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场点兵谈怎样写绝句?
醉月诗苑
那些知道什么叫绝句的人,写起绝句来,也是比较容易的,毕竟绝句只四句,从格律上讲,相对比较自由、随意,因此什么人都可以写绝句。这就是我说的好写。
说它最不好写,是因为绝句字不多,腾挪的空间小,常常使人或失之于油滑,或空洞无物,或陈词滥调,或肤浅而不深刻,或庸俗而没有内涵……不过啊,我一向反对初学者写打油诗,千万别油习惯了,油习惯了,就很难再写出高雅的诗句来了。以上说的种种,往往都是绝句之弊,真的是难以克服。
那怎么办呢?
我们要写好绝句,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立意
这是写诗的基本要求。意是一首诗的灵魂,我觉得大家写诗,首先你得想表达什么?你得有个主题,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无论诗作吟何内容,只要在立意上有独特的意义,就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例如于谦的《石灰吟》,石灰作为一种物体,其本身不具备诗意,就像大路上的灰尘一样普通,可是于谦赋它一种精神:“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使得石灰的形象大放光彩。
所谓微言大义,即此也。诗的立意,主要体现在三个字上,即:真、新、深。
1、所谓“真”,即是真情实感,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了解的东西,这样才能做到有自己真实的感受,
D大家说是不是?
照葫芦画瓢能写出佳作来吗?
谢谢富贵花
刘熙载在《诗概》中说:“诗可以几年不做,但不能一首不真”。
咱们可不行啊!咱们一定要多写啊!不多写怎么练句子呢?
曾经有人问如何写诗,我告诉她;“非常简单,你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对于初学者,这是必须的,也是最容易入手的。
照葫芦画瓢如没真感情、没有切身经历、最多写得形似而神不似!难成好作品!但有一点啊,一定要格律的要求来写,咱别学了好几个月了,写完了还去再对平仄
大家看看李白同志的诗句,很多都浅显易懂,连小孩都明白什么意思。
例如李白的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从语言的角度看,其实这首诗就是大白话:我乘舟正要走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唱歌而来,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但也不如汪伦送我的情深。语言上乎没有雕饰,就算不会写诗的人,看了也很明白,但却成了千古名诗。
原因就是因为这首诗是李白的切身感受啊,汪伦对李白的盛情令李白非常感动,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情真意切,所以能打动人。流传千古。当然,说是要真,却不是像照相机一样去照搬实际生活,而是需要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夸张、提升,这样才会更有意味。没事的时候我再和你探讨。
如当代诗人写解放军抗洪:“君看千里江堤上,一个军人一座山”,千里江堤,这本身就是夸张,军人如山,这也是夸张,但又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因为有了解放军,人民心里就有了安全感,形容军人如山就是这种安全感的体现,所以虽然是夸张,但又是真实感受。
还有啊,白发三千丈,是不是夸张啊?
我说一点啊,诗词里的夸张,和吹牛可不一样啊!别把夸张与吹牛划等号。所谓“新”,就是要出新,就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意是独特的,是别人没有过的。白石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就像现在的商业一样,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诗人刘夜烽说:“清新莫拾人牙慧,别出心裁意自高”。同一件事物,从不同侧面去观察,去思考,所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写与别人不同的意,才能出新,才能不落俗套。
比如同样是写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写的是梅的品格,高洁孤傲,以梅抒志;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写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样写夕阳,杜甫写的是“落日心犹壮”,好一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商隐写的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种悲观慨叹之情;朱自清写的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却是对李商隐的批判。
站在什么角度,站在什么高度,有什么心态,诗随人意。新,就是要立新除旧,就是有新思想、新感觉、新视角,这样的诗才会令人为之耳目一新,才有生命力,才有价值。
下面说说第三: 深
所谓“深”,就是要深刻,要曲折含蓄,要令人回味。中国文人是含蓄的,文化艺术讲究的是有回味,有想象,如音绕梁,三日不绝,让人细品,越品越有味道。作为中国文化最直接的承载,诗也应具有这样的特点。
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写的是征人戍边的情形,但却透过诗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有为将军的渴望,颇有一种“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全诗时空转换,既有历史长河的久远,也有“万里”空间的辽阔,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
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在《赠别》中不写人垂泪,写蜡烛垂泪,但虽然写蜡烛垂泪,人们读起来,会立即联想到此时写的已经不是蜡烛了,而是写人了。字面委婉,内心深情,余味不尽。
为什么我要让大家多读古诗词呢,古人很多诗句都值得我们学习
大家再看看现代人写的《插秧》:
白水汪汪万顷田,一田好作一诗笺。
疏疏写下千行绿,如此文章最值钱。
这里作者把田比作诗笺,把插秧比作写文章,最后一句感叹:“如此文章最值钱”。为何这个“文章最值钱”呢? |
读者可以通过对全诗理解,进行想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丰收,民富国强,焉能不值钱?这种深刻,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与强大生命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