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条星巴克的管理经 值得校长反复阅读
这是一篇值得反复揣摩的文章,
尤其值得教培机构校长反复阅读。
下次有校长再去星巴克
可以带着这种揣摩,
去观察他们的日常运营。
以下是培训机构值得思考的地方:
1、很多可应用于培训机构的场景:
① 家长去机构咨询课程
当家长去机构给孩子报班,前台往往端上一杯水,把家长请到会议室,仔细为家长介绍各种课程,但有时到最后,家长往往一句“我考虑下”就把前台给打发了。
一句“我考虑下”,说明2点:
一是机构课程不适合孩子;
二是有顾虑,课程价格超过预期或担心学习效果。
一旦是后者,我们如果不再多问几句,很容易就流失一个客户。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问清楚家长的顾虑,带她到教室去转一转,看看其他孩子的上课状态、老师的讲课水平、孩子过往成绩记录等,把机构日常运作过程向家长展示,如果她真的想报班,这会极大提高家长的信任感,更容易获客。
② 机构推出新课程
比如,一学生长期在机构学习,但是学生家长面对机构推出的新课程,总是不感兴趣。
出现该状况,家长担心的多半是学习效果。
怎么解决?
我们可以推出新课程的试听课,邀请学生参与、家长旁听。一旦学生感兴趣、家长看到课程内容的升级,这会极大减少我们与家长的沟通成本,也更容易说服家长。
③ 机构遇到危机事件
孩子在机构遇到危机事件,比如受伤。
有的校长会选择联系家长,然后把事情全部解决再“邀功”。
这种做法没有错,但不是最好的。
在解决孩子受伤这件事情时,我们要做到在过程中时时汇报,不要总想着把事搞完后,有了结果,再给家长一个交代。
怎么算时时汇报?
首先,了解事情发生始末,搞清楚就和家长说明白;其次,和教务深入分析该件事,把分析的过程和得出的解决方式向家长一一汇报,包括聊天记录;在事情解决、学员来机构上课后,把学员上课的表现让家长看到,表明我们的处理方式“有效”。
我们要记得,比起一个结果,家长更想对孩子受伤这件事有控制感,让她体会到我们“用心”处理的过程就是好办法。
百闻不如一见,不管什么情况,让家长看得到过程,至关重要。
2、星巴克的矿泉水卖不出去也摆着:
人的主观感受来自于对比
坐在星巴克,你会发现其陈列柜里永远摆着“依云矿泉水”,但几乎没人买。
卖不出去,还天天摆着?
因为它根本不是拿来卖的,而是给你看的。
在星巴克,“依云矿泉水”一般标价20多元,而星巴克咖啡价格在20-30元上下。矿泉水作为陪衬,在向顾客传递一个潜台词:你看,一瓶水都卖20多,我20到30的咖啡还能算贵吗?
所以,星巴克的咖啡人人追逐。可见,人在做选择时,主观感受很大程度来自于对比。
这种现象完全可以应用到机构。
就是通过价格对比,让家长买更高价的课程。
设想一种场景:
A机构推出升级的英语读写课程和5节私教口语课,但实际卖下来,我们发现购买人数很不理想。
怎么补救?
这个时候,价格对比就派上了用场。
怎么对比?
两个方案:
1、购买英语读写课程1500元
2、购买英语读写课程+5节私教口语课3200元
通过对比,家长发现,升级的英语读写课程要1500元,5节私教口语课要1700元。
先不说这口语课有没有用,但就价格就比正儿八经的读写课程贵这么多。
考虑之下,这时,大多家长会选择购买在他们眼中更为有实际效果的英语读写课程,也就是第一个方案。
但问题随之而来,我们发现,口语课买的人很少。
怎么办?继续对比。
三个方案:
1、购买英语读写课程1500元
2、购买5节私教口语课1900元
3、购买英语读写课程+5节私教口语课3200元
结果可想而知,经过价格对比,怎么都是合买划算,家长会选择第三个方案,第二个方案其实就是个陪衬。
这样,英语读写课程和私教口语课在销量上都会得到提升。
3、星巴克不会因为你不购买咖啡就赶人:
经营如做人,不要太势力
在周末,我有时会去星巴克写东西,比较安静。
有一次,一位妈妈领着孩子坐在了我的隔壁,因为孩子好动,我会不时关注到这一桌。结果我发现,在她们离开之前,一杯咖啡都没点,就那么待了两个多小时。
但是,工作人员没有赶人,甚至在店内分发免费饮品时,也给她们分一小杯。
好奇之下,我问了工作人员,她说:“这是公司规定,只要在店里坐的人,都是顾客。”
放眼多数的餐厅、茶饮,很少会让你白坐,没一会儿店员就会问你要喝点什么,如果你说什么都不要,对方也许马上会说:“不好意思,不消费不能白坐。”
星巴克不赶人,给到我一个启示,便是经营如做人,不要太势力。
对机构来说,也是如此。
当碰到家长反复咨询最后不报班时,我们仍然要以礼相待,说一句“谢谢您对机构的关注,如果您孩子后续有需要,欢迎再来咨询”。
这样做,家长对机构服务的第一印象就此建立,即便她孩子不需要,当朋友问起报什么辅导班时,她也会给你推荐,这就是经营中无形的“潜在业绩”。
4、星巴克的工作人员没那么热情:
管理在“人性文化”
坐在星巴克,你会发现,工作人员不像海底捞那般的热情,当然也不是冷冰冰,而是和你平起平坐。
星巴克中国区人力资源副总裁余华曾说过,企业内部从来不称呼“店员”或“员工”,而是称“伙伴",就是想让每个人之间是彼此尊重。
这种人性文化,也许就是星巴克咖啡师们不太热情,却又恰如其分的原因。
这件事对我们的启发是,在机构员工管理上,要学会运用“人性文化”,而非狼性文化。
要知道管理就像教育小孩,身体力行大于说教,我们对员工什么样,员工也会对家长什么样。
机构要从2个方面去做人性管理:
① 机构规章制度
在谈到管理时,规章制度如何做到张弛有度是很多校长经常头疼的。
机构发展时间、模式不一,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
制度中,考勤、奖励是重头戏。
考勤制度要做到有一说一,全员遵守。但在实际考核中,肯定是有意外的,比如老师孩子突然生病,她赶着去医院忘记请假,而导致当天课程被拖。
这种怎么办?
人性化处理,我们要私下跟老师沟通,先表示关切,而后委婉去谈她忘记请假这一行为造成的后果。切记不能在员工群或会议上,当堂对老师点名,很容易让员工产生不适。
奖励制度必须有,且落实到纸面,不要只是口头允诺。需要注意的是,奖励制度要有实践性,奖惩分明,特别是惩罚,不要那么正式和严厉,比如,相对罚钱,让员工给大家发红包或点奶茶都会轻松些,这就是人性管理的体现。
② 业绩
在强调员工遵守机构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我们更期望员工对工作有竞争意识,可以选择PK等方式激励员工,但不要刻意去渲染狼性文化。
这就是跟各位校长分享的星巴克的一些文化,希望对你的校区管理运营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