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赘语——旧文重拾聊高考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坔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写在高考结束后的多余的话
李长贯(杏园秋雨)
六月是考试季,是人生的博弈季。高考的季节里没有花香没有恋爱,太多太多别人的享受只能独自融化在思维中理解,登上高考这条船就是要扬帆要破浪,自然也注定了要历经磨难。走进考场,不仅有一种“大风起兮云飞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甚至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现在,高考的帷幕已经降下,莘莘学子离开了考场,告别了母校,此时此刻又该是怎样的别绪情怀呢?
情怀何问?其实,莫说学子的情怀,即使我的情怀此时也是五味杂陈啊!虽然我是挂鞭了的一名老园丁,但每年的高考都牵动着我的心;虽然我没见过今年的考场,但考场上那动人的一切我都非常的熟悉;虽然人生大半,我上过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无数个考场,也曾以老师和家长的名义怀着期待与希望送过各家与自家的孩子迈进考场,我本人更是经历过无数次的考试,解答过无数份的试卷,然而却未曾有机会以一名高中毕业生的资格和身份参加这样的科举般的全国性的高考,未能到这样的考场去一显身手,去进行关乎一生命运的最精彩、最激烈,甚至也是最残酷的人生一搏。这无疑是我一生的最大遗憾,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无奈。也许正是这种遗憾与无奈,这种经历与阅历,才使我与高考有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有了一种别样的情怀和牵挂及更多的体验。
从小就跟泥巴打交道,就接受着“标准老贫农“父母教育的我大概还不能算是接受了贫下中农的“正规教育“,所以仍然要以“回乡知青”身份回乡去,回家去,去再次接受教育,再滚一身泥巴,复磨一手老茧,重炼一颗红心。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我以为幸运实成不幸的是,回乡后干上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双重锻炼的民办教师,两年后被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且算是进了一回滑稽的走过场的“高考考场“,轻松过关而被南京大学新闻系录取,可一夜间我竟然受诬告说是我做民办教师是为了逃避接受再教育,而由此戴上了”三门生“(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校门)的帽子,上大学的资格就这样过山车般的给生生的剥夺了。这个打击对我来讲几乎是致命的,对我的影响则是一生的。我欲哭无泪,我的本可大有作为的人生轨迹也因此被永远的定格在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
1977年冬恢复了停止了10余年的高考,给多少人点燃了希望,让多少人从此改变了命运。可时不济我,我因为两位母亲的身体原因,又因为我是父母老年得子的独子,家中无劳力,无帮手,而”早婚“了,这”早婚“对我而言便意味着我没有资格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这第一红利,我不是老三届(1966年至1968年三年毕业的高中生)毕业生,结了婚便没有资格参加高考。我只能眼泪汪汪地望着我的学兄学姐们走进考场,我只能在考场外偷偷地大哭一场。
后来我虽然与我的学生同场参加了大学的进修考试,且"宝刀不老",胜过了学生,被南京师范大学录取,读了三年的本科,但终究在我的心里仍存不甘,仍有遗憾。再后来就是我送我的一双龙凤胎儿女进高考的考场了,那时我特别的激动,我真的觉得了这是我的希望与生命的延续。儿女参加了这神圣而庄严的高考,并双双考取了大学,这不仅是如了他们的愿,也同样圆了我的梦;不仅成就了他们的人生,也因此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家的”身份“,使我的家成了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家”。
所以,非常坦率地讲,追梦才是我对高考的真正情怀。此时早已离开了考场,告别了母校归来的学子,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是花木兰那样的“壮士十年归”的感觉,还是刘长卿的那种“目极雁门道,青青边草春“的回望?我不知道,但可以想象到。只是我要说的是,无论怎样的情怀,人生的路上都应该留住初心留住梦,梦在,希望就在,就会从容地去应对人生的各种各样的考试,并最终交出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
2019年6月12日于乡轩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