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脐集锦〗中药敷脐治各种疾病疗效显著药方
小/10
吴师机《理淪骈文》云:“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则神奇变换上可以发泄造化五行之奥蕴,扶危救急中叠出不穷。”中药敷脐属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可应用临床各科,方法简便,收效迅捷。中药敷脐是是选用适当的中药为末填敷脐中或将药末加油膏、唾液、酒、醋、药汁等调和成稠糊状,制成一定的剂型(粉、糊、膏)填敷脐中,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予某些(艾炙、热熨、拔罐等)刺激,通过皮肤给药途径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肚脐名神阙,其带为胚胎儿吸收营养之传输带,它内连五脏六腑,外通四肢百脉,是人体重要部位,命蒂之所在,显得至关重要。神阙为任脉要穴,与督脉命门相应,任督经气相通,共理人体诸经百脉;脐亦为冲脉循行之地,冲为经脉之海,任、督、冲内通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联系全身之经脉,起着调节气血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脐又是胎儿从母体吸取营养物质的通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脐的解剖学特征证明,其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作用较差,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直接与筋膜、腹膜直接相通,含有丰富的血管,渗透性强,吸收快,极有利于药物的穿透吸收。故药物敷脐可弥散穿透入
血液循环,产生全身效应,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因为它的重要和通达处所,先人发现通过它的外敷疗法取得理想而无可替代之作用。我国自古只灸不针,到唐代逐渐发展为药灸并用,即用药灸来治病。晋、唐以后,随着穴位中药敷脐的诞生,在神阙穴贴敷药物以治病的方法,也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三卷、四卷中,对许多病证都记载了敷脐方药,如治水肿尿短,以针砂“同猪苓、地龙、葱涎贴脐”。其后,赵学敏的《串雅内编》对敷脐的方药有更多记载。至吴尚先所编纂的《理瀹骈文》载敷脐方剂数十首,冠其它经穴、要穴之首,涉及内、外、妇、儿等科病症”。他认为“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法”,“对上下焦之病,也可用敷脐而上下相应”。目前,中药敷脐应用更加广泛,中药敷脐也由单一的敷脐,发展为填脐、贴脐、填贴混合等多种方法,成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法之一。根据具体病证及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进行敷贴。目前敷脐方法主要有填脐法、贴脐法、填贴混合法等。填脐法又有填药末、填药糊、填药饼等。贴脐法有贴膏药、贴布膏等。凡溶于水和脂的药物成分,皆易于透皮吸收。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也明显感到,药物制成糊状填敷,其疗效要优于粉末状。此外,用闭式敷料(如用胶布固封)可促进药物吸收。寒咳散白芥子 5g,半夏 3g,麻黄 5g,肉桂 5g,细辛 3g,丁香 O.5g。上药共研细末,将脐部用 75%酒精消毒后,取药物纳置脐内,用胶布密盖固定,每日换药1 次,直至病愈。功能疏散风寒,化痰止咳。主治风寒咳嗽。热咳散鱼腥草 15g,青黛 10g,蛤壳 10g,葱白 3 根,冰片0.3g。将前三味药研碎为末,取葱白、冰片与药末共捣烂如糊,用法同上。功能疏散风热,清热止咳。主治风热及火热咳嗽。久咳膏罂粟壳 30g,五味子 30g,蜂蜜适量。将前二味药研极细末,入瓶密贮备用。用时以蜜调膏。用法同上。功能敛肺止咳。主治久咳。
麝香暖脐膏当归、白芷、乌药、小茴香、大茴香、香附各 4g,木香 2g,乳香、没药、丁香、肉桂、沉香各 1g,麝香o.15g。用时将药膏烘热,敷于神阙穴,每日 2 次,痛止即停用。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主治寒性、虚寒性、气滞胃痛。伤湿膏伤湿膏 1 贴,于乘车(船)前贴脐部。功能理气和胃止呕。主治乘车(船)运动昕致的呕吐。吴丁散吴茱萸、干姜、丁香各 50g,小茸香 75g,肉桂、生硫磺各 30g,山栀子 20g,胡椒 5g,荜茇 25g。上药共研细末,密贮备用。用时取药末 25g,加入等量面粉调成糊膏状,敷脐,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或上用热水袋热敷,每次敷贴 3~6 小时,每日 1~2 次。功能温中散寒。主治胃中寒冷,呃逆沉缓有力。
脐压散胆汁制吴茱萸500g,龙胆草醇提取物6g,硫磺50g,醋制白矾 100g,朱砂 50g,环戊甲噻嗪 175g。将上药混合研末,每次用药粉 200mg 左右,倒入肚脐窝内,药粉上覆盖棉球,外用胶布固定,每周更换 1次,1 个月为 1 疗程。功能疏肝解郁降逆。主治高血压病 I~Ⅱ期。降压散吴茱萸、川芎、白芷各 30g。将上药研细末,过筛,取药末 15g,以脱脂棉薄裹如小球状,填入脐孔内,用手向下压紧,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 次,10 天为 1 疗程。功能降血压。主治原发性高血压。芫花散芫花 100g 醋浸 1 天,明雄 12g,胆南星 20g,白胡椒 10g,上药共为细末,取适量纳入脐中,使与脐平,覆盖后胶布固定。功能清热化痰开窍。主治癫痫。
大蒜糊独头蒜 1 个,栀子 3 枚,食盐少许。将上药共捣烂,摊于纸或纱布上,敷贴脐上,每日或隔日 1 换。功能清热化湿。主治湿热蕴积所致的癃闭。缩泉膏丁香、肉桂各等份。焙干上药,共研细末,过筛,黄酒或水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若寒甚,丁香、肉桂比例改为 1:3。每日 1 次,5 日为 1 疗程。功能理气散寒。主治寒湿阻滞之尿频。加味四物散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麦冬、知母、黄柏、黄连、栀子、炮姜、山茱萸、煅牡蛎各等份。上药分别烘干,共研细末,过筛,装瓶贮备。用时取药粉适量,开水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 次,一般 5~10 次可见效。功能滋阴清热。主治阴虚火旺型遗精。
川楝子散川楝子 20g,黄连、知母、栀子、青皮、白芷各 lOg,丁香 6g,上药研成细末,井水调和成糊状,取适量填入脐中,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 1 次。功能清热泻火,踊利气机。主治各型阳强。乳没调经散乳香、没药、白芍、牛膝、丹参、山楂、广木香、红花各 15g,冰片 1g。除冰片外,余药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再将冰片调入重研一遍,装瓶备用。临床用药末 20g,以生姜汁或黄酒适量,调为稠膏,敷神阙穴及子宫穴,上置塑料薄膜,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 日换药 1 次,连用至月经干净,3 月 1 疗程。功能理气活血。主治气滞血瘀型月经不调。蜣螂通经散蜣螂 1 只(焙干),威灵仙 lOg(烤干)上药共研细末,填神阙穴,膏药贴盖,约 1 小时后去药,每日 1~2次,连用至愈。功能活血通经。主治血瘀实证闭经。
山楂定痛散山楂、乳香、没药、葛根、穿山甲、川厚朴各 100g,白芍 150g,甘草、桂枝各 30g,细辛挥发油、鸡血藤挥发油、冰片各适量。先将山楂、葛根、白芍、甘草水煎 2 次,煎液浓缩成稠糊状,混入溶于适量的 95%乙醇的乳香、没药液,烘干后与穿山甲、川厚朴、桂枝共研细末,再加入适量的细辛挥发油、鸡血藤挥发油、冰片,充分混合,过 100 目筛,贮藏备用。患者经前 3~5 天用温水洗擦脐部,取上药 15g,气滞血瘀者用食醋调糊,寒湿凝滞者用姜汁或酒调糊。敷于脐中,外用胶布固定。待经痛止或经期第三天去药。功能行气活血,通经散寒。主治各种痛经。芡实散芡实、桑螵蛸各 30g,白芷 20g。上药共研细末,醋调后敷神阙穴,每日换药 1 次,1 周即可痊愈。功能健脾清热利湿止带。主治各型带下症。丁香生姜糊丁香 15g,半夏 20g,生姜 30g。先将丁香、半夏为细末,以生姜煎浓汁,调为糊状,取适量涂敷脐部,外盖纱布,并用胶布固定。
功能和胃止呕。主治各型妊娠呕吐。注意事项:1.敷脐药物应少而精,尽量研为细末应用,以充分发挥药效。2.敷药前应先将脐部擦拭干净,脐病或有感染者禁用。3.注意保护皮肤,加用膏药烘烤不可太热,严防烫伤皮肤。4.本法一般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一旦个别患者敷药后出现局部红肿、痒痛等过敏现象,可揩去药物。5.对急症、急性病,在未确诊前不宜敷脐止痛,以免延误病情,确诊后再采取相应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