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看不见

群无聊

我喜欢一对一的沟通,这样没有压力。如果很多人在一起,我会局促不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我认为群不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工具。很多人把群当做垃圾桶,拼命的往里倒广告,但又有几个人看呢?大家都想表述自己,来显示自己的存在与价值,但没有人在乎你,与其徒劳的引起他人关注,不如脚踏实地干自己喜欢的小事,伟大的事留给伟大的人吧!有一位高僧说:“独处时,是佛菩萨与你作伴,两个人相处时是朋友与你作伴,三个人以上在一起时,往往是魔鬼与你作伴。”这让我想到“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是真实不虚啊!与其在那里无聊的群聊,不如多关心自己的家人。

扭曲的信仰

宗教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为它给我们的灵魂找了一个最后的归宿,信它的人便可以心安,减少妄想烦恼,只有内心安逸、精神充盈的人,才是快乐无忧的。可惜我们没有信仰,我们把儒释道彻底否定,认为它阻碍社会发展、导致中国近几百年贫弱。现在想有意识的恢复,但一切又都是以实用利我为出发点。人心被钱抓走了,一切都心不在焉。马云说:这世界上人们最通用的信仰就是钱。虽然我很反对,可他的话很适合资本社会。信仰钱就意味着做人没有了任何底线,就意味着永远的焦躁不安,一切都在急速的变幻中,所有关系都被金钱扭曲,没有信任、没有良心、没有爱。

后真相时代

所谓后真相,就是:“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也就是说,事实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此所产生的情绪。人是感情的动物,有时候合情大于合理,事件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每个人会站在自己情感的一方,而指责另外一方。比如药家鑫事件,我们太仇富、太不满了,于是墙倒众人推,好像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其后是死一般沉寂。但时不时会有这样的公众事件,让我们把所有的不满与怨恨,都倾泻在当事人身上。王宝强离婚事件,程序员之死,我们总能找到理由把内心的不满宣泄出来,现在人太容易情绪化了,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及时知道事件,但也因为情绪而把事件搞的面目全非。所以“只要谎话说得毫不犹豫,就能称王称霸。不诚实地越明目张胆,越不在乎被抓包,就越能壮大成功。”(《卫报》)

骂名深处

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是注定不会被人嫉妒的!但名人常常会招来是非。比如08年前后,股市中人人骂谢国忠是汉奸、卖国贼,因为他唱空股市,违背了股民的心愿,其实骂他是不明智的,但人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喜欢听好听的话,所以实话很难入心。再比如现在的马云,在他的演讲后面,也会跟来很多骂名,真是“一犬吠影,百犬吠声”,这是群众心理。他为什么挨骂?钱挣的太多,话说的太满。过去是“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什么意思?就是有一家人饱暖富贵,就有千家忍饥受寒;一代人做官,世代承担上辈人做官时做的罪恶。你抓到机会发了大财,谁见的都要骂几句,嫉妒也好,不服气也罢,总之人之常情。做官的更是如此,没有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的官,总要逮罪人,所以特蕾莎修女说:“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当然骂名滚滚也是随之而来的。

下贱与无耻

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说“遇贫穷而做骄态者,贱莫甚;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意思很直白:鄙视不如自己的人,这样的人最下贱;看到权贵土豪就献媚、拍马屁,这样的人最可耻。欺下媚上,舆论就是如此导向,如此的社会生态,笑贫不笑娼的环境,让一些人不以可耻为可耻,比如坑蒙拐骗赚钱为王,裸贷买高档化妆奢侈品为荣,这些人是社会进步的特有现象吗?人性为何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如此扭曲?一个灵魂出卖给恶魔的人,即使拥有世上所有的财富或奢侈品,也让人唾弃!三观倒转、内心虚无,这样的人如同温室小花,注定是经不起风雨阳光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