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30条用药临证经验精髓,条条精辟
1】用寒凉药清热为主,治疗热病。加用热药,只是为了消除寒热的格拒现象,不是以热制热。故用量宜轻宜少,若用量主次不分,便有失“反左”原意。
2】若原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妥,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以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之意也。
3】若屡用清热药,而热不退,医家王冰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改用滋阴壮水之法。阴复则热自退。
4】古人云:“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其实丹参一药,祛瘀作用甚佳,养血作用则较为薄弱。
5】古人虽云:“痛无补法,此指邪气方面而言。脉平按稍止,脉虽大,而重按稍松,则是脉证俱虚,用补何疑。非气治,食治,火治也,由劳碌过度,中气受伤。
6】治血虚发热,切记用散表清热之剂。血虚发热,以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为辨证要点。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虚热自除。
7】“病在上,治上宜缓。”如止咳润肺药,凡性味有偏,多用蜜炙法。以达性味薄,而缓的要求。如病在胸膈时,治宜甘缓之。缓则治其本,法本须渐,期由量变而达质变。
8】疾病与用药:病轻药亦轻,病重药亦重,病轻药重,反伤正气;病重药轻,贻误时机;例红花欲养血时,用量宜小,红花欲破血时,用量宜大;
9】如柴胡用于解表退热,量宜大。疏肝解郁量适中;升阳举陷量宜轻。辨证用药,是临床的重要依据。
10】心中发热,酌加生地、天冬各数钱;人参补性,力多上行,与赭石并用,则力专下注。赭石重坠之性,佐龙骨牡蛎,善潜阳。
11】不拘有热无热,少加黄芩。春加川芎、芍药,夏加栀子、知母,秋加防风,冬加麻黄、桂枝之类。
12】滋阴药久服易败胃,或内伤中阳(脾胃),必要时配醒脾药,及和胃之品。
13】润燥必以甘(指甘味药),甘以润之,破结必以苦,苦以泻之。
14】补气药与行气药、同用;补血药与活血药并用、补阴药与助阳阳药配伍,动静结合,补而不滞。
15】凡芳香之品,能开通关窍。急救药往往用之,但耗散真气,应适可而止。对元气不足,及阴液亏耗者,更须慎用。芳香药多系辛温开散之品,故不宜用于元气不足者。朱丹溪说:“积温成热,香窜耗气。”又有伤阴劫液之弊,所以,阴液亏耗者亦应慎用。微信搜索 行之医话 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16】补血药性多滋腻,有碍消化,对湿滞中焦,腕腹胀满,食少便溏不宜用。
17】补阴药大多甘寒滋腻,不易消化,凡脾肾阳虚,食欲不振,腹满便溏者不宜。
18】不祛瘀则补无力,徒祛瘀则脾胃更伤,应双管齐下(祛瘀补脾)当和中泻木,祛寒。小建中汤加味主之,白芍、桂枝、干姜、炙草、半夏、橘饼、川椒、党参、白术。即扶正抑木法。
19】用药物补泻,必须结合脏器喜恶、病变性质、药物气味。
20】用药利弊论:药有气味厚薄,归经、主治,脏腑有喜恶不同,药可胜病,又可致病。如苦寒药有清热燥湿之功。又,寒易伤阳,苦燥伤阴之弊,故合理配伍,精当取量,实为关键。
21】气能摄血,故常用于补血、止血时,着重配用补气药。
22】,用药以轻灵为主,既使用补益药时,也往往加入陈皮、木香灵动之品,以助运化。陈皮理气、木香醒脾。
心肺同为阳脏,心有热可影响肺,肺有热可兼用清心药帮助退除。
23】心为阳中之阳,可用大苦大寒,以清心火;肺为阳中之阴,宜照顾其阴部分,也可用养阴生津药退热。
24】病在上,治法宜缓,如止咳润肺药,凡性味有偏,多用蜜炙法。以达性味薄而缓的要求。如病在胸膈时,治法以甘缓之,缓则治其本,法本须渐进,期由量变以达质变。
25】补阳剂中,常配滋阴药,有助补虚扶阳,使阴有所依,不致耗伤阴精;
26】在补阴剂中,加入补阳药,可阴阳兼顾,又能很好发挥补阴作用;
27】补气药与助阳药,补血药和养阴药,往往是相须为用的;
28】补血药,性多滋腻,有碍消化,对湿滞中焦,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不宜用。若必须用,应与健脾助消化药同用。
29】滋阴药久服易败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配醒脾和胃之品;补阴药大多甘寒滋腻,不易消化,凡脾肾阳虚,食欲不振,腹满便溏者不宜。
30】补气药与行气药并用,补血药与活血药相伍,动静结合,补而不滞,药性温中兼凉;如气血两亏,阴阳倶虚证候,用气血并补,或阴阳并补的方法。
“胃动力中药”是指对食管、胃、小肠、大肠的期动具有促进作用的一类中药,全小林教授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及现代药理研究,将最常用的胃动力药分别称作“小
三联”(即枳实、二丑、大黄)和“小五联”(即小三联加枳壳、槟椰片)。根据
促进消化道蠕动的作用部位不同,分别选用之,如食管用枳壳、枳实;胃用枳实、枳壳、槟榔片;小肠用二丑、槟榔片、枳实;大肠用大黄。其应用体会如下。
1.“小五联”加味治呃逆不止
付某,女,38岁。1994年5月24日初诊。
患者1993年5月3日因与家人口角后吃饭,饭后即觉气冲咽喉,随即出现呃逆。此后每于饭后出现呃逆,一般持续数小时。1994年4月曾住我院,经胃统检查诊为食
道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给予多潘立酮(吗丁啉)、胃霉抑素等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遂来就诊。刻诊:饭后即觉食物难下,似有气上冲咽喉之感,遂即呃逆频作,声音不响亮,持续数小时。伴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时时欲呃,胸骨后有疼痛、烧均感,反酸,叹气觉舒,大便干燥,舌质偏暗、苦白根部厚腻,脉沉细无力。
【诊断】顽固性呃逆。
【辨证】气滞痰阻,兼有气虚。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降逆。
【处方】半夏厚朴汤及“小五联”加味。
【方药】法半夏9g,厚朴9g,紫苏叶、梗各6g,茯苓15g,藿香梗6g,党参12g,白术6g,代赭石(先煎)15g,枳壳9g,枳实9g,二丑各3g,槟榔片6g,生大黄(后
下)3g。服6剂后,呃逆消,食欲好。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呃逆之病因很多,因食道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所致者临床较为常见。此
类病人多见呃逆、反酸、自觉胸骨后疼痛、烧灼感等症状,并伴胸闷不舒、叹气、食欲不振、舌苔白厚而腻等气滞痰阻的表现。针对气滞痰阻的病机,用半夏厚朴汤开胸顺气化痰,加上胃动力药降气止呃,治疗食道裂孔疝病人20余例,疗效颇佳。
2.“小三联”加味治积热难除
孙某,男,4岁半。1995年6月24日初诊。
患者,食欲较差,食量少,面色发黄,略消瘦,大便偏干、臭味大,手心热,平
时喜冷饮。舌质偏红、苦白厚腻,脉偏数。
【诊断】食积。
【辨证】食积化热。
【治法】通腑清热。
【处方】“小三联”加味。
【方药】枳实120g,二丑各60g,生大黄(后下)40g,槟榔片120g,青黛(包
煎)120g,连翘180g,用大锅熬1.5小时,取汁100ml,去津过滤,装瓶,冰箱贮
存。每次25ml,每日2次,饭前半小时温服,连服20天。服上方后,食欲明显增进,大便顺调,手心已不热。减半量继服20天。3个月后患儿体重增加,面色亦转红润。
【按】小儿食积之病因主要有贪食凉饮和暴饮暴食。两者均可损伤脾胃,而使肠
胃之蠕动减慢,食物排空时间延长,腐熟过度,而出现大便臭、手心热、消瘦、食欲减退、舌苔厚等小儿食积的表现。这种积热,关键在于胃动力减弱,气滞不降。单纯清胃热效果不佳,必须在降气的基础上适当佐以清胃热之药,方为治本之策。用胃动力药治疗小儿食积,一般均在服药半个月左右明显见效。
3.“小三联”加味治脾气下陷
佐藤某某,女,72岁,1993年6月4日初诊。感者30余岁并始身体逐渐消费,经检查被诊为胃下垂(重度)、浅表性胃炎。
现在体重38公斤,每日食量较少,喝水4~5小时后仰卧作成式深呼吸,仍可听到胃内振水音,时有胃脘胀、打嗝、嗳腐等症状,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臭味较大,舌质红、苔白厚腻,脉弱。
【诊断】腹胀。
【辨证】中气下陷,内有积热。
【治法】升清降浊,清热化积。
【处方】“小三联”加清胃热之药。
【方药】枳实12g,二丑各3g,酒大黄6g,青黛(包煎)9g,连翘15g。连服15剂后,食欲明显改善,大便已不臭。然后改为降中求升之法:枳实30g,黄芪60g,白术
15g,每日1剂。连服两个月,体重增加了1kg。后将上方制成水丸,每次6g,每日3
次,饭前服,连服一年。体重较前增加了3.5kg,体质明显改善,过去极易患感冒,
近1年几乎未感冒。钡餐造影检查胃下垂轻度。嘱其按原方继服半年,告愈。
【按】胃下垂,临床多责之于脾气下陷。然因脾气下陷而导致胃肠功能减弱,期
动缓慢,排空延长,水谷腐熟过度,又常常出现打隔、暖腐、脘腹胀满、大便臭等浊气不降之象。故治疗胃下垂,首先用胃动力药为主行气降浊以清除积滞,即所谓“夫病有宜补,以泻之道补之”(《雷公药性赋·卷一》),然后再加入固脱升提之药,降中求生。微信搜索 行之医话 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4.“小三联”加味治外感夹食
赵某,男,51岁。于1994年10月14日入院。
患者5天前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头痛、身痛等症,遂即体温升至39.5℃,在
某医院肌注柴胡注射液后,体温又降至正常,次日下午又升至39℃以上,并出现红
色皮疹遍布全身,有的融合成片,抚之碍手,轻度瘙痒。刻诊:不恶寒,无汗,头痛面赤,纳差,口干喜冷饮,小便量少,大便干,夜寐欠安,无咽痛,咳嗽较轻,舌质红,苔黄厚微腻,脉滑数。血白细胞4.6×10/L。细审之,病人平日肥甘厚味,感冒当天吃羊肉火锅、喝白酒甚多。此乃内夹食滞、外感风寒,故单纯解表难以奏效,又见全身红疹,为气分已波及营分之象。
【诊断】食积。
【辨证】内夹食滞、外感风寒,热入营分。
【治法】清气凉营、消食化积。
【处方】“小三联”加味。
【方药】枳实9g,二丑各3g,生大黄(后下)3g,生石膏(先煎)60g,炒黄芩
15g,滑石(包煎)30g,生甘草6g,淡竹叶6g,白茅根30g,芦根30g,金银花30g,
连翘30g,生地黄30g,赤芍30g,霍香6克,佩兰8,荷叶15g。1剂急煎,药后汗出较多,次晨体温36℃。上方减半继服2天,皮疹亦全部消退出院,随访1年未发。
慢性直肠炎方:川莲15g,黄柏、儿茶、仙鹤草各30g,明矾6g,血竭、没药各9g,冰片12g,猪胆2枚。
用法:将前八种药材共研为细末,过120目筛,混合拌匀,溶开合成脂肪酸36型基质,基质与药粉比例为3:75:1。加入猪胆汁,搅匀,注入栓剂模具,制成四厘米长棒状栓剂,待凝固后包装备用。用时取一枚栓剂纳入肛内。
治疗烧伤烫伤偏方
樟丹10克 朱砂五克
冰片五克 天明粉五克
月石五克 儿茶五克
和在一起打成碎面,上在伤口上
减轻疼痛,止痛快速恢复伤口。
下奶方
妈妈羸弱,气血两虚,乳汁少而稀薄,甚至有酸味,孩子吃了营养不良,面黄肌瘦,毛发不荣。方:八珍汤,人参10 白术30 茯苓30 当归10 川芎9 白芍10 熟地10 炙甘草5(产后出血不止禁用)
白癜风处方:沙苑子30,补骨脂15,当归15,熟地20,何首乌20,女贞子20,白术15,黄芪10,丹参20,柴胡15,红花10,防风10,香附15,白芷10,连续吃10付,一天两次,功能,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受风邪,络脉瘀阻,肌肤失养,形成白斑。配合暧参茶,一个月内就能有效果,三个月治愈。
落枕方:【处方】西当归9克、杭白芍9克、玄参9克、黑杜仲9克、熟地9克、西秦艽7.5克、川抚芎4.5克、威灵仙6克、粉葛根7.5克、广木香1.5克、建神曲6克、广陈皮6克、香附米1.5克、香白芷4.5克、川羌活3克、粉丹皮9克、粉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米黄酒30克为引。
【功能】活血祛风,补肝柔筋。
【主治】落枕,扭项,属虚弱疲劳之体者
骨痹外用方
[处方】生草乌30g生川乌 15g 生南星15g 马钱子15g虎杖10g红花10g 莪术10g 乳香10g 没药10g 姜黄10g 赤芍10g桂枝10g丁香6g 细辛6g 冰片2g粉碎成粗粉, 加75%乙醇1500g密封浸泡7天后备用
【功能与主治】驱风除湿,软坚散结,消肿止痛,活血化瘀,通利经脉。用于急,慢性扭,挫伤,风湿关节疼麻,骨质增生,冻疮及腰椎间盘脱出疼痛.
【用法与用量】理疗推拿过程中配合运用;或与患者自己外用搽患处,每日3~4次
关节伤力肿痛方
【处方】西当归12克、赤芍9克、白芍9克、公英9克、地丁9克、川羌活4.5克、二花9克、连翘9克、川续断12克、全蝎3只、桂枝6克、香附4.5克、怀生地12克、丹参9克、木瓜6克、红花3克、泽兰4.5克、广陈皮6克、粉甘草4.5克
【用法】西茴香少许为引,水煎服。
【功效】行气活血,舒筋活络。
【主治】诸关节伤力发生之漫肿作痛,关节僵硬,活动欠利者。
【加减】病在下肢加川牛膝9克、鸡血藤9克。
治疗肛裂特效方
药物组成:白芨30g,地榆30g,槐米30g,生地15g,当归10g,火麻仁15g,郁李仁15g,白芍30g,元胡15g,黄芩10g,甘草10g,川芎10g,枳壳10g。每日1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7天为1疗程。嘱服药期间忌食辛辣之品。
顽固性头痛秘方
川穹28g当归18g细辛5g(后下)大蜈蚣2条(焙干研末冲服)
头部冷痛(遇冷风或气温变低痛重)加白芷20g
头部热痛(闷热时痛重)加甘菊20g苍耳子18g
头痛剧烈如针扎火烤加白僵蚕18g生石膏25g
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20g白芥子12g白芷15g
后头痛加羌活20g
前头痛加白芷18g
偏头痛左侧加柴胡20g右侧加生白芍18g
头顶痛加藁本18g
每日一剂4~5剂便愈,病史长者可加服3剂.
糖尿病特效方
生地25,杜仲25,山芋肉25,黄芪15,黄檗15,知母15,夏枯草15,茜草15,怀牛膝15,海藻20,茯苓20,怀山药40,牡蛎50,熬水服,一日一剂,另用怀山药100熬水当茶饮,14天为一疗程。
治疗肺积水的外用配方
黄连5克,巴豆8克。共研细粉放在肚脐中做艾灸,半小时后开始吐,把药除去。如果没全愈隔3天再做一次。
祛寒活血通络3付药浮肿就好了
这个方子可以祛寒活血通络,用量可以参考:艾叶20g、透骨草15g、伸筋草15g、红花20g,每此浸泡20至30分钟,每日一至两次。用来泡脚,
如果下肢,脚浮肿的厉害可以试试,效果很好,同仁堂六块多钱一付,3付药浮肿就好了。
神奇的外敷药方----专治颈肩腰腿痛
威灵仙200透骨草200白芥子800南星200洋金花200川乌200草乌200乳香150没药150细辛200马钱子200蛇床子200共为细粉适量用凉水拌成糊状外敷一小时,有热感正常。3天用一次。尤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总之中医上属风寒湿的均可。
丹蚕米壳汤
[组成]丹参30克,赤芍20克,鸡血藤25克,米壳30克,蚕砂30克,元胡20克,防风15克,泽兰叶30克,猪苓20克,云苓20克。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利湿,通络,止痛。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腰椎神经根炎
[用法]上方诸药以清水900ml浸泡20分钟后煎,每剂煎四次。共取汁450ml,待药稍凉后分四次口服。在饭后每次6~8小时一次口服。
[特点与体会]有“一味丹参等四物”的说法,故有行气养血通经活络化瘀之功,与赤芍,鸡血藤配伍,更能强化丹参活血通经络作用,之外还能使瘀阻脉络之气,结而散之。元胡之延胡索素,米壳(即含罂粟硷的外壳)是药理学所公认的镇痛作用见长。猪苓,茯苓淡渗利湿有强功,泽兰叶最能利关节水,而防风能除经络中积留湿气,故滞留诸关节间水湿积液消散,即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组织间水肿消退,使神经鞘膜神经细胞营养得以供给。
[辨证加减]颈椎病之疼痛加桂枝15克,葛根10克,腰椎部加杜仲15克,平时怕着凉有风寒湿症者加萆解(加草头)20克,香附15克,狗脊15克,;偏腰脚痛者加牛膝10克;小便不利短涩者加木通15克,薏苡仁10克。
气血辩证:平素阴平阳密身体强壮者,按上述剂量开方,平素体质较弱气血不足者,可将丹参,赤芍和鸡血藤各减10~15克,加黄芪30克以补气养血。
寒热辩证:舌质淡湿润水气多,舌周边有齿迹者,加肉桂5克,细辛5克,温经散寒
服药后疼痛加重者辨证:1服法次数改变12小时一次。2每次口服剂量减半,日服次数不变。3痛甚者停药24小时,如果痛减,视为有效。本方连服9剂为一疗程。
天柱通关汤
[组成]生黄芪15克,葛根30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乳香6克,苁蓉15克,鸡血藤12克,僵蚕6克,威灵仙12克,桂枝6克,牛膝12克。
[用法]本方用于颈椎病。临床应用500余例,配合手法及练功,对各型颈椎病显效北在85%以上。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组成]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3片,大枣4枚,细辛3克,制川乌5克,制草乌5克,止痉散粉1.5克。
[用法]上药除止痉散随饮片另吞服外,其余诸药加水煎,分二次服。
[特点体会]颈肩臂痛
胸椎,胸背痛
瓜蒌枳壳二陈汤加味
[组成]瓜蒌12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甘草3克,青皮6克,桔梗6克。
[辨证加减]痰多咳甚加蜜冬花10克,密枇杷叶10克,咳痰血加白芨6克,藕节炭10克;痛甚加元胡6克,郁金10克。合并血胸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丹参15克,葶苈子10克。
[特点体会]胸部内伤的治疗应以宣肺理气为主,因肺居胸中,肺主气为贮痰之器,胸部损伤致内伤气滞血瘀,肺气失宣,痰浊停留,气为痰阻,胸阳痹阻,致胸部疼痛,咳嗽痰喘。瓜蒌,枳壳二陈汤中以二陈汤行气化痰,治疗肺损伤后所致的湿痰,加瓜蒌以助润肺化痰,瓜蒌能“泻肺火”,“止一切血”,可制止肺损伤之出血。以青陈皮合用,加强行气止痛之功。枳壳,桔梗合用,升降结合,流畅胸中气滞,使气行则血自行。加强痰湿的排净,有利于肺中分泌物的排泄,防止肺的并发症。因肺宣气行血活,有助于气胸的吸收,枳壳破气又有泻除胸腔中不利之气,血胸的治疗因瘀血偏重应加桃红,红花,丹参,以活血化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因本方的行气化痰宣肺为主,使胸部内伤(伤气,伤血,伤经络,伤脏腑)均获治愈(心脏内伤除外)。
胸胁散痛汤
[组成]柴胡6克,郁金12克,赤芍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玄胡12克,姜黄12克,木香5克,瓜蒌壳9克,地龙12克,炒山甲9克,香附9克,甘草5克。
[功用主治]疏肝理气,祛瘀止痛。主治胸胁挫伤,青紫瘀斑,两胁窜痛,咳嗽痛剧。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辨证加减]伤后咳嗽痛剧可加杏仁12克,桔梗12克,胸胁痛兼背脊痛加用狗脊12克,薤白12克。
胸肋骨痹痛治验—肋软骨炎
多见于胸壁2~5肋骨部位,局部疼痛,胸壁隆起高突,坚硬压痛明显,重咳或深呼吸震痛,胸闷,表面光滑,不红不热,屏气持重则疼痛加重。
治疗方法:虎杖12克,生乳香10克,生没药10克,甲珠10克,共研细末,用食醋加少许黄酒拌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外敷。有红肿热者,不加黄酒,2~3天更换一次,一般敷贴3~4次,即可痛止全愈。
1、【头痛新1号 】:
【组成】:由桃红四物汤、四物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羌活胜湿汤、川芎茶调散加减而成。
桃仁10,红花10,生地黄10 白芍20,当归10,川芎20,麻黄10,附片10 (若生附片须先煎1.5小时,炮则不必先煎),细辛10,防风15,白芷15,羌活20,独活20,鸡血藤30,延胡索10,泽泻10,生龙骨30 (先煎30分钟),生牡蛎30(先煎30分钟)。
【投药指征】:以四类原发性头痛和八类继发性头痛的多风、多湿、多瘀、多虚(血虚)为辨 证要点。几十年经验证明本方疗效比其它治头痛名方的效果好。
【适应症】: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其它原发性头痛,八类继发性头痛:(1)颈椎病(神经根型、脊髓节段型、混合型);(2)头部外伤引起的头痛;(3)血管障碍性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其术后仍有头痛者;(4)药物性慢性头痛。(5)非血管性头痛:肿瘤术后或感染引发的头痛,用此方合黄连解毒汤治疗;(7)代谢性障碍引起的慢性头痛,先调代谢后用此方。(8)头部的神经痛:神经干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枕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术后痛等。
2、【荆芥连翘汤】:
【组成】:由四物汤、黄连解毒汤、小柴胡汤、四逆散加减而成。
生地黄10,白芍10,当归10 川芎10,黄连 10,黄柏10,黄芩10,栀子10,枳壳 15,柴胡20,甘草10,荆芥15,连翘20,桔梗10,白芷15,防风15,薄荷10。
【投药指征】:上下、表里、三焦的瘀、虚、湿热邪毒,一处亦可,不必悉俱。
【适应症】:消化道疾病:慢性复发性口疮,急性咽炎,齿龈出血,急、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肝囊肿,化脓性胆道炎;呼吸系统疾病:肺炎,肺脓肿,肺结核;泌尿系统疾病:急、慢性肾炎,尿路感染;心血管疾病:病毒性心肌炎;妇科疾病:盆腔炎,附件炎,盆腔积液,输卵管堵塞;不孕不育;五官科疾病:鼻炎,副鼻窦炎,鼻出血,中耳炎,外耳道炎,酒糟鼻;皮肤病:荨麻疹,湿疹,痤疮,黄褐斑,扁平苔癣,带状疱疹;其他:糖尿病足(可内服加泡足效果显著)。
3、【镇眩汤】:
【组成】:由苓桂术甘汤、四物汤、泽泻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成。
【投药指征】:凡眩晕或头晕均可投本方。以无风、痰、淤、 虚不至眩为理论实际而组方。
熟地黄10,白芍10,当归10,川芎10,茯苓10,桂枝10,白术10,甘草10,泽泻10,生龙骨30 (先煎30分钟)生牡蛎30(先煎30分钟)。
【适应症】:前庭性眩晕:(1)外周前庭:美尼尔氏综合症,良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突发性耳聋,前庭神经核,中毒;(2)中枢前庭:中枢神经疾病,如脑炎,脱髓鞘疾病等,中枢神经性疾病,如癫痫,偏头痛等。非前庭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直立性调节障碍,冠心病,心瓣膜病,神经官能症,贫血,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症,糖尿病神经末梢炎,睡眠障碍等。微信搜索 行之医话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4、【三小汤】:
【组成】:由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小陷胸汤组成。
柴胡24,黄芩10,半夏10,党参15,麻黄10,桂枝10,干姜10,细辛10,白芍10,五味子10,黄连10,瓜蒌20,大枣7枚,生姜3片,甘草10克。
【投药指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咳嗽频作。一般投药指针:咳嗽频作,咳痰清稀或黏稠或黄白相间,胸胁苦满为辨证要点,但不必悉俱。均有明显效果,效如桴鼓,有呼吸一方之称。
【适应症】: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气肿,踹息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肺炎,急性肾炎(伴咳嗽者),肋间神经痛等。
5、【补四五汤】
【组成】:由补阳还五汤、四物汤、黄连解毒汤、五苓散组成。
桃仁10,红花10,生地黄10,白芍10,赤芍15,当归10,川芎20,黄连 10,黄柏10,黄芩10,栀子10,地龙10,黄芪60,茯苓10,桂枝10,白术10,猪苓10,泽泻10 。
【投药指征】:脑血管病以气虚、血瘀、血虚、湿热、痰饮为投药指证。
【适应症】:急性中风,中风后遗症(去五苓散),脑动脉硬化脑病,急、慢性面瘫,三叉神经痛,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炎等。
6、【安神方】
【组成】:由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成,再加养心安神、定志、抗抑郁药。
柴胡 24,黄芩10,半夏10,党参15,桂枝 10,白芍10,大枣7 枚,生姜3片,炙甘草10,酸枣仁20,远志20,合欢皮20 ,夜交藤70,生龙骨30 (先煎30分钟),生牡蛎30(先煎30分钟)。微信搜索 行之医话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投药指征】:本方主治各种失眠。本方主要从心肝论治,加之调阴阳,安五脏。
【适应症】:睡眠障碍,更年期综合征,焦虑症,抑郁症,节律性失眠,倒错性睡眠,精神分裂症,癫痫,小儿多动症,不宁腿综合征等。
7、【枳实消痞汤】
【组成】:由枳术汤、半夏厚朴汤、四君子汤加减而成。
枳实20,党参20,茯苓15,白术10,甘草10,炒麦芽10,半夏10,炒神曲10,干姜 10,黄连10。
【投药指征】:以中焦的胀气、气滞、气逆为辨证要点,其表现主要为胀气、大便稍干结或无干结、常伴有纳少或嗳气。
【适应症】:迟缓性便秘,放疗、化疗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胆汁反流性胃炎、脂肪肝,糖尿病胃轻瘫,胃下垂,小儿疳积等。
8、【小乌桂汤】
【组成】:由小续命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组成。
麻黄10,桂枝10,当归 10,党参20,干姜10,川芎 10,白芍10,黄芪30,知母10,防风10,牡丹皮10,黄芩30,炙甘草10, 附片10(先煎),川乌 10(先煎)生石膏30(先煎)。
【投药指征】:以风、寒、湿三气所致的诸关节疼痛为投药指征。
【适应症】: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9、【小四五汤 】
【组成】:由小柴胡汤、四物汤、五苓散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