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字号馄饨侯
20世纪50年代,王府井老东安市场附近有七八家馄饨摊。他们各做各的买卖,相互问井水不犯河水。1956年,公私合营是商业的大趋势。于是七家馄饨摊儿凑在一块儿,成立了一个合作组。因为当时候庭杰是合作组的组长,于是大伙儿便把店铺的字号称作“馄饨侯”。
在馄饨侯有几口大桶,是专门用球熬汤的。用的是大棒骨和鸡肉,每次熬都需要六七个小时。因此,馄饨侯的汤的味道便与别家不同,再加上它的皮薄、作料全、馅好,量也实打实。在2000年人们欢度新千年时,馄饨侯光一天便卖出了4650碗馄饨。
在许多老食客的回忆里,过去馄饨侯的每个工作人员都会擀皮儿、做馅儿、吊汤。一口大锅就在大堂里,一块大大的案板上放着各种盘、碗,里面盛着不同的作料。食客在大锅旁等着,煮好后自己端到餐桌上。现在,工作人员都各司其职,擀皮儿包馅儿的只管擀皮儿包馅儿,煮馄饨的只管煮馄饨。从风味上而言,“馄饨侯”除了卖馄饨外,还有包子、烧卖、烧饼各种风味小吃20多种。其中,馄饨原本只有鲜肉馄饨一种,现在已经有酸汤馄饨、红油馄饨、虾肉馄饨、菜肉馄饨五种口味。
在老北京,卖馄饨的只要有一口锅、一根擀面杖、一眼灶,架在馄饨摊儿车上就可以开张了。虽说现在北京城里卖馄饨的只“馄饨侯”一家卖出了声名,但是,在老北京的街头曾经有过无数的“馄饨侯”、“馄饨李”、“馄饨王”。南来北往的客人,逛得累了,停下来吃上一碗馄饨,解饿又解乏。
据说,这馄饨儿曾是老北京的街头一景。在京城,卖馄饨的都是挑着挑儿的。馄饨挑儿是特制的,一头是点着的小炉子、汤锅,一头是小柜子,柜子里有抽屉放着作料、碗筷和皮馅。卖馄饨的挑着挑儿,走街串巷地叫卖,碰到想吃的,便停下车来上一碗,又及时又随性。现在,卖馄饨的这种担挑和摊都已不见,消失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