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98):李世民出趟差,竟然两颗宰相人头落地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98)
李世民打高句丽不顺,心情郁闷地往家走。半路生了一场病、杀掉一名宰相刘洎(jì)。3月7日到的长安,27日,又以谋反罪杀掉另一个宰相、凌烟阁功臣张亮。
他出这一趟差,两个宰相丢掉性命,究竟怎么回事?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刘洎的死,出于政敌褚遂良的攻击,多少有个来由。张亮之死,很大程度让人有点看不明白。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张亮和几个术士往来密切。这大概是当时一种既时髦又危险的娱乐活动,因为这种事被砍了脑袋的,两只手都数不过来。据说张亮跟他们谈过一些很敏感的话题,什么关于姓张的神秘预言啦、哪个哪个地方有王气啦,更可笑的,还有一位说张亮睡觉的模样象卧龙,难不成他见过卧龙?这些乱七八糟的事被一个叫常德全的人告发,同时还加了一条罪状:说张亮认了五百个干儿子('养假子五百’)。
李世民接到报告,叫马周去查。应对审讯张亮有经验啊,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派他到洛阳搞秘密串连,被李元吉告发后抓去审问。张亮咬死不松口,硬是熬到无罪释放。他能上凌烟阁,这是条主要的功劳。现在面对那几个术士的供词,张亮也是坚决不承认,说:“这几个人怕死,把脏水都泼到我身上。”然后又陈述自己当年的功劳,意思希望皇上开恩。
然而,李世民没有开恩的意思,反而说了句:“张亮养五百假子,这是想干什么呢?摆明了要造反。”下令'百僚议其狱’。其实还议个啥,有他那一句就够了。百官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予以镇压,'多言亮当诛。’张亮的命运就此决定了。
一般来说,李世民对功臣还是不错的,杀功臣的倾向不明显。而且这次征高句丽,张亮是海路兵团主帅,正在受重用。怎么回来没几天,就成了反贼了呢?
单就案子本身,李世民重点说了个五百义子的问题。可是,张亮真能靠这五百人造反吗?或者换个角度:真要造反,会采取收五百个干儿子这种大张旗鼓的办法吗?恐怕,这都不是些靠谱的证据。前面百官讨论张亮罪状时,有个叫李道裕的就说:“张亮谋反,没有明显的罪状。”('亮反形未具。’)过了一年多,李世民想起他这句话,说当初李道裕是对的,提拔他做了司法部副部长。
既然认可罪证不足,为什么还是付出政治上的代价,断然杀掉一个宰相、凌烟阁功臣呢?
先查档案,看能不能找出点蛛丝马迹。
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把一批王爷派到各地作都督,其中只有魏王李泰搞了特殊化:他被任命为相州(河南安阳)都督,但留在长安没赴任。代替他去的谁呢?就是张亮。以张亮为都督府长史(秘书长),代理都督镇守相州。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这是一种常见的制度安排,第二年李治封为并州(太原)都督,也是没去就任,以李世勣为都督府长史,具体负责工作。这种安排,实际上构建了一种亲王与大臣之间、特殊的上下级关系。比如李世勣后来就成了李治的核心班底,又比如安史之乱中,长安失守唐玄宗逃到成都去了,留下太子李亨抵抗。李亨曾任朔方军区司令(朔方大使),也是挂个名人没去,但'将吏岁时致启’,朔方军区那帮人,逢年过节写信问候(搞不好还送点土特产),因此还比较熟,便决策前往朔方(宁夏灵武)。最终,以朔方军区的部队为底子,夺回了长安政权。这些事例说明:皇子挂名领导的单位,和皇子本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亮在相州干了一段时间,应该表现不错,被调回中央做了一名部长(工部尚书)。当时的情况,太子和魏王两党竞争的形势已经相当明显,'文武之臣,各有附托,潜为朋党。’张亮部长才干一年,中央又有了新的任命:'明年,迁太子詹事。’
这个任命就相当有意思了。太子詹事'掌皇太子宫,统东宫三寺十率府之政令。’简单说就是'太子的宰相’。派个李泰的部下去做李承乾的总管。能搞出这种安排的,大概也只有李世民了。不知道是想以此来制约李承乾呢,还是希望打破两个儿子结党相争的局面。
有了此前的任职经历,张亮势必被贴上魏王党的标签,不太可能获取李承乾的信任。在两党斗争进入白热化的阶段,贞观十七年,张亮被排挤出朝廷任洛州(洛阳)都督。就在此时,有了他和侯君集那次著名的谈话。
侯君集问:“谁排挤的你呀?”('何人相排?’)
亮曰:“非公而谁!”——“还不就是你嘛!”
刚开始读到这段不理解:人家侯君集关心你,你怎么这么说话呢?查完张亮的任职经历才有点明白——侯君集是李承乾集团的核心人物,张亮是李泰的老部下。他被搞走,怪罪侯君集不是很正常吗?
侯君集接着发了通牢骚,说我哪有本事排挤你。我灭掉高昌国立下大功,竟被皇上关起来审查。说到激动处,捋胳膊挽袖子问:“你能反吗?干脆我俩一块反了算了!”
史书那意思,侯君集想找个同病相怜的人发发牢骚。但官做到这个地步(侯君集是宰相),拿谋反这种灭族的事来发牢骚,恐怕写历史的同志们,还是太小看领导干部的水平了。最大可能,是侯君集想把张亮拉过来,故意作个试探。
只是他这番表演骗得过旁人,却骗不过张亮。张亮转过身就向李世民打小报告,李世民还是很沉得住气的,说'也没个证人,他不认怎么办?’这事就放下了。
后边李承乾倒台,侯君集被杀,张亮还因为这个告密被召回中央、提拔做了宰相。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另外一个问题:贞观十七年(643年)的太子废立事件,李承乾一党被清洗得比较干净,而李泰一党的清理就不那么干净。比方刘洎、岑文本,又比方张亮。当然这也正常:李承乾坐实了有谋反企图,对他的小集团要严惩;李泰不过和哥哥争位置,本身受处分就有点冤枉,对他的部下,打击面自然要小很多。
但当时不打击,不代表以后不打击。政治斗争,来不得半点仁慈。只要李泰还在,对所有怀疑是李泰系的人马,李治一党决不能善罢干休,尤其宰相这样的关键人物。刘洎之死,只不过摆在明处的一例;张亮被杀,极可能是较为隐蔽的一例。
张亮此人,最大的特点是'外敦厚而内怀诡诈’,简单说就是会装老实。这个特点,在为李世民服务时是优点,在威胁到接班人李治时,就成了不可容忍的缺点。李世民疑心张亮谋反,但疑心谋反的逻辑决不是什么五百义子。皇权时代所有谋反的逻辑,首先是要找一个有资格争夺皇位的人选,一般是某个皇子;然后是以此人选为核心,建立一个政治小集团;链条的最后一环,才是采取一切手段争夺最高权力。对张亮来说,不管他愿不愿意,已经置身这场斗争的漩涡。从他任相州都督府长史的那一刻起,链条已经准备完毕,只待常德全最后的一击。
临刑前,李世民派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前往狱中与张亮决别,传话说:“你自己交往不慎,如今谁也没办法救你,好好上路吧!”当初张亮因房玄龄的推荐而进入李世民王府,渐渐获取信任、走上宰相的高位。不知回顾当初的知遇之恩,张亮该庆幸呢还是该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