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副春联暗藏什么玄机?为何数万百姓泪洒几百公里给孟昶送行?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段吉宏:1949年生,大学文化,退休医师。现为隆回县诗联学会副会长,邵阳市楹联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悉尼诗词协会会员。90至93年任中国硬协湖南分会副主席。

中国第一副春联

暗藏玄机

段吉宏

中国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作者是谁?这场打了千年的官司,至今没有结果。一说是五代皇帝孟昶,一说是孟昶身边的学士辛寅逊。支持孟昶的依据是《宋史·蜀世家》记载:“昶每至除日,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非工,自命笔云……”。支持辛寅逊的依据是,北宋神宗时代史官张唐英著的《蜀梼杌》提到此事:“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板于寝门,以其词工,昶命笔自题云……”。一个非工,一个词工,一字之差,意思完全相反。

联中“余庆”、“长春”,除本意外,是否另藏机关,是否与北宋朝官吕余庆及宋太祖生日“长春节”有某种关联,被认为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真的是偶然的巧合吗?近年来,我逐渐形成一个大胆的探揣:此联为孟昶所作,并且其中暗藏天大的玄机。

孟昶作此联时已经当了三十一年皇帝了,中后期由于治国有方,深受百姓爱戴,是一个明君。但朝廷官员贪图享乐现象严重,尤其是在后起之秀宋太宗的强势下,自觉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为使百姓免遭战火,投归北宋的念头与日俱增。但这是亡国求荣、叛祖卖宗的行为,会招来千古骂名的,怎么能口头表白呢?每天昼思夜想,寝食难安。终于有了:借天意说话。公元965年春节到了,与往年一样,寝侧须挂桃符。为了释放自己的信息,决定标新立异,一改桃符的内容为文字书写。但又不便首先自己动手,因这是辛寅逊的职责,于是向辛寅逊提及并嘱其完成此事,辛寅逊只是一知半解,他怎么知道要写孟昶心里“余庆、长春”那几个字呢?能作得“工”吗?肯定不能,这正是孟昶所需要的,借口辛寅逊联词“不工”而用自己的内容。

这说明孟昶和宋太宗早有私下往来,并有意日后让吕余庆这位清官治理成都,对宋太祖二月十六日生日为“长春节”更是了如指掌。

于是,中国第一副春联就如此巧妙地诞生了。从字面上看,上联的本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遗泽”,下联的本意是“嘉节预示着春意常在”。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告知宋太宗和天下:我孟昶准备举国归顺大宋了。

此联一出,天下人只是知道,孟昶将传承千年的桃符进行了形式与内容的改革。而宋太祖却在被拍马屁的高兴之余,对联中的玄机更是心领神会。过了近十个月,派兵与孟昶表面上也交战几次,其实战局早定,果然,六十六天后,孟昶投降,五代的最后一国后蜀灭亡。孟昶的投降日:公元965年2月16日,也是宋太祖的生日“长春节”。几乎同时,吕余庆一路浩浩荡荡,从汴京开往成都任知成都府。

孟昶降后被封为秦国公。在解赴汴京路上,数万百姓一直从成都送到犍为县,哭声沿江几百公里,可见百姓并不认为孟昶的投降而影响声名。孟昶从国情,从民望,从身体上把握形势,恰到好处,使中国得到了统一,人民得了安定,完成了自己的夙愿。七天后,在汴京安然离世,时年四十七岁。

这副春联是五代归宋的一部杰作,它暗藏了六条玄机。上联的“余庆”,本意是“先代遗泽”,却隐含了敌方官员吕余庆的名字。一年后的同时,孟昶从成都赴汴京任检校太师,吕余庆从汴京赴成都任知成都府。下联“长春”的本意是“春意常在”,却又隐含了宋太祖二月十六日生日“长春节”,一年后,孟昶的投降日又恰恰是宋太祖的生日“长春节”。这是偶然的巧合吗?不可能!这是两位君主统一中国智慧的体现,这是中国“余庆”、“长春”的延续和光大!与其说一个年仅四十七岁的孟昶在此时选择了投降,还不知说是选择了归顺、选择了光明,顺应了历史潮流,从他赢得数万百姓沿江哭送就说明问题。他更知自己的身体也无力支撑起国之大梁,从他归顺后七天就安然离世也证明了这一点。

既然官司还没打完,我就也来凑凑热闹,萌发了上述探揣,不知然否,企冀专家同仁评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