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用药秘诀

1、肾阳不振剂:

治疗肾阳不足,多以附子、肉桂、熟地、山茱萸等温阳补肾药组成。

药物成分:熟地30克,山药6克,山茱萸3克,肉桂3克,附子6克,枸杞6克,炙甘草3克,杜仲6克。

功用主治:气怯神疲、腹痛腰酸、阳萎。

方义分析:八味药皆甘温之类,又入心肾肝经,甘为木,木生火,火旺自然肾暖。熟地补肾滋阴为君药,其他共为臣药温阳暖肾,诸药合用,对命门火衰症效果良好,为补火之要剂。

加减化裁:兼利水加车前子、牛膝。久服去附子改五味子。

使用宜忌:咽干口燥、虚火上炎者不可乱用。

2、肾阴亏虚剂:

治疗肾阴不足,多以地黄、山茱萸、沙参、麦冬等养阴药物组成。

药物成分:熟地30克,山药6克,山茱萸3克,枸杞6克,炙甘草3克,茯苓6克。

功用主治:虚火上炎、腰酸溃精、口燥盗汗。

方义分析:肾水与肝之藏血、脾之升华有关。熟地苦滋肾阴、山茱萸酸涩固精、茯苓甘炎而制脾利水,共为君臣。山药枸杞甘而抑脾胃而渗水,同甘草共为佐使。

加减化裁:血虚阴衰,熟地为君,精滑头晕,山茱萸为君,加五味子治肾阴虚气喘。加菊花治肾虚眼花。

使用宜忌:凡脾虚便溏者慎用。

3、水大木流剂:

药物成分:乌药15克,木香15克, 茴香15克,青皮15克,炒良姜15克,槟榔2个,川楝子10个,巴豆70个。

煎服方法:先把巴豆打破,同川楝子用麦麸炒,侯色黑,去巴豆与麦麸不用,余药研成细末,服一次3克,温酒送下。

主治功用:寒疝少腹疼痛,阴囊收缩等。

方义分析:乌药辛温健胃、木香辛温理脾胃大肠之气、炒茴香辛温和中、青皮辛温理肝胆之气、炒姜辛温脾肾而化饮、槟榔辛温行脾胃之水气、川楝子苦寒疏肝胆之气,巴豆辛热逐水。湿寒结于肝肾,必用辛暖肝疏气,并引下化湿水,故有此方。青皮、川楝子为君药,其他为臣。

4、水多金沉剂:

治疗内停水饮外感风寒之剂。

药物成分:去节麻黄9克、芍药9克、细辛1.5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桂枝9克、五味子9克、半夏9克。

煎服方法:先煮麻黄,去沫,投入诸药。

功用主治:喘咳痰多,清稀而白,四肢浮肿,小便不利。

方义分析:麻黄、桂枝、半夏温辛化脾胃肺的水湿。芍药酸而柔肝,细辛辛温散肺肾止寒,干姜辛热温中,五味子酸温利肺。不分君臣。麻黄桂枝相伍解表,细辛与干姜为伍温肺,五味子敛肺益肺。

加减化裁:临床无发热者去桂枝,改蜜炙麻黄。

5、水不涵木剂:

药物成分: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白芍9克,菊花9克。

服用方法: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或淡盐汤送下。也可煎服。

功用主治:烦热、面赤、盗汗遗精、腰酸膝软、进而头目眩晕、口舌咽干、自觉热气上冲、头面蒸热。

方义分析:熟地苦滋肝肾、山萸肉酸涩止遗、山药甘而抑脾生津、泽泻甘淡利水渗湿、牡丹皮苦寒清热、茯苓甘淡抑脾利水、白芍酸苦养血、菊花苦甘疏利肝气。其中,熟地为君,山萸肉、白芍、菊花、茯苓、泽泻为臣药。山药、牡丹皮为佐药。

6、水虚金灼剂:

药物成分:生地黄6克,熟地黄9克,麦冬9克,百合3克,芍药3克,当归3克,贝母3克,生甘草3克,玄参2克,桔梗2克。

服用方法:可煎服。亦可制成蜜丸,每日2次,每次9克,开水送下。

功用主治:腰膝无力、咳嗽痰血、声嘶。

方义分析:生地苦寒清心热养肾阴;麦冬苦微寒、清心热润肺、百合同理;芍药酸而柔肝;当归苦温补血;贝母清心热化痰;玄参苦寒清胃热养阴;桔梗苦清化热痰。生地熟地为君药。麦冬、百合、贝母、桔梗为臣药。芍药、玄参为佐药。当归、甘草为使药。

加减化裁:痰多者可加瓜萎。咳血者去桔梗加茅根仙鹤草。

使用宜忌:服用本方获效用,宜调补脾胃。

7、水大乘火剂:

药物成分:桂枝30克,生姜12克,芍药15克,大枣15枚,甘草9克。

功用主治:少腹有逆气奔豚上冲心胸、发作欲死、形寒祛冷。

方义分析:桂枝甘辛而温,行水抑肺而救火,为君药。生姜辛温和胃。芍药酸而养脾血为臣药。大枣甘而养血缓和药性,甘草甘而调药共为佐使。

8、水泛土崩剂:

药物成分: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炮附子、白茯苓、炮干姜各6克,炙甘草3克。

服用方法:用生姜大枣煎水,温服本剂,不拘时候。

主治功用:水肿以腰下为甚、腰痛、阴部冷、小便不利、四肢厥逆。

方义分析:厚朴辛温以化脾胃湿气、白术甘温燥化脾胃之水、木香辛温理脾胃之气、木瓜酸温化湿和中、草果仁辛温健脾温胃、大腹皮辛温理胃肠之气、附子辛热温中、白茯苓甘淡利水、干姜辛温和中。其中,附子、干姜为君。厚朴、木香、草果仁、大腹皮为臣。白术、木瓜、白茯苓为佐。甘草调和药性。

加减化裁:若尿少肿甚可加泽泻、猪苓。

9、水干火多剂:

药物组成:生地黄120克,当归身、五味子、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各30克,人参、玄参、丹参、白茯苓、远志、桔梗各15克。

服用方法:为末,炼蜜为小丸、朱砂为衣,每服9克,温开水送下。亦可煎服,按量比例酌减。忌服食大蒜、萝卜、鱼腥、烧酒。

功用主治: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耳鸣、遗精。

方义分析:生地、玄参、苦寒壮水治火滋阴清热,为君药。臣药有:天冬、麦冬、丹参皆苦寒,柏子仁、远志苦寒宁心安神。五味子、酸枣仁酸而敛阴。佐药有:人参、当归益心养气。桔梗载药上行为使药。

本方要点:本方清热安神、滋阴安神、养心安神、心肾两顾、标本兼治。

10、水虚土旺剂:

药物组成:熟地30克,山药6克,山茱萸3克,枸杞6克,炙甘草3克,茯苓6克。

功用主治:素体阳虚,复因泄泻则腰酸耳鸣、小便短、少费力、继而小便闭癃、少腹胀满。

方义分析:熟地苦滋肾阴为君药。山茱萸酸涩固精,茯苓甘淡制脾利水、山药、枸杞甘抑脾胃而渗水为臣药,甘草调和药性。

使用宜忌:用本剂要多观察效果。

11、肝气郁结剂:

药物组成:柴胡9克,陈皮12克,香附12克,川芎9克,芍药9克,枳壳12克,炙甘草6克。

功用主治:胁痛、呕逆、腹痛便泄。

方义分析:芍药苦寒养肝血、陈皮苦温疏肝气共为君药。枳壳苦微寒消脾胃之积,香附苦平解三焦脾之郁,共为臣药。柴胡苦散表邪,川芎辛温活肝胆之血,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缓急为使药。诸药共用,肝得养得疏脾得抑制而解郁结之病。

12、肝阴不足剂:

药物成分: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30克,枸杞子12克,川楝子5克。

功用主治: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眩晕头痛、耳聋耳鸣、麻木等。

方义分析:生地苦寒,滋肝肾之阴为君药。枸杞子甘平补肝肾之血、当归苦温补肝活血、川楝子苦寒理肝气共为臣药。北沙参苦寒滋肺胃之阴、麦冬苦寒润肺胃之阴为佐药。

本方要点:在养阴药中,少加疏肝药,使补中有行,补而不滞。

加减化裁:大便秘结加蒌仁。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贝母。腹痛加芍药、甘草。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使用宜忌:本方滋腻药较多,对于有停痰积饮者不宜使用。

13、木多水缩剂:

药物组成:白芍药12克,黄芩9克,麦冬20克,生地黄30克,枸杞子12克,川楝子5克。

功用主治:眩晕耳鸣、急燥易怒、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多梦遗精、潮热盗汗。

方义分析:生地黄苦寒清肝心之火滋肾阴为君药。白芍苦寒平抑肝阳、黄芩苦寒清胆心热、枸杞子甘平补肝血、川楝子苦寒理肝气,共为臣药。麦冬苦寒润肺阴为佐药。

本方要点:以清肝胆之热为主,兼以生水滋阴,同时水又不能生入肝胆经,为本方之妙处。

14、木旺火窒剂:

药物组成:当归30克,龙胆草30克,黑栀子30克,黄连30克,黄柏30克,黄芩30克,大黄15克,芦荟15克,青黛15克,木香0.3克,麝香1.5克。

服用方法:共研细末,用白蜜和成丸药,如小豆,每次服20丸(5克),生姜汤送下。

功用主治:因怒发狂,目怒头痛不寐、面红目赤、不亲尊长、打人毁物、上屋爬墙。

方义分析:龙胆草、芦荟皆苦寒入肝经,为君,直泻其火。大黄、黄连、黄柏、黄芩、栀子通泻上中下三焦之火,木香导三焦之气,共为臣药。当归补肝血、青黛咸寒泻肝火、麝香辛温开窍醒神,共为佐药。

使用宜忌:苦寒之品多见,非肝胆炽热窒心火者,不可轻用。

15、木少火微剂:

药物组成:酸枣仁18克,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3克。

功用主治:善惊易怒、心悸不安、虚烦不得眠、眠则多梦、头目眩晕。

方义分析:酸枣仁酸甘补胆肝养心神止汗为君药,知母甘寒抑胃肺润燥除烦、茯苓甘平抑肺脾而宁心安神,共为佐药,川芎辛温入胆肝行木之气血为臣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兼助木气。

本方要点:木少必有水弱,所以助木火之同时兼以润燥生津。

16、木衰水亏剂:

药物成分:熟地24克,山萸肉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菊花9克,枸杞子9克。

功用主治:目眩眼涩、视物不清、虚烦不眠、脑转耳鸣、腰酸膝软、潮热盗汗。

服用方法: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或淡盐汤送服。若水煎服按方比例酌定。

方义分析:熟地苦微温滋补肝肾,枸杞甘滋肝肾,共为君药。山萸肉酸而敛汗涩精、干山药甘养肾阴、泽泻淡甘利水、白茯苓甘淡利水,共为臣药。菊花苦凉散热清肝,牡丹皮苦寒清热活血共为佐药。

本方要点:木水的共敌为土和火,以土为主,所以方中甘淡之味用以渗藏水气占主,又兼以清热去火。

17、木旺乘土剂:

药物成分: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半夏9克,青皮9克,香附9克。

功用主治:烦怒、肋脘胀疼、呕吐嗳气、不思饮食。以及疟疾。

方义分析:青皮、香附辛温之物破肝胆之气而养胃,为君药。大枣、人参补脾胃之气,生姜、半夏辛温和中降逆为臣药。柴胡、黄芩苦寒散表邪泻内火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

使用宜忌:此剂煎后去渣再煎。

服本剂后有战栗出汗现象为正常。

18、木火刑金剂:

药物组成:海蛤壳30克,青黛9克,粳米一把,炙甘草3克,地骨皮30克,桑白皮30克。

服用方法:海蛤壳、青黛研粉,调入其他液药中煎成。

功用主治:烦热口苦、咳嗽阵作咳血、头晕目赤、急躁易怒、胸肋痛。

方义分析:海蛤克、青黛咸寒之品、寒能润燥,咸补脾胃而生肺为君药;地骨皮、桑白皮甘寒入肺清热平喘、泻肺而不伤气为臣药;炙甘草粳米和中清肺为佐使药。

加减化载:若肺热太重须加黄芩、知母。燥咳重加瓜蒌、川贝。烦渴重加芦根。若再有身热无汗者加麻黄、杏仁。

使用宜忌:本方剂用于伏火不太重者。外感风寒喘咳,虚寒性咳不能使用。

19、木折金旺剂:

药物成分、桑叶9克、石膏15克、甘草3克、人参2克、麦冬4克、杏仁2克、枇杷叶6克。

服用方法:石膏煅用。

功用主治:干咳少痰、咽干口渴、喉鼻唇干燥、头痛身热、胸满、足痿弱。

方义分析:杏仁苦能泄肺,所以止咳平喘通肠、枇杷叶苦凉化痰润肺,共为君药。人参、麦冬、石膏都入肺经,从克耗泄三个角度辅君为臣药。桑叶、甘草入肝经补肝为佐药。

加减化裁:痰多加贝母、瓜萎。足痿重加杜仲。尿血加藕节。

使用宜忌:虚脾弱胃者慎用。适用于木尚有气机者。

20、木不疏土剂:

药物组成:甘草15克,当归(微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30克,香附12克,枳壳9克。

服用方法:共为散、每服6—9克,生姜、薄荷少许煎汤冲服,日三次,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比例酌减。

功用主治:两胁做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做胀、腹胀便溏、呻吟太息。

方义分析:甘草味甘直入肝而益之为君。当归补肝血调经、柴胡疏肝利胁,取其苦而为臣药。白术、木壳、香附取其味苦入脾胃而泄之为佐药。茯苓甘淡利水、白芍苦酸敛阴,一敛一行而为使药。

使用宜忌:本方为养血疏肝的常用方剂无论妇科、内科,皆可用之。

21、心火上炎剂:

药物组成:大黄18克,黄连9克,黄芩9克。

主治功用:心中烦热、狂燥谵语、面赤口渴、舌上生疮、小便黄尿、便秘、吐血。

方义分析:三黄皆为苦寒之品,上泻心肺中泻肝胆脾胃、下泻大小肠。黄芩泻上焦、黄连泻中焦、大黄泻下焦,三焦气火通畅热火湿则必退。

加减化裁:邪火内炽、鼻衄不止时,可加荆芥有良效。如三焦里热又有外感表束,可加生石膏、麻黄、栀子。如有食积可加入茯苓、枳实、白术、泽泻。便秘重时,加入芒硝。

使用宜忌:单用本方泻火解毒可制成丸剂,缓其性。脾胃苦虚不可用。大黄泄热从大便而出。

22、心阴血虚剂:

参看“9水干多火剂”,可通用,都是治疗阴虚血少的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心烦等症。本症主要是心肾不足。

23、火多土焦剂:

药物组成:黄连6克,当归9克,生地黄12克,丹皮6克,升麻12克,石膏20克,大黄9克。

功用主治:烦渴喜冷、口臭唇焦、牙龈肿痛、便秘、牙痛引至头痛、舌燥等。

方义分析:石膏、黄连、大黄苦寒泻中下焦之热于内,升麻散表热于外,共为君药。生地黄、牡丹皮苦寒入于心肝而清火热之源头,入于肺肾而滋阴水,共为臣药。当归入肝心脾而养血补血为佐药。

加减化裁:胃火炽盛齿龈红痛血色鲜红者,可加玄参。

使用宜忌:本方专用于胃火牙痛。若风寒性牙痛,肾虚火炎类牙痛不可用本方。

24、火多木炽剂:

药物组成:羚羊片4.5克,霜桑叶6克,川贝母12克(去心),鲜生地15克、双钩藤9克、滁菊花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2克、淡竹叶15克、茯神木9克。

服用方法:淡竹叶与羚羊角先煎,再投入其他药物,川贝母要去心。羚羊角研粉冲服亦可,用量为1克,钩藤后下少煎。

功用主治: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进而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烦闷躁扰等。

方义分析:生地入肝、心、肾,清心热为主,羚羊角咸寒入肝心泄心熄风,共为君药,是主要针对心热。钩藤甘寒入肝心清肝止痉、桑叶甘寒入肝散热疏风、淡竹叶甘淡入心散热,菊花苦凉入肝清热解毒,共为臣药,主要针对肝。贝母苦寒润肺生津。白芍苦酸敛肝阴、茯神木甘淡利水渗湿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25、火不生土剂:

药物组成:主治脾肾虚寒。

肉豆蔻60克,补骨脂120克,五味子60克,吴茱萸30克、姜240克,枣100枚。

服用方法:吴茱萸要浸炒。四物为末。水适量,把剩下的生姜、大枣同煮,待枣熟去姜取枣,和末为丸。每服9—12克,临睡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

功用主治:黎明之前,脐下作痛、肠鸣泄泻,泻谷不化,泻后即安。少腹畏寒、四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

方义分析:肉豆蔻、吴茱萸辛温之物入脾胃而止泻温中为君药。生姜、大枣辛温甘温入脾胃和中补气为臣药。五味子酸入心敛汗止泻、补骨脂辛温入肾壮阳为佐药。

加减化裁:久泻肛脱者加黄芪、升麻。肾阳虚泻之无度、腰下冷加附子、肉桂。少腹痛加小茴香、木香。

26、火衰木微剂:

药物组成药:当归(酒浸、微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熟地黄(酒蒸)15克、枸杞子9克、木瓜9克、牛膝6克、首乌15克。

功用主治:心悸失眠、面色无华、爪甲枯燥、筋脉拘挛、头晕、耳鸣、妇人经闭量少。

方义分析:熟地黄苦甘入心肝肾经补血滋阴、当归甘苦辛入肝心脾补血活血为君药。首乌苦甘入肝肾补血生精、枸杞子甘而入肝肾补血。白芍酸苦入肝脾养血敛阴共为臣药。木瓜酸入肝脾、牛膝酸苦入肝肾活络散瘀、川芎辛温入肝胆活血祛瘀共为佐使药。一补一行,不滞不破。

加减化裁:本方为补血和调经的基本方,凡月经不调、产前产后等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27、火旺乘金剂:

药物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犀角3克,生地黄30克,芍药9克,牡丹皮6克。

服用方法:可同煎八味,亦可前四味一煎、后四味一煎后和入。煎时,石膏先下,犀角为沫冲服。犀角可用大青叶、白茅根代替也可。

功用主治:发热汗出、心烦口渴、喘咳气粗、痰多黄稠、鼻煽、面赤鼻衄。神昏吐血便血、发斑、斑色紫黑、腹不满自言满、便黑。

方义分析:前四味:生石膏为君药,因其辛甘大寒,辛透热于外、寒能清热于中。知母苦寒入肺肾加强清热生津作用为臣药、粳米甘草和中护胃津为佐使药。后四味:犀角苦咸寒清肺胃热毒,为君药。生地清热滋阴为臣药。芍药苦酸入肝肾、牡丹皮苦辛皆寒入心肝肾,凉血清热散瘀为佐使药。

28、火旺水干剂:

药物组成:生地黄30克,木通9克,甘草梢3克,竹叶12克,黄连9克,元参12克,麦冬9克。

功用主治:尿血鲜红、小便热赤、燥渴少眠、口舌生疮、尿时刺痛。

方义分析:生地苦寒入心肾清热滋阴,麦冬苦寒入心肺清热润肺,共为君药。元参苦咸入于肺肾养阴、木通苦寒入于心小肠肺膀胱清热滋阴利尿、黄连苦寒入于心肝胆清热,共为臣药。竹叶甘淡寒入心清热除烦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要点:重在导热下行,凉而能补、补而不滞,对一般的心热证都有良好疗效。

使用宜忌:脾胃虚弱者慎用。

29、火衰金冷剂:

药物组成:爪萎12克,薤白9克,白酒50克,桂枝15克。

功用主治:胸痹、喘息、胸背疼痛、咳嗽、四肢冷、唾痰。

方义分析:火衰金冷必是五行水多。医理为阳气不振、津液不输、浊阴凝聚、阻滞气机。薤白辛温入肺心胃,通阳散结导气下滞,为君药。桂枝辛温入肺心脾膀胱解表行水温阳化气、爪蒌甘苦寒入肺,开胸散结,用辛热之白酒煎后爪蒌去其寒,增上行散结作用,共为臣药。

本方要点:本方用黄米酒煎。

加减化裁:若寒邪重痛胸彻背加干姜、桂枝、熟附子。痰结胸背疼重加半夏。

使用宜忌:瘀血阻络所致胸痹,不可用本方。脉弱者爪蒌不可重用。

30、火弱水胜剂:

药物成分:茯苓、芍药、生姜各9克,白术6克,炮附子9克。

功用主治:心悸气短、四肢厥逆、小便不利、浮肿、四肢沉痛、恶寒腹痛。

方义分析:熟附子辛甘热入心脾经温阳化气行水为君药。生姜辛温入脾胃和中克水。茯苓甘淡入心泄水渗湿共为臣药。白术甘苦温入脾胃燥湿补气固表止汗为佐药。白芍药酸苦敛血护阴为使药。诸药和用暖肾健脾温阳利水。

加减化裁:若咳者加五味子。小便利者去茯苓。若呕者去附子,重用生姜。脾阳虚甚者去芍药加干姜。

31、脾阳不运剂:

药物组成:人参9克,甘姜9克,炙甘草9克,白术9克。

服用方法:水煎服,若为丸剂各为90克,每服9—12克,开水送下。

功用主治:面黄少华、中脘冷、吐清水、纳少腹胀、便溏、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呕吐腹痛。

方义分析:干姜辛温入心脾胃温中散寒、振奋脾阳运化为君药。人参取其甘温入脾补阳为臣药。白术甘温入脾胃益气补脾阳为佐。甘草和中调药为使。

加减化裁:若脐上有捣击感者加桂枝去白术。若吐多去白术加生姜9克,下多者重用白术,心下悸动加茯苓。腹痛重者加人参至13.5克,腹满者加附子一枚去白术。

本方要点:脾阳不振,因火少水土湿滞,所以取辛温的干姜为君。

32、脾阴不足剂:

药物组成:沙参12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细生地20克、冰糖9克。

功用主治:口干唇燥、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大便干燥。

方义分析:沙参苦甘润肺养胃生津,细生地苦甘寒清热生养阴气,入心肾肝,共为君药。麦冬甘寒入肺心胃清心润肺益阴、玉竹甘寒入肺胃润燥生津,共为臣药。冰糖甘入脾胃引经为佐使药。

本方要点:脾阴不足必为土燥或因火多而土燥,必须泄土之燥、清心火并用。

33、土多埋金剂:

药物组成:白芥子6克、苏子9克、莱菔子9克。

功用主治:腹胀肠鸣、胃纳不佳、咳吐痰涎、胸闷气短。

方义分析:莱菔子甘辛性平入脾胃肺消导降气,为君药。白芥子辛温入脾胃温中化痰,苏子辛温入肺脾胃祛痰止喘。

本方要点:此处的土多指冬季寒土多或水土并多的情况。重在消食降气化痰。

加减化裁:痰多者加杏仁、厚朴。表邪兼有者加苏叶。

使用宜忌:本方主治年老中虚、运化失常、湿聚成痰的病症,对于热痰不同。

34、土多火晦剂:

药物成分:黄芩12克,滑石12克,通草2克,白蔻仁10克,茯苓12克,猪苓12克,大腹皮10克。

功用主治:脘闷腹胀、大便不爽、发热、渴不欲饮、小便短赤。

方义分析:茯苓甘淡入脾利水为君。通草、猪苓、滑石甘淡之物,引水湿从膀胱小便出为臣。大腹皮、白蔻仁辛温之物入脾胃化湿下气亦为臣。黄芩苦寒入大小肠燥湿为佐药。

本方要点:本方也指土为湿土、冬土或土合水成的季土,所以以利水排水为主,兼以补火。

35、土不生金剂:

药物组成:人参12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4.5克,陈皮9克,半夏6克,生姜9克,大枣9克。

功用主治:纳呆便溏、胸闷少气、咳嗽痰多、倦怠肢软乏力,甚则面浮肢肿。

方义分析:人参、大枣、白术、取其甘入脾胃肺而补脾肺之气,共为君药。半夏、生姜辛温入脾胃肺祛痰燥湿温中为臣药。陈皮甘苦入肝胆胃疏其气机。茯苓甘淡入心脾肺肾利水消肿,共为佐药。甘草和中调药为使药。

本方要点:土弱为主,但土弱必火弱,所以用甘补心火、土自有根,水去气顺肺气失降得宜又有土生,所以土活金生。

现代应用:现代多用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消化不良等脾胃虚弱者。也可用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和一般体虚调补之用。

36、土衰火微剂:

药物成分:人参9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白术9克,吴茱萸6克,附子9克,肉桂6克。

主治功用: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小腹隐痛、喜按喜温、腹胀肠鸣、矢气稍舒。

方义分析:人参甘苦温入脾肺大补元气为君药,附子、肉桂、吴茱萸皆辛热之物入心脾经,温中补阳降逆止痛,共为臣药。白术苦辛入脾胃燥湿利水固表止汗为佐药。干姜辛热温中甘草和中调药为使药。

本方要点:火土皆衰必无阳无根,先大补元气,则其他药物才顺水推舟,所以臣药一到病皆去矣。

37、土旺乘水剂:

见“34剂”可以通用。

38、土多木析剂:

药物组成:龙胆草(酒炒)9克,黄芩6克,栀子(酒炒)6克,泽泻6克,木通6克,车前子3克,当归1.5克,柴胡6克,甘草1.5克,生地黄6克,茵陈15克,虎杖9克。

功用主治:黄疸、目黄、身黄、小便黄、寒热往来、胁痛拒按、口苦呕哎、阴部肿痒、带下。

方义分析:土为湿邪土多必热或本为燥土,湿热郁于肝经,治宜清泻肝胆湿热。龙胆草苦寒入肝胆清热燥湿,茵陈、虎仗皆苦寒入肝胆经燥湿退黄,共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入心清除土多之源,车前子甘寒,木通苦寒导湿热从小肠膀胱出,泽泻甘寒导湿热从肾膀胱出、柴胡苦寒散邪于表,此六味共为臣药。又恐苦燥渗利伤阴,用生地、当归养血益阴,以柔肝体,使邪去而不伤正,为方中佐药。甘草缓肝急、调和药性护胃气为使药。

使用宜忌: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地黄用酒拌炒或酒洗,意在借酒上行疏散之力,使苦寒药减少遏邪弊病。

凡属肝胆实火上逆的耳聋口苦目赤头痛,或者湿热下注的各种证候,而津液未大伤者,皆可用此方治疗。实火上逆加丹皮、菊花。

本方药多苦寒,不宜久服,中病即止。

本方要点:本为泻肝之剂,又为补肝之药,既泻火土带来的湿热,又养补肝血,疏散肝气,配伍谨严、照顾周到,称得上泻肝良方。

39、土不制水剂:

药物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4.5克,陈皮9克,半夏6克,木香9克,砂仁9克,生姜9克,车前子12克,泽泻9克。

功用主治:水肿腰以下尤甚,按下不恢复,脘闷腹胀、食少便溏、面色萎黄、精神疲怠、下肢冷。

方义分析:白术甘苦温入脾胃、茯苓甘淡入脾肾,二药利水固表退肿,共为君药。泽泻甘淡入肾膀胱、车前子甘寒入膀胱利水利尿退肿为臣药。陈皮苦辛温入胆肝胃、木香苦辛温入脾胃,疏肝行气止痛亦为臣药。这是共同作用于水的药物。半夏、砂仁、生姜皆辛温入脾胃温中散湿。人参苦甘温补脾肺之气。此三味为臣药。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

本方要点:水泄气下,气随水行,又用人参补气,可谓又补又泄。同时又有温中之药也为补泄兼备。方严剂周可谓良药。

40、土败木贼剂:

药物组成:白术9克,白芍9克,陈皮4.5克,防风6克。

功用主治:肠鸣腹痛、痛则必泄、完谷不化、胸胁痞闷、嗳气食少、得泄痛减或泻后仍痛、反复发作。

方义分析:白术甘苦温入于脾胃,健脾升阳,为君药。白芍苦酸入肝脾滋阴柔肝。陈皮苦辛温入肝胆胃理气和中,有益脾升清,共为臣药。防风甘辛入于肝脾,辛能散肝,香能舒脾为引经使药。

加减化裁:久泻者加升麻。

五行异议:按五行方义之则就变成从木而立的格局了。而按性味方义之则为普通的扶抑格局。说为从木,因为土太弱。

41、肺气不足剂:

药物组成:人参6克,五味子9克,黄芪9克,炙甘草3克。

功用主治:咳喘气短、痰多而稀、少气懒言、声音低微、面色皎白、怯冷自汗。

方义分析:人参甘苦入脾肺、黄芪甘入脾肺二药同用益脾补肺,升清阳行气脉,布精微养脏腑,共为君药。五味子酸入肺肾养脏壮肾,止泻固汗,为臣药。甘草甘入十二经益气补中祛痰止咳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肾中元气、胃中水谷之气,肺气内外上下皆受补益,气虚诸症自消。

42、肺阴不足剂:

药物组成:生地黄6克,熟地黄9克,麦冬4.5克,百合3克,炒白芍3克,当归3克,贝母3克,生甘草3克,玄参2.4克,桔梗2.4克。

功用主治:咳嗽无痰,或少而粘,鼻燥喉干声音嘶哑,舌干无苔。

方义分析:百合生地熟地,三药为君。生地生津熟地养阴,百合甘淡微寒清热生津,除烦止咳,三药配伍滋养肾肺之阴。麦冬甘微苦寒养肺胃之阴助百合润肺止咳,玄参苦咸微寒,滋肾阴清虚火而助地黄养阴清热,共为臣药。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肝血足则能制约肝火以保肺金。贝母桔梗清肺化痰理气止咳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减化裁:痰多者加爪蒌,咳血者去桔梗加茅根。

使用宜忌:获效后,再调补脾胃。

43、金多水浊剂:

药物组成:麻黄15克,石膏2克,生姜15克,大枣12克,白术12克,甘草6克。

功用主治:风水面目浮肿,继而四肢全肿,肢节酸痛,小便不利,发热恶风,汗出口渴,日时咳嗽。

方义分析:麻黄苦辛,入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利尿消肿,宣肺平喘,为君药。石膏甘辛性寒入胃肺能泻胃而散肺郁热,助君药平喘咳。生姜辛温入肺温肺结表,助君药发汗,共为臣药。大枣、白术皆甘温入脾胃,克住肺金之源头为佐药。甘草调药为使。

加减化裁:水肿重时加葶苈子、桔梗。

44、金多土虚剂:

药物组成:葶苈子12克,大枣9克,生姜6克,麻黄9克,杏仁9克,甘草3克。

功有主治:外感引起哮喘、鼻塞、喉干痒、咳嗽气息、呼吸不利、继则痰鸣有声、胸闷咽塞、咳吐痰粘等。

方义分析:葶苈子苦辛入肺泻肺中痰水而平喘,麻黄苦辛入肺宣肺解表而平喘,共为君药。杏仁苦辛入肺大肠助君药止咳平喘为臣药。生姜辛温解表,大枣甘入脾胃益气,二药共同养脾胃土气,而为佐药。甘草调药和中。

本方要点:金太旺为强,泻之为主,不可克,所以方中用苦入肺之药,而同时兼补土。

45、金不生水剂:

药物组成:人参6克,生地黄15克,五味子9克,白蜜20克。

功用主治:干咳咯血、喉中干燥、声音嘶哑、盗汗遗精、腰酸腿软。

方义分析:人参苦甘而温入脾肺补气生津,与五味子配伍,五味子酸入肺肾敛肺补肾共为君药。生地苦寒入心肾清热滋阴为臣药。白蜜补虚调药而为佐使药。

本方要点:关键在肺,只要水有根,肺气足壮则可壮水。若水无根兼以补水。

46、金虚土弱剂:

药物组成:黄芪60克,人参30克,半夏30克,炙甘草30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白芍15克,陈皮12克,白术9克,茯苓9克,泽泻9克,柴胡9克,黄连6克,生姜5片,大枣2枚。

功用主治:恶寒、短气自汗。忧郁憔悴、面色淡白、常感外邪而加重、进而怠惰嗜卧,四肢不收,饮食乏味,身体重痛,口舌苦干。

方义分析: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助消而健脾胃。茯苓、泽泻、半夏,去湿除痰,消结利水而升清阳,白芍敛脾阴,这是作用于脾胃的君臣佐药组合。再来看肺大肠,黄芪内补肺气柴胡、防风、羌活、独活散外风邪,黄连清泻上下之火,这是金肺的君臣药组合。

本方要点:土虚金弱,二组药物合用,各各扶正去邪,同时又土生金,得以流畅。可谓营卫阴阳内外上下皆照应的良方。

加减化裁:若小便通利去泽泻。口不渴去茯苓。

47、金旺乘木剂:

药物组成:杏仁6克,连翘6克,薄荷3克,桑叶3克,菊花6克,桔梗6克,甘草3克,苇根6克,黄芩12克。

功用主治:感冒咳嗽、鼻塞流涕、进而出现口苦咽干、头晕目眩,风温。

方义分析:桑叶、菊花甘晾轻清入肺肝二经,清泻肝肺之热,桑叶善逐风,菊花善透邪二药共用清散上焦之风热,为君药。薄荷发散透邪,杏仁降肺气,桔梗开肺气,一开一降宣肺止咳,同时杏仁、桔梗还解表,三药共为臣药。连翘辛寒清热透表,苇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药与桔梗配合还利咽喉,为使药。

加减化裁:热甚者加黄芪。二三日不解加知母、石膏,咽不利加牛膝。

使用宜忌:风寒咳嗽禁用。不宜久煎,忌食生冷油腻。

48、金多火熄剂:

药物组成:地骨皮30克,桑白皮30克,炙甘草3克,粳米一把,黄连9克,丹皮9克。

功用主治:咳嗽有力、痰稠而多、继则喀血、衄血、肺热喘咳。

方义分析:桑白皮甘寒入肺泻肺平喘咳,地骨皮、黄连、丹皮清热泻火为臣药。甘草、粳米调药和中。

加减化裁:热重加黄芩、知母。咳重加爪蒌、川贝。烦热加芦根。身热无汗加入麻黄、杏仁。

使用宜忌:咳嗽声高无痰者可获良效。外感风寒引起的喘咳,或虚寒性咳嗽不宜使用本方。

五行异议:本方与47方用五行解不通。

49、金缺木旺剂:

药物组成:山栀子9克,瓜蒌9克,青黛9克,蛤蚧9克。

功用主治:肺痨、烦燥易怒、胸胁疼痛、干咳喀血、喉痛声嘶。

方义分析:青黛咸寒入肝清热入脾胃散瘀。蛤蚧咸温入肺补阳定喘二药共为君药。山栀子苦寒入心肝肺清热泄火,瓜蒌苦寒入肺化痰开胸,二药为臣药。

本方要点:二补二泄,金得生、火被泄,咸为土可生金,木为火之母,泄其子,药虽少而效良妙也。

50、金囚火旺剂:

药物组成:黄芩15克,麦门冬(去心)15克,地骨皮15克,车前子15克,炙甘草15克,石莲肉23克,白茯苓23克,黄芪(蜜炙)23克,人参23克。

功用主治:心烦不眠、潮热盗汗、干咳鼻干、大便结燥。口干舌燥、气短乏力、遗精。

服用方法:饮前服。石莲肉去心。

方义分析:石莲肉养心肾、固精为君药。人参、黄芪、甘草益气扶正为臣药。黄芩、地骨皮、麦冬清心养阴,茯苓、车前子渗湿泄浊以防君药敛邪为佐使药。

本方要点:清补并行,药性中和,寒热虚实兼顾,实有益气固精,清心养阴有效方剂。

加减化裁:发热者加柴胡、薄荷,口干舌燥重者加生地黄、知母!

(0)

相关推荐

  • 【《方剂学》总结版】精

    一.   总论知识点 1.方剂起源与发展: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 ...

  • 五运六气用药总结

    2016年丙申年,水运太过,寒邪盛行,邪害心火. 寒水邪害心火,如心火虚之人,则现四逆症:心火亢之人,得水制克或无病正常,或是火郁于内,现火热无出路,现黄连茯苓汤证. 川黄连.茯苓.车前子.通草.远志 ...

  • 学中医不可不知的五运六气临床用药

    五运六气临证方药是在学习<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应用五运六气理论,药用<神农本草经>性味功效,结合临床实践创制,临床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 ...

  • 2021年辛丑年五运六气详解与临床用药指南

    五运六气属于中医学名词,古代医家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运行,和阴.阳.风.雨.晦.明(以风.热.湿.火.燥.寒为六气)六气的流转即所谓"气运",以推断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

  • 运用“五运六气”根据出生年份选方用药!

    "五运六气"对于很多学习中医.对中医感兴趣的人来说,是一门十分玄妙的学问.大家一定见闻过一些根据五运六气推测病情.指导治疗的案例,想必感觉十分神奇.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研究, ...

  • 五运六气太过不及用药

    ​2016年丙申年,水运太过,寒邪盛行,邪害心火. 寒水邪害心火,如心火虚之人,则现四逆症:心火亢之人,得水制克或无病正常,或是火郁于内,现火热无出路,现黄连茯苓汤证. 川黄连.茯苓.车前子.通草.远 ...

  • 【五运六气】四肢厥冷疼痛破解张仲景用药思路

    [五运六气]四肢厥冷疼痛破解张仲景用药思路 原创 江满春 赤方蕲艾 4月6日 患者:女,45岁,于公历1976(丙辰)年出生,山东省安丘市人.初诊时间:2020年03月23 日. 主诉:四肢厥冷.疼痛 ...

  • 五运六气之用药篇

    六气当中,司天和在泉.因为有太过和不及的区别,所以在司岁的药物和不司岁的药物相比较,形质虽然相同,但是却有等级上的差别.不属于司天之气生化的药物,其气散而不专,其气味就会有厚薄的分别,其性能也会有燥静 ...

  • 中医为什么一定要学五运六气?

    我们为什么要学五运六气呢?原因很简单,它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你掌握了这个灵魂,学中医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付出一份努力就会有一分回报:你没有掌握了这个灵魂,学医就只有在黑暗中摸索,付出很多,回报很少. 就拿 ...

  • 五运六气最基本的应用

    五运六气预测和诊断疾病 <内经>: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可为工矣! 患者出生于1970年12月19日卯时,女命. 生年庚戌年,是年金运太过,岁支太宫,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太阴湿土.主运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