“詹姆斯·李·拜尔斯:完美时刻” 开幕现场
“完美”的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拜尔斯的作品之中,包括此次展览的题目也是“完美时刻”,但究竟何为完美,完美真的存在吗?这是拜尔斯通过所有的作品与行为,不停地将问题抛向每一位观众,恰是他最中心的理念,他的作品并不为了解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
在拜尔斯的艺术中,“圆”代表着高贵与维度的上升,他一直试图将物质世界升维,让观众理解他的艺术作品中具有精神意义的地方。他热衷生产“问题”,将观者置入一个不理解的氛围中,似乎生活中就是这样充满了未知,而在观看他的艺术时,也是一种在谜团里失重的感觉。
《红帐篷》 展览现场
拜尔斯一直对博伊斯充满欣赏,但他的核心思想和博伊斯还有些不一样。博伊斯的美学基本上是来自考古学和生物学。受尼采哲学及其辐射下的鲁道夫·斯坦纳人智学思想影响,博伊斯把艺术当做人类进化的工具。但拜耳斯的哲学更加偏重数理的神秘主义,他形而上学但不煽情。
詹姆斯·李·拜尔斯《球形书》展览现场
比起要完全的了解他的每一个思考,不如在多维度的视角下,沉浸在他神秘且充满谜团的作品中。在艺App此次特别和红砖美术馆馆长,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闫士杰带来一次对话,试图更加深入了解拜尔斯以及他的艺术世界。
Q:选择做这个展览的契机或者选择拜尔斯的原因是什么?
A:最早看到他的作品是在威尼斯双年展,后来又更多看到了他的一些作品。他在艺术界的地位,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包括作品中的历史仪式、宗教,他当时都通过行为去表达了这些思考,我认为他确实是到迄今有真正原创的想法的艺术家之一。
《圣灵》圣马可广场 威尼斯 1975
Q:在策展准备过程中是按照一个什么样的脉络去梳理他的作品?
A:他的作品曾在日本寺院里展览,他在日本做的作品中有浓郁的东方禅意。之后他在西方很多行为,表面上不会一眼看出受到东方的影响,但实际上影响是深刻的。对当代艺术来说,我认为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他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有很多独到的思考,这和当时他对东方的理解有关联。
比如他的行为艺术《十人一帽》,或是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上千人的大型行为艺术,实际上是一种仪式。仪式在那个时代代表着通过意识行为建立起真正的思考。他通过东方、西方的文化礼仪,探索后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同时他的作品既宏大,又能够细致入微的展现一种极致的完美,极致的对话。他的作品大可开阔至宇宙,小可收缩为微尘,很少有艺术家能够达到这样的表达。
詹姆斯·李·拜尔斯 行为艺术《十人一帽》红砖美术馆现场
同时他用行为提出了问题,很多作品是无法做到的。作品的名字不是完成之后对它的解释,而是给作品附加了思考的空间,他提出的可能是一个没有答案与边界的问题,向问题哲学致意。
在向问题哲学致意的同时,他向众人呈现了一个宛如宗教仪式的行为艺术。红色的账篷实际上是一个神、圣人、禅宗大师、哲学大师和宇宙对话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他没有锁定是哪一位圣人,椅子上是“空”,这一定有对东方的“空”的思考。他把这样的哲学、神,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力,这也是人类进化、建立秩序、方法,探寻解决问题的智慧最高的思考。他的选择本身就是他对柏拉图、对整个东西方哲学的回应。
《问题的哲学之椅》 展览现场
Q:中国的观众对于比较抽象性的概念艺术或者是行为艺术,在理解上存在一些空白,做展览时何如考虑这个问题的?
A:红砖美术馆能做他的展览是幸运的,他在西方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家,虽然没有来到中国,但他对中国的《金刚经》、《心经》的理解深刻胜过很多人,我们欠拜尔斯一个邀请。他当时在日本不仅仅是接触了日本的能剧,日本的文化,包括造纸等,对日本当时的工艺都有很多的探索。
虽然他没有进入到中国,但他对东方的认知,对中国哲学禅宗文化有很深的理解。所以这次他的展览,想要将他的艺术实践呈现给中国观众,不仅要介绍有东、西方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同时也要把西方背景的艺术家介绍给中国的观众。
展览现场
我们也要了解“当代”在西方的语境体系下的概念和观念,从杜尚开始西方有严密的逻辑和生长,作为一个美术馆要把这种逻辑和生长介绍给更多的中国观众。有很多人到国外去学习,系统的认识西方的艺术,其他没有机会的,美术馆选择能够有节点性、代表性的艺术家向大家介绍,这也是美术馆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
Q:稍微偏向学术的展览,可能会有一部分观众处于不理解的状态去观看,在筹备展览的同时,对于观众理解上的困惑,怎么样平衡?
A:红砖做展览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比如说拜尔斯,我们在小的文献厅里不仅引用了柏拉图、卡普尔的话,还有他的自述。当时他做《练习他的死亡》行为时,印了一张小纸,纸条中让他的友人写了一段话是对他的悼词,这一段话是我们认识他很重要的一个线索。
《练习他的死亡》作品 纸片内容
认识一个艺术家需要通过各个角度,比如他的历史的影像、行为,他喜爱的《金刚经》、《心经》,他对“完美的圆”的理解,他对瞬间即逝的永恒的理解,这都是他很多艺术思想的重要根本。
他是通过语言、纸条、声音去传达他的问题并提出问题,比如他的《哲学钉》,钉子就是非常普通的钉子,用金箔裹上。他认为金箔是高贵的象征,这种高贵不仅是物质高贵,还有思想的高贵。这件作品灵感来源不是视觉感知,而是神学和哲学,所以当他提出《哲学钉》的时候给了所有观者无限的想象。
《哲学钉》
他在每个作品中都提出问题,一个艺术家在现场时通过行为提出问题,但当艺术家不在场时,拜尔斯的作品成为了艺术家本人的表演在提出问题。
Q:从他到日本之后,东方的哲学态度、思想和日本的“能剧”对他的启发从他的作品是怎么表现的?
A:他对东方文化的“空”和“禅意”有很深的认知。能剧中有很多仪式感,他对宗教的仪式、西方的仪式,都在他的行为艺术中体现。他实际上是通过对历史的宗教、集体仪式理解之后的表达。他通过大型的行为或是各种作品表达了属于拜尔斯的艺术宗教。在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他不是属于某一个宗教,他有自己的艺术宗教。
詹姆斯·李·拜尔斯
Q:可以解读一下他的《钻石地面》吗?
A:我个人来看,《钻石地面》是他“五点成一人”作品创作的开始。他把心中的自己,一个人的形象投射在地上,头、两只手和两只脚构成五个点,在不同的状态下会呈现不同的形态。最初是用一滴水放在这五个点上,来象征着反射、光各方面(象征内容)。他的作品中钻石是一个有生命的意识,同时钻石折射的是宇宙的概念,是七彩的。但每一个观者的思考是不同的。
《钻石地面》
Q:他的作品表现出完美就是一瞬间且易逝的,完美这个状态是不能保存的?
A:保存且变成永恒了。这个“完美”本身也是一种牺牲。烟花爆燃一瞬间是最美丽的,是通过自己的燃烧成为永恒也肯定是瞬间消失。所以我们不要去求完美的永恒,而是要求瞬间的完美,永恒的记忆。拜尔斯一直在做《练习他的死亡》,《詹姆斯·李·拜尔斯之死》,实际上他是在借“死亡”这个最隆重的仪式讲故事,讲他的艺术。
《詹姆斯·李·拜尔斯之死》 行为表演 1994首秀
死亡本身是一个瞬间,但死亡是一个永恒的状态,对应了他作品里对于瞬间、永恒、完美互相联系的过程。他一直认为,完美的转折点是死亡,没有死亡就没有完美,可能最后是腐朽而并未成为真正的完美。拜尔斯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在我策的展中,我认为拜尔斯也是学术价值最高的一位艺术家之一。
还有一个细节,《练习他的死亡》实际上是在一个家庭宴会上,几个好朋友聚集在一起,先吃珍珠的牡蛎,吃了以后把那颗珍珠拿出来保存,留下。这是他作品一贯的完美。珍珠、金球,包括他把珍珠拿出来的行为本身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然后他就躺在地上死了,悼词写成纸片发给了每个人,给他致悼词,这就是终结的至高总结。
Q:中国的传统哲学距今已经很多年,西方的艺术发展已经处于发达的状态了吗?
A:中国的哲学是一种文明,这种文明的历史和力量是非常完美的。我认为不能说处于发达的阶段。西方的工业文明属于逻辑哲学,所以科学必然是在西方爆发。在这样一个科学大爆发的过程中,西方通过价值,财富、生活方式,建立了很多东西,但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阴阳的宇宙观,也有自身系统且完美的体系。重要的是怎样把两种智慧更好的融合,或者互相推动。
Q:您对目前的全球化或国际化是怎么看的呢?您个人看来怎样才算是全球化?
A:我们生活的环境已经被网络包围,文化也已经不再是完全东西方分隔。我们进入了数字时代,网络智慧时代,这种世界级语言的形成,能更好的对话、融合,同时又存在差异。我们去学习西方艺术史或者去融入的同时,也带去了东方的哲学、文化的积淀,这也自然会在作品中有所表达和呈现。
Q:为什么在这个展览中也侧重学术的角度?
A:我们选择做拜尔斯的展,更针对学术的角度。拜尔斯是一位很重要且具有探索性的艺术家,而且在行为、装置和雕塑各方面都有自己完整的体系,比如《月柱》、《红账篷》、《钻石地面》,这个展览是他重要作品一次系统的呈现,所以这次也做了一个小型的文献空间,想更加立体的解读他,让观众全方位的了解他。
《月柱》
《钻石地面》
Q:为什么下定决心做一个拜尔斯且学术价值极高的展览?
A:一个有名的艺术家,做几件作品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一个优秀的艺术家系统地展现给观众。拜尔斯是一个宝藏,他的艺术还在腾空像彩虹一样时突然消失,我认为他应该会创作出更高成就的艺术作品。
这次系统的向中国的观众展示他的作品,这次布展从策展的角度,只有深刻理解了艺术家才能够真正去呈现他,理解他所有作品之间的关联、线索以及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其实这对红砖是一次考验。
詹姆斯·李·拜尔斯《五十种好东西》
我认为这一次像完美时刻一样,我们比较完美的呈现了拜尔斯。整个展览有很多空间的变化,进门的学术厅有一个16毫米的电影胶片的作品,在黑色的空间中穿越。同时通过前言和文献厅、他的自述展现他对东方哲学的热爱,给所有观者一个概念性的前奏。
文献展览区 展览现场
展厅内呈现的作品构建出他的思维系统、知识结构是东西方的文化、艺术和哲学,展现在眼前的是他思想中“完美”的概念,“问题”的概念,还有意识宗教。他对艺术有极真情的部分,同时他又有很宏大的思考,这是很难得的,很多艺术家往往在所谓的高处就失去了现实、真实、情感,但在他的作品中我感觉到了有血肉。
Q:当策划一个文献展的时候是更趋向于在一个时间线上呈现一个艺术家,还是在不同的点和维度上去呈现?
A:这个很难说。虽然我们在做每个展览的时候是充满了头脑风暴,我们是在寻找很多的点,可是这种点又不是独立成立的,又需要成为一个系统,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来呈现他,比如我们做拜尔斯的展览,可以不展示行为艺术的部分。可是有一些图片是行为艺术的记录,真正在现场做的时候,三个行为艺术不同的表达,就将人带入了一个拜尔斯的世界。《完美的玫瑰花桌》这件作品就是用鲜活的,含苞待放的花在展厅内,随着展览的过程变得干枯直到死亡,就是让观众去感知生命,这都是我们探索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