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功能轻松给风光与人像调色 | LrC全解18
这是本系列第18篇文章,咱们来讲解面板中比较难理解的,也是最后一个:校准。这个功能被很多后期教育者作为“杀手锏”,将其说得神乎其神,让很多朋友误以为这个功能很神奇,它的原理确实不好掌握,但是真正使用起来,并没有多高深。
不知道看这篇文章的朋友,有多少人自己研究过,或者是听别人讲过这个功能,因为它涉及到RGB原理,所以它最令人困惑的一点是:你无法预料调整的效果,这也是很多朋友无法掌握该工具的原因,这篇文章,我来为大家透彻讲解。这里还要跟大家说一点,这个功能被放在修改照片模块面板栏的最后,并不是因为它是压轴的,而是因为……它不太常用。
名称:校准
作用:校准照片的颜色以及创意调色
难度:较难
使用频率:较低
处理版本 LrC发展史
在Lightroom Classic中打开修改照片模块,可以看到右侧面板栏的最后一个面板叫“校准”。将其打开,第一个选项叫做“处理版本”。默认状态下应该是“版本x(当前)”。因为Lightroom Classic经历了很多版本更迭,很多功能变化,很多滑块都消失或者被替换了。如果你在10年前修了一张图,其中有当时的修图参数,现在那个滑块都没了,那软件怎么显示你当时调整的参数呢?
版本1(左)与版本5(右)基本面版的差异
如果你想用当时的滑块来继续处理(算是跟照片跨越时空的爱恋了),Lightroom Classic设计了“处理版本”,你可以选择低版本(你当时用的版本),就可以用当年的界面来修图。如果你选择的不是当时修图的版本,软件会最大限度模仿当时版本的效果,给出相应的参数。这个设置,我建议始终放在最新版本。
阴影 为相机缺陷设计
数码相机无法同时在照片上表现两种色温,这在拍摄有阳光、有阴影的地方时尤为明显,如果阳光照射区域色温精准,那阴影区域可能会稍微偏色。在数码相机还没有这么强大的时候,阴影区域经常会偏绿色或者洋红(也叫品红),阴影滑块的作用是校正阴影区域的偏色。将滑块向左(绿色)滑动,照片暗部就会偏绿,反之亦然。这个功能目前很少用,原因就是数码相机很多时候可以hold住了,不需要校正来画蛇添足。
原色 RGB深层校准
这是该面板最难理解的部分,此处有红色、绿色、蓝色3种“原色”,每个里面都有色相与饱和度2个选项。这3组滑块对应着RGB。它们是干嘛的?为什么在“校准”这个面板里?
我们将色彩空间想象成一个坐标系,其中R、G、B分别对应3个坐标,每个坐标都由2个数字描述,假设红色R是(30、40)。相机拍摄的时候,也会按照RGB原理来获取信息,但是相机和软件的红色一样吗?有偏差怎么办呢?如果你将照片导入电脑,相机定义的红色R是28、45,跟电脑不一样,那就会造成照片偏色。这时候,如果按照数学模型,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调整数值(28+2、45-5)让相机和软件的红色R点重合,G和B也是,这3个点都重合了,相机和软件的色彩空间才能对上,保证所有颜色准确。如何进行加减呢?
在坐标系里,只要让x轴、y轴的数值一样就行了,也就是调整2个数字,大家看到——每个原色里有2个滑块,它们的作用就是就是上述在坐标系中(28+2、45-5)这样,给RGB定调。原谅我用这么多文字来描述,因为该功能确实太抽象了。这个功能也告诉大家:数值不代表一切,所有转换(比如光线转成电信号)都存在偏差。
因为这里的3组滑块并非调整某种颜色,而是每个像素中R、G、B数值的变化,从而影响颜色,所以你无法用实体、物理的经验来分析它——我们将红、绿、蓝3种水彩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很脏的颜色,但是在数码维度,却能混合成白色。这才让该功能变得“神乎其神”。
(终于说完原理.jpg)
由于数码相机目前的性能已经非常优秀,所以这个面板在严谨校准方面的作用已经不大,更多用于创意调色。饱和度很简单,就是增强颜色,这个工具的难点在于“色相”。色相怎么调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试一下。所以这里我分享2个常见题材,大家可以先来找感觉,这个工具在两类照片中比较常用:常规风光(突出颜色)、特写人像(暖化皮肤)。
先说风光,当你看到这样的照片,就可以打开校准面板一试身手了。风光照中,我们最常用的是降低绿原色与蓝原色的色相,并提升其饱和度。我用的参数供参考:绿原色色相-51、饱和度+33、蓝原色色相-54、饱和度+51,就是下面右图的效果。
人像照片中,主要调整蓝原色,降低蓝原色的色相,可以让黄种人、白种人皮肤的颜色更红润,比如下图,我使用的参数是蓝原色色相-42、饱和度+29,就是右图效果,人物皮肤更红润。
我教大家这两个套路,希望大家不要生硬套用,任何照片都可以使用校准来试试,顺序是:先调整某个色相,感觉效果不好就归零,效果好就调整饱和度。就这么简单,虽然你依然很难找到规律,但是降低蓝、绿原色的色相可以让天更蓝,让黄色更红,这些规律还是可以通过实践+归纳总结得到的,希望你能总结出自己喜欢的套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