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守住底线,谨防“恶魔”
世上有一种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没有真正有意义的情感,不具备同理心,不能理解和同情他人的感受,也难以明白爱和关怀的意义。
他们没有自控力,习惯用报复行动来表达,情感体验能力处于钝化状态。哪怕是触犯了社会规范与法律,他们也没有丝毫的自责、内疚。精神卫生领域把这种不能做情感互动、缺乏良知的病态称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为什么会出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的形成可能与先天的因素相关,他们的大脑皮质机能无法感知快乐、痛苦、恐惧等情绪。也可能与后天因素相关,如童年时期的精神创伤、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社会环境等。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大多在童年时期就会显露人格偏异,青春期症状明显暴露,症状延续至成年期,到晚年会趋于缓和。
反社会型人格者是高危人群,他们好斗、好报复、好操纵他人,冷酷无情,在社会中是一枚潜在的定时炸弹。
面对反社会型人格者,只能通过药物或心理咨询等进行干预治疗,尝试改变他们问题行为背后的不合理信念,以专业的方法辅助他们矫正个性缺陷,让他们体验用合理的方式缓解不良情绪,提高对自我言行情绪的掌控感,引导其学会用人性化方法应对事物。
如何应对“反社会型人格者”
首先,提高警惕、注意防范、机智应对是自我保护不变的宗旨。
不得不说,我们身边是会存在一些反社会型人格的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多一颗警惕之心,多一点自护心理,是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前提。
第二是能够识别。
反社会型人格群体中也有不少身居高位、有成就且散发着个人魅力的成功人士,他们身上的反社会人格是隐形的,不容易被察觉。所以,我们要提升自己的识别能力,要熟悉反社会型人格者的特征,要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要时刻保持洞察之心。
比如,当有人挑战我们的底线,再三利用我们的善心、同情心做出一些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事;或者有人屡次挑拨离间,并从混乱中获利;或故意制造问题让别人争锋相对,而他们自己却躲在背后默默操控等……我们的“防魔”警报就要及时响起。
第三是机智应对。
面对反社会型人格者,我们首先要看清他们的动机、弱点及惯用伎俩,不主动提供个人信息,尽量不表露真实情绪,防止被操纵利用。对其言行不迷信,持冷静与中立态度。可尽量不表态,如非要表态则“附和”即可。
第四是守住底线,杜绝“破窗效应”。
最令人头痛的是有着亲密关系的反社会型人格者,他们习惯利用亲人的包容之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他们的第一次背叛,我们会忍让;第二次伤害,我们说服自己去原谅,那么我们就可能要面對第三次、第四次甚至无数次变本加厉的背叛与伤害。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如果第一次我们没有勇敢地回击,只会纵容对方无下限地攻击。
第五是走为上策。
如果对方是亲人、朋友等,我们正历经尴尬、身心煎熬,那么必须果断割舍,保护自己,离开纠缠与利用。
第六是寻求专业帮助。
我们很难凭一己之力去应对“反社会型人格者”,此时我们要善于求助社会支持系统。
当反社会型人格者给我们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时,我们可以从亲人、朋友那里获取支持的力量,或者及时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依靠专业人士看清现实,应对困境。
如果他们已触犯法律,我们需多个心眼,留存事实证据,在寻求法律援助的关键时候,保护自己。
世间万物大部分是向善向美的,并不会因为小众群体以及低概率的恶性事件影响我们的幸福指数,但持一份警觉,多一份睿智,防范风险于未然,可以为生命谋取一份有力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