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面相变化”是心脏病前兆!赶快看看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
身体所有功能都需要心脏泵血来维持。
但这样一个看似强大的器官,
其实很脆弱。
据世界心律失常大会上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心律失常患者约有两千万人,每年约54万人心脏性猝死。
《美国心脏病学学院杂志》曾公布“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结果:国人67.9%的急性心肌梗死等主要冠脉事件和39.1%的缺血性卒中,都与吸烟、过量饮酒、运动量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肥胖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关。
你也许不知道,
在出现心悸、心前区疼痛之前,
心脏病可能会让你的“颜值”发生改变。
今天让计仔君教你察言观色,
尽早发现心脏病的苗头。
这些面相是心脏病征兆
部浮肿
浮肿是机体细胞外液中水分积聚导致的局部或全身肿胀,与身体很多器官的病变有关。
脸形出现肿胀,脸部肌肉组织松弛,用手指压会出现压痕,压痕部位的皮肤会弹不起来。这些变化可能预示心脏出现问题。
手指(脚趾)末端粗大
末端明显粗大如鼓槌状,皮肤的正常凹陷消失,“鼓槌”底部软组织隆起,周围皮肤发紧、有光泽,这些表现常见于慢性肺心病或先天性紫绀型心脏病患者。
腹痛
心脏病病例当中有50%都伴随腹痛现象,有时觉得恶心反胃或胃胀气。症状描述:心脏疾病前兆的腹痛是间歇性的,会在不适感减缓后不久再次突发,且肢体上的紧张会加剧腹痛。
脖子变粗
从临床经验看,脖子粗的人,其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都相对较高,这些都与心脏疾病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如果男性颈围超过39 厘米,女性颈围超过35厘米,就说明脖子较粗。
耳垂皱褶
耳垂若出现一条连贯的褶皱,多半说明冠状动脉硬化比较严重。
它是指起于耳屏间,止于耳垂边缘,成 45°角,且长度大于耳垂 1/3 的斜形褶皱,可见于耳垂的单侧或双侧。
皮肤深褐或暗紫
慢性心衰、晚期肺心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有关。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病人,脸色呈暗红色。
二尖瓣关闭不全,病人可能会面色苍白。
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引起机体缺氧,可致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发绀)。
特别提示
出现上述问题,并怀疑有心脏病的,应前往医院进行全面地诊断,进而决定下一步的治疗。
心绞痛:内关穴、神门穴
该方法适合冠心病患者日常保健或心绞痛发作时进行。
内关穴位置: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力度由轻至重,以使其穴位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效应为度。每天上下午各进行一次,每穴按摩2~3分钟。
心律失常:郄门穴
正常人安静状态下的心跳次数在每分钟60~100次,当过快、过慢或者出现不规律的搏动,就叫做心律失常。
郄门穴位置:
在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大致相当于腕横纹和肘横纹中点,两条肌腱中间。
按摩方法:将拇指或食指指峰(避免用指甲用力掐按皮肤)放于穴位上,先揉后按,以向下按压为主,左右交替进行。按压时力度要稍重。每天上下午各进行一次,每穴按摩5分钟。
五种人易得心脏病
01
经常便秘的人
便秘患者因排便困难,通常会用力过大,引起腹压升高,血压也随之升高。
同时心率加快,导致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心肌因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甚至发展为心肌梗死。
02
爱抽烟的人
长期吸烟,心肌组织会因缺氧而逐渐老化、坏死,瓣膜也会随之发生退行性改变。更多关于香烟的危害,点击回顾一下:王源吸烟遭罚,只是个“人设”问题?错!
03
久坐的人
04
经常发火的人
这些汤对心脏有好处
五仁乌鸡汤
主料:核桃仁 1个,五味子8g,酸枣仁5g.莲子20g.芡实20g,乌鸡肉100g,猪脊椎骨(带肉)250g。蜂蜜少许。
做法:乌鸡肉洗净,猪脊椎骨(龙骨)洗净,共入开水锅中汆去血水,捞出分别剁成小块;五昧主料洗去浮尘,共入砂锅中,加水1500g。煮沸时滗去浮沫。改为小火熬至骨酥肉烂,空腹热食主料,热汤送服(饮前现用蜂蜜调味)。
功效:补虚益肾、养心安神。适用人群:心脏病伴神经衰弱、心律失常者及健康人群。
柏子养心汤补气养心
主料:柏子仁 6g,黄芪15g,川芎10g,酸枣仁 5g,远志5g,五味子5g.党参l0g,当归5g.猪心1个,盐、芝麻油、蜂蜜少许。
做法:将柏子仁、黄芪、川芎、酸枣,仁、远志、五味子装入双层纱布袋中,用水洗去浮尘;猪心剖开洗净;党参、当归洗去浮尘,共入砂锅内,加入清水l000g,一大火煮开时滗去浮沫,改为小火熬炖1小时,弃纱布袋药渣,捞出猪心切成薄片,放于小盘中用盐和芝麻油拌匀,药汁用蜂蜜调味;空腹热食猪心、党参和当归。细嚼慢咽,温药汁送服。
功效:补气养心、益脉安神。适用人群:心气虚寒、心失所养所致心悸怔忡、心律失常者。
黑木耳瘦肉汤补脑强心
配方:黑木耳100克,瘦猪肉100克,红枣5枚,生姜2片。
做法:木耳泡发去蒂,将全部配料入锅,以适量清水煮1小时的汤,空腹饮用,余渣可酌量食之。
功效:此汤具有较好的疏通血管瘀阻,溶解胆固醇及血管沉积物的作用。
© 版权声明:本文重在分享交流学习,如侵立删,谢谢
© 整理编辑: 明晓艾
© 注意:防病治病仍需谨遵医嘱,如需相关艾灸知识,请文末留言,隔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