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影评——娱乐时代的非娱乐
《少林寺》作为一部香港娱乐片却能让一代又一代人赞口不绝,并对影片中的少林功夫神往,证明了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从这部影片中,可以简单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复仇的故事。这部影片讲述的是隋唐年间,著名武术家“神腿张”抗暴助义,遭王仁则杀害。其子小虎被少林武僧昙宗救出,小虎为报父仇,拜昙宗为师,取名觉远,习武少林,并落发为沙弥的故事。
从小处看,这延续了传统影片一贯的风格——为报父仇走上一条艰辛励志的道路。但从大处着眼,这部影片还贯穿的一条线索是李世民赶走叛贼坐上王位的故事。一边是国仇,一边是家恨,于是小虎这个人物就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从人物形象的设置上我们也能看出导演的价值取向,即李世民是正统的,王仁则是叛贼。
第二,贯穿的中国功夫和忠君意识。故事发生在少林寺,本就是以中国少林文化为主体。每一个少林和尚都身怀绝技,而这也恰恰是中国少林文化的体现。并且每一个少林人身上也都有故事,或妻离子散出家当和尚,或被逼无奈上少林寺寻求安宁······但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少林精神。
当小虎身处危难之时所有人都挺身而出,为保卫寺院不惜与王仁则拼命,这种少林精神是每一个少林弟子都应当具备的。忠君意识也是影片中体现得较为明显的一个方面。正统君主有难,所有少林弟子都出手相救,对叛贼王仁则的仇恨越加深刻。最后为了护送李世民安全离开,所有人都挺身而出,这种忠君意识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
第三,二元对立、敌我二分法。《少林寺》这部影片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二元对立。好人和坏人分属两个阵营,没有复杂难言的东西掺杂其中。小虎、少林众师兄和李世民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叛贼王仁则,没有中间人物,看起来和很多抗战片类似,符合大众的口味,而这也是为什么这类影片叫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爱情悲剧的无奈感。从整体上看,电影最后是以喜剧收场,但唯一给观众留下遗憾的地方就是小虎和牧羊女的爱情。两人明明相爱,并且小虎的师父临终前也嘱托小虎照顾好他的女儿,但是最后小虎还是选择遁入空门,放弃爱情,从而造成其爱情的悲剧。小虎的选择也在另一个层面体现了“国大于家”这一价值取向,从而突出了这部影片的伟大。这虽是悲剧却给人回味的空间,恰到好处因此才一直被奉为经典。
第五,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当小虎立志为父报仇在少林寺用心学武时,导演通过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镜头来展现时间的变化,通过蒙太奇手法,电影的叙述在时间空间的运用上取得极大的自由。这种时空转换的自由使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小说家表现生活的自如。蒙太奇的运用,使电影可以大大压缩或者扩延生活中实际的时间,造成所谓“电影的时间”,而不给观众以违背生活中实际时间的感觉。
《少林寺》被奉为经典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就是经典,即使它被看作是一部娱乐片,所传递出的非娱乐的性质仍然能够发人深省,在观众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其对中国武侠功夫片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无法掩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