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业启蒙:80后对乡村振兴与乡村产业、文化发展的三个思考
移动互联、95后和z世代、单身/躺平经济、国内国外双循环与乡村发展有关系吗?这些在近一年频频出现在我们手机各种APP端的推荐词汇,一次又一次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神经,这些看似和我们农业生产没有直接关系,其实都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的在改变着乡村、产业与企业的决策。
人类是一个连接的世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的表面,拥有同一个太阳、月亮,“人类命运的共同体”非常深刻地表达了全人类是连接在一起的。这些年气候的变化,对全球农业生产和生产决策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方面也将深刻影响乡村。
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复兴这三个方面,我有几点思考,写下来:
村里人说了算,建立乡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农业的根基在乡村,乡村发展的核心动能是人。人直接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现在提到乡村振兴,大家都是围绕“如何盖乡村的房屋,小桥流水人家”、“如何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如何吸引人才回乡创业”、“如何用金融支持乡村建设”等等。这种基本依旧是围绕“城里人”想的农村应该是什么样子,或者做成什么样的乡村,才会吸引“城里人”回到农村。
乡村振兴应该让“村里人”说了算,应该让村里人发挥核心优势,才可能把优秀的乡村村落文化得以复兴、传承和发展,而不能是城市思维下的“70年产权”“50年产权”等三年一返修,五年一改造,三十年推倒重来的思路。
现在乡村发展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典型:人口老龄化、村里空心化、村集体产业有待发展,土地集中经营尚未形成合理的模式,城市教育资源虹吸效应导致年轻人不愿返乡安居乐业等等。
我国目前有69.15万个行政村,261.7万个自然村。激活村内资源,激发村内人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是村发展的核心能量来源,应建立“村里人”的生活与服务通道,而不是单一的村委行政机制。
乡村振兴的活水是乡村产业,产业是乡村规划的第一要务。
现在互联网上充斥的乡村振兴大部分都是从改善乡村居住、道路、小桥流水、乡村旅游等开始的,不反对发展乡村旅游,但是需要充分分析村里的核心优势,不能因为我是第一个搞,火3年5年,后面就没有发展动力和空间了,这样的乡村振兴是“饮鸩止渴”,破坏的是乡村生态和乡村发展信心。。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力,是引导村里人改变观念的牵引线,是吸引年轻人留在村里发展,返回村里致富,实现乡村长久兴旺,安居乐业的根基。
一方面,突破传统小村观念,无论是远离城市的乡村还是城市近郊,都是可以发展出特色产业的,并且产品走出去的方式渠道也是多样化的,有特色、有品质、有温情的产品和服务都能够吸引无数人为你买单。典型的是手工品、或者精细分工下的“代工品”,还有依靠特色的农产品。
另一方面,一个乡镇要统筹和规划,甚至一个乡镇一盘棋,要对各个村甚至几个临近村集中规划产业发展,定位清楚,发展才有方向。落地要具体,不一定非要是新东西,村里已有的有可能是最好的。
最后,要为带头人创立良好的能力发挥环境。无论带头人是村长还是乡村企业带头人,都要建立一套市场化的机制,解决面子、里子的问题,这在村里极其重要。
乡村产业发展是长期事业,不是短期效应。
大宅门、牟氏庄园,这些我们还能看到的兴旺上百年的乡村发展典型,是封建社会农业时代的佼佼者,他们不仅富甲一方,也让周围的百姓安居乐业,百年兴衰史值得我们新一代人好好揣摩和实践,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欲速则不达,遵循自然的规律,一代一代的传承与发展,不要短期效应,那会毁了“金山银山”,也会加速消亡。
美丽乡村与中国文化复兴交相辉映,回归自然,重拾力量。
“水利万物而不争”在曲径通幽处、在悬崖石缝中涓涓细流,滋润万物,从未停歇。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自然的力量是最美的,也是最能从中汲取生命能量的。清晨静静地坐在田野,麦熟的季节感受一望无际的麦浪,傍晚听鸟鸣蝉响与涓涓流水汇成绝妙声乐。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有梦想,有信心、有科技、有思想更有行动,这是时代的希望,也是人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