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样子39】罗红英:高山上的“女儿国”

“ 老师的样子 ”

《绿汀文萃》2020

主题征文

高山上的“女儿国”

罗红英

问:人间真有世外桃源吗?答:有!
问:你愿意长期在那儿工作吗?答:……
有一个地方,叫耳石岭,位于邵东县东南边,“一脚踏三阳(衡阳、祁阳、邵阳)”,平均海拔500多米,属高寒山区,山上与山下的温度相差3至5度。现有两个村:长兴村和耳石岭村,共2713人,贫困户计182户。由于山多地少,青壮年悉数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居多。凡是家庭稍微富裕一点的,都把孩子带到了城里去上学。
有一所学校,叫耳石岭小学,座落于牛影山下,距离县城将近七十公里,山路蜿蜒陡峭,云雾缭绕,称得上“世外桃源”,但每天只有一趟车早出晚归于大山深处,所以“桃源虽美,少有人留恋”呀!它的前身,是铁塘罗氏罗峙生于1947年修建的衡公祠祠堂,1951年,政府把祠堂改建为耳石岭小学。同年9月,刘晏贤同志被任命为耳石岭小学第一任校长(后任过邵东一中校长、劳动局副局长、卫生局副局长),创下了耳石岭小学的学生进铁塘中学不要考的传奇。从此,牛影山下涌现出一批批老黄牛,数十年来,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耳石岭小学现有教学班级5个,学生  93人,一年级与三年级空缺。除了五、六两个年级,其他年级都包班。老师共有6位,全是“女人花”。两位正式职工:罗宇亮、徐文英:四位代课老师:罗浪浪、王淑元、杨坪和罗艳。她们亲如姐妹,互帮互助,相亲相爱似一家人。
耐心辅导学生
现任校长罗宇亮,1978年出生,她自19岁踏入耳石岭小学,至今已整整23年,时间把她从一个花季少女变成了一名成熟女人。从教以来,她担任过学校所有的工种,无论时间如何变迁,始终不忘初心。尤其是2014年被任命为该校校长后,她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学校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家里离学校虽只有十分钟的路程,但她一直住校,工作中亲力亲为,从不摆架子。为多方争取资金东奔西跑,先后修建了综合楼、围墙、运动场地,硬化了校门口的小路和小桥,接通了自来水,教学楼焕然一新。秉承纯粹教育理念,打造书香人文校园,积极创建特色学校,让每一片叶子都闪亮。以“博爱奉献、求实创新”为校训,确立了“做人有德,做事有序,学习有法,生活有味”的办学目标,因而养成了“做文明执教的好老师,做文明好学的好学生”的校风和“端端正正修品行,扎扎实实打基础”的学风。当年那所简陋破烂、坑坑洼洼的学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美观和谐舒适的校园,被四周的青山包围着,好像一个温暖的摇篮,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还记得2015年冬天,由于高山上寒风呼啸,下山的路结了冰。要想让学生放假有寒假作业做,必须来回步行二十公里去挑回来。吃完中饭,罗校长叫上两位姐妹,鞋底绑上稻草绳子从学校出发。为了节省时间,她们抄近路,走的是山中的羊肠小道,一路上也不知滑倒了多少次,屁股都摔肿了。一到中心学校,她们来不及休息,挑上书籍就往回赶。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可是下雪天,想上山并且还挑着寒假作业却没那么容易。她们没有一丝怨言,没有一丁点儿想要放弃的念头,因为山上还有许多求知似渴的眼睛在等着呢!一想到孩子,脚底满是劲儿,寒风虽刺痛了她们的脸,却更激起了前进的决心。大家互相鼓劲,互相搀扶,摔倒了,爬起来!摔倒了,再爬起!可是不管她们怎样赶路,天色却渐渐暗下来。还好,看不见天但能看见地上的雪,她们摸索着往上爬,终于爬到山顶。哇!前面亮起了手电筒的微光,像茫茫大海上突然发现一座灯塔,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原来,是亲爱的老师们来路上迎接她们了!当时,她高兴得流下了幸福的眼泪。来回五六个小时的路程,腿脚酸痛脚底起泡,脸被风刮得麻麻木木,可她们的心里都乐开了花,仿佛完成了一件最神圣的事情。她们多么眷恋这纯洁的山村学校,并深爱着这富有泥土味的孩子啊!
文艺汇演一等奖
无米之炊的校长还真是难当,耳石岭小学每年都在招老师,可三年难得进一个老师,每年说新进一个,结果一听地理位置、一听工资待遇就不来了,向谁诉说都无用,只好自己解决。每次罗校长都是全校最后选课程的,别人不愿接的科目、班级,她上。都说一年级语文最难教了,没有人愿意顶,那她就顶吧!高年级数学没有老师愿意上,上个学年她包了五、六两个年级的数学。全校女教师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多年来,对于多上课的事情已经习以为常,对于校长的安排从不推诿。为了钱吗?不是!多上一节课才补助十多元。学校全体教师都是为了教育为了学生,乐呵呵地工作着。
校长的心不光要牵挂学校的发展,还要牵挂孩子的安危。记得去年上半年的某天,一个三年级学生的外婆打电话来说喊外孙吃晚饭不见了人影。她一听电话,心急如焚,赶快喊两个老师一起去帮忙找。天黑了,没有月光,道路两边又都是山,三个女老师还是有一点点害怕。她们互相鼓劲,打着手电筒从学校出发,一路走一路喊,没有发现孩子。又到附近学生家询问,都说跟着同学后面往家走的,快到家的时候不见了人影。她们又将屋前屋后找了个遍,还是没有找到。见时间不早了,学生外婆说:“校长,你带老师们回家吧!这儿没有水库,也没有危险的地方,他也许在哪儿睡着了吧?一有消息,我马上打电话告诉你们。”她们胆战心惊返回的时候,又一路寻找,刚到学校就接到电话:孩子在房子旁边山上的一块墓地上睡着了。她一听学生找到了,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大山里条件不好,老人遇到农活多的月份,无暇照看孩子,要等到吃晚饭才会去找孩子。做老师的,都把学生当自己家孩子,生怕他们冻着、饿着、伤着,他们用心、静心地做着最纯粹的事。
集体备课
巾帼不让须眉,她带领的女子团队,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感,自豪感。只因她们有恬静如花的校园、有相亲相爱的姐妹、有上进好学的学生;只因她们的团队和山里娃都是棒棒哒!一个个女汉子发现扫把坏了、凳子坏了、门栓坏了,拿起锤子、钉子自己修好。学校的事情都主动去做,从来不会感觉是别人的事情,开开心心地工作着。带领的学生在全镇大课间、文艺汇演、田径比赛与期末统考中,均取得过不错的成绩。
这些年一路走来,罗校长也曾有过动摇,可最终还是选择了依然坚守,因为这里有她放不下的留守儿童,有她深爱着的教育。老公曾说过的话总在耳边萦绕:“你一个女人,为了那一群留守儿童,一心留在这鸟不拉屎的山上,倒让自己家的孩子成了单亲留守。我一个人在内蒙做生意,你就不担心我另找吗?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相互不能好好照顾,我俩每年来来回回的车费就是一万多,还耽误了我生意上的事情。你来我这儿帮我记一下帐,好玩又轻松,比你那个破校长也强多了。你一个高山上的穷校长,不为名不为利,有什么好留恋的!工资低,事情多,责任大。你到内蒙古来,一家人多幸福呀!”
老公这一番话,让她也想过放弃,可是又担忧:这山上老师少,谁也不愿意待在这儿。而自己是本地人,如果也走了,孩子们怎么办?尽管老公软硬兼施,也没有改变她的决定,因为她传承了父亲当年对教育的一份深情。当初父亲放弃了县城出纳的好工作,毅然来到这离县城最远最偏的学校当穷书生,并一直教导她:“做一行爱一行,来这里就好好爱这里的学校和学生。我们的口袋虽穷,但我们的精神很富有;虽然每天空余时间不多,但是工作得很充实,很幸福。”
朋友碰到她总会问:“你怎么还在耳石岭小学教书?”她只是淡淡一笑,在心里说:“当一个人把教育情怀融入骨髓的时候,会发现这儿其实挺美的。看着学校华丽的蜕变,我无悔自己的青春。”
罗浪浪老师上公开课
罗浪浪是一名代课教师,在小小的讲台上一站就是15年。2005年8月,她带着五岁的儿子返回家乡,在与妈妈的闲聊中得知学校里缺少老师,于是毅然放弃在老挝经营了五年的小店。她的同学来看她时非常不解地说:“拿着300多元(现在1000余元)的工资,还要忍受别人的说长道短,你怎么受得了?原本以为你只是图个新鲜,没想到竟然能坚持这么久,真是服了你!”她笑着说:“这个讲台呀有一股神奇的魔力,它对我施了魔法,让我站上去就爱上它,爱上这个学校,爱上这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
她的嫂子也总在电话里唠叨:“这几年你不来老挝,某某挣了好多钱了,某某家又买车买房了……你呀不要再待在家里代课了,那点工资少得可怜,来老挝开个手机店吧,既轻松又干净,说不定一年十来万就挣到了……”说实话,谁会不心动?可转身望着这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看着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她放弃了去老挝的念头,觉得自己真是像着了魔似的爱上了教育,爱上了这个五味杂陈的“大家庭”。
因为这个“大家庭”里的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在异乡务工,她呀是既当老师又当家长,有时还兼做护工,今天这个孩子摔伤了给他擦擦药,明天那个孩子磕伤了要揉一揉……某某同学的指甲该剪了、头发该理了、衣服该换了、哎呀某某你的脸又没洗干净……她问学生:“老师是不是像个啰嗦的老太婆呀?”学生的回答让人惊讶:“您像我们的妈妈!”那一刻,她被幸福雷倒。
每逢下雨天的早晨是学校老师们最忙碌的时刻,路途遥远的孩子难免会打湿衣服和鞋子,她们要找吹风帮学生吹干衣服或找自己孩子的衣服帮他们换了……记得浪浪老师第一次拿着儿子的鞋子给学生换上,儿子不高兴了,说:“妈妈,你怎么不让他回去换鞋呀?我的鞋子不想给他穿!”她把儿子拉到一边说:“你知道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吗?”儿子摇摇头,她接着说:“他从学校到家往返至少要两小时!”儿子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从那以后,只要下雨,他会主动地找吹风、找衣服、鞋袜……忙得不亦乐乎!这样子照顾学生,在耳石岭小学就是家常便饭,为学生做这些就像是每个班主任的义务。
给学生吹干裤子
还有一次下暴雨,洪水光顾了校园也淹没了孩子们回家的道路,罗校长带领这群娘子军分三组护送学生回家。浪浪老师和杨老师负责长兴村要经过水库的那些学生。当来到水库边时,那条唯一的小路它躲进了洪水中,看着茫茫水域,胆小的孩子被吓哭了。她俩一边安慰吓哭的孩子,一边卷起裤管下到水里试探水的深浅,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他们一个个背过去。虽然水并不是很刺骨,但几个来回之后,腿还是好像不是自己的了。可她们没有怨言,感觉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心里特别高兴。
浪浪老师说:“在耳石岭学校的这十五年,挣的钱可能没有别人一年的多,但我的生活是充实的,精神是富裕的,收获是无价的……能在这个学校待这么多年,是因为有一位知心又体贴的美女校长,是因为有一群情同手足的姐妹,也因为自己有一颗甘为孺子牛的初心,我为自己是耳石岭学校一名平凡的老师感到骄傲和自豪!”
和学生一起锻炼
徐文英老师是九零后,谈到第一次来耳石岭学校时给自己的定位是:下乡知青。交通如此不便,学校如此偏僻!之前火热的心,直接降至冰点。
第一次走进教室,孩子们热烈的掌声四起,她面带羞涩走上讲台,看着下面众多孩子渴求知识的双眼,感觉似曾相识,这样的眼光和城里学生的眼神是一样的,都是那么纯洁。印象最深的是孩子们在教师节送给她手绘的贺卡和路边摘的野花。这些让她内心触动很大:我应该一视同仁,在哪儿教书都是将自己有限的知识最大限度地传授给学生。既然选择了乡村,就该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于是,她很快进入角色。乡村的孩子对上课说普通话毫无概念,开始她要求孩子们上课必须讲普通话,孩子们都不好意思,怕同学背后会嘲笑。后来通过不断做孩子们的工作,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大部分同学都能说普通话了。她还利用下课时间,跟学生分享一些科技趣闻,或者讲一些励志故事,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这里留守儿童多,经常有学生不写作业,或者顽皮打架,而家长又不在身边无法沟通。徐老师平时注意留心观察,课下时不时找学生谈心,取得孩子们的信任,仔细了解每个学生的脾气性格,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看到班上孩子的成绩在不断进步,付出的真心得到了回报,这让她颇感欣慰!
为了让孩子们的童年过得更精彩,她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平时她特别喜欢做糕点,甚至为此考了个面点师证。于是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带着孩子们一起动手做糕点,大家一起加水、一起和面……笑声传遍了课堂。这个过程虽然有点累,但是大家都特别开心。而且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回浪浪老师来她班教室送资料的时候,正好撞见大家刚做好糕点,班上的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的糕点送给浪浪老师吃。要知道,平时做好的糕点他们都特别地珍惜,但是这回却让了出来,一群多么纯朴的孩子啊!
转眼来到乡村小学已有4年整,她还记得那年冬天,学校的老师们围在一起织拖鞋、做棉鞋,她坐在中间感觉格格不入。此时,有老师问:“徐老师,你有过冬的鞋子吗?”她说:“没有,而且我不会做。”老师们爽快地说:“我们帮你做。”不到一天时间,一双拖鞋和两双棉鞋交到了她手上。当时她特别感动,感动于老师们的淳朴和善良。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在学校里随便吃点零食就算晚餐,住在学校里的老师们会邀请她去家里吃饭,开始觉得不好意思,后来,她被这些老师们的热情所打动,并很快融入她们中间。大家无话不谈,亲如姊妹,从来没有红过脸,她深深感受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幸福。从此甘愿在乡村扎下根,其乐融融,默默奉献,期待着桃李满天下!
王淑元老师纠正学生握笔姿势
在幼儿班老师王淑元身上,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她慌慌张张地跑过去,对同事说:“快来帮我捉头上的虱子。”她们是又惊奇又大笑,到底怎么回事?原来,山里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不太讲卫生,有时候小孩的手上满是鼻涕印,滑滑的,有的小孩头上还有虱子,脸上也黑乎乎的。很多小孩连握笔都不会,她总是俯下身子,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写字。大脑袋紧挨着小脑袋,孩子头上的虱子爬到了自己头发上。两个老师下午帮她捉去了头发上的虱子,她们一边捉一边说笑,感觉自己也是小孩子了。抓住这个契机,她及时教育学生要讲卫生,并与家长取得联系。看见学生一天天进步,她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王老师还被称为学校的“大管家”。她把所有老师都当成家人,经常做好早餐在群里喊大家去她家吃,住校的老师也喜欢晚上去她家蹭饭。冬天来了,不会做棉鞋的老师的棉鞋她全包了,有时候自己的手被针扎了,被鞋磨得掉皮了,还是一如既往地每年帮老师们做棉鞋,让她们在耳石岭小学生活得更暖和。她对学校也像对自己家一样,她和校长每天晚上都要看看学校大门关了没,是否安全,把过道的灯一一关了才能安心睡觉。这些事情都是无报酬的,可是她无怨无悔地做着。把学校当作家、把同事当姐妹、把学生当孩子,无论做什么事她都很乐意,都感觉很幸福!
与学生同乐
像这样温暖的故事不胜枚举,全校师生,都有一颗淳朴的心,做着最纯粹的事,不求回报,只求无悔。学校经常举行各种活动,校长亲自带领教师家访、走访贫困生、捐献爱心、看望孤寡老人、宣传环境卫生、保护母亲河、举行感恩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等。一次次活动,洗涤着师生的心灵,让孩子们学会了感恩,自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老师们一切为学生发展着想,诠释着“纯粹”二字的真正意义。
大家都称耳石岭小学是“女儿国”,你们可别小瞧这女儿国里的女人们,个个都是“杨门女将”,为了心中那一份纯粹的事业,撸起袖子为学校增光添彩,为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蓝天。
问:人间真有世外桃源吗?
答:有!
问:你愿意长期在这儿工作吗?
答:我愿意!

【作者简介】罗红英,湖南省邵东市灵官殿镇铁塘中学教师。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会员,偶有诗文发表或获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