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穴临床运用心得|李丹
【本文导读】
针灸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临床疗法,是中国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精髓,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数千年来针灸逐渐发展成为专门学科,其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都得到不断的发展,它对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针灸配穴临床运用心得
西安中保堂中医诊所李丹
针灸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临床疗法,是中国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精髓,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数千年来针灸逐渐发展成为专门学科,其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都得到不断的发展,它对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提起“针灸”,许多人可能都会想到针灸就是在穴位上扎针,许多地方的老百姓把针灸叫做“扎干针”。但实际上,“针灸”并不只是“扎干针”,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更确切地说,“扎干针”只是“针灸”的一部分。顾名思义,“针灸”包含“针”和“灸”。“针”就是针刺、扎干针(随着针灸疗法的发展,也有人把穴位注射等疗法归属于“针”的范畴);“灸”是灸疗。“灸”这个字上面是天长地久的“久”,下面是一个“火”字,说明“灸”肯定与“火”有关。
那么什么是“灸”呢?“灸”一般是用艾绒制成艾炷或艾条,用火点燃后,在人体的穴位或一定部位熏烤热灼。因为“灸”一般是用艾作灸疗材料,所以灸通常多称为“艾灸”。许多地方,每到农历的五月初五,都有在家中的门上插上一些艾草以避邪防病的风俗,艾灸用的材料就是这种艾草制成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少人往往把“灸”误写或者误读成“炙”,甚至个别医疗机构也把“针灸科”写成“针炙科”,是非常不应该的。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针灸疗法”是运用针刺和灸疗这两大类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因为针法和灸法都是作用在穴位上的,并且常常配合应用,相互补充,所以合称“针灸”。令我们感到自豪的是,针灸疗法是我们勤劳聪明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创造和总结出来的。现在,这一疗法已经登上了医学的大雅之堂,并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灸疗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络、穴位(专业术语叫“腧穴”)、针灸方法和临床治疗四大部分。
应用针灸治病 有很多的优点,因为针灸疗法通常不用任何药物,避免了内服和注射药物所带来的毒副作用,所以在当代,针灸被称为“绿色疗法”。针灸疗法的适应症十分广泛,据资料统计,针灸可以治疗300多种疾病,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疗效是其他中西医疗法所无可比拟的。也就是说,对某些病症,针灸应该是首选的。也正是因为如此,针灸疗法历经千年而不衰,笔者在长期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充分认识到穴位组成在针灸临床实践中的意义,经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疗效突出。现将其编写出来,供大家共同研究。
组穴运用:
中脘、天枢、气海
功能;调血、生血、养血,更具有升阳的作用,适用于各种虚证、寒证,对于气虚、血虚、阳虚之证极具针对性。
【组穴简析】
中脘穴、气海穴同为任脉腧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太仓”“胃脘”,中脘穴为八会穴“腑会”,任脉、小肠经、胃经之交会穴,可和胃降逆,健脾利湿《针灸甲乙经》日:“心痛有塞,难以俯仰,心病冲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中脘主之,小肠有热,溺赤黄,中脘主之。”中脘穴在补益后天,主四肢肌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海穴,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属于任脉,又名“脖映”“丹田”,称为“诸阴之海”。是本经脉气所发,大气所归之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育之原,出于脖映。”此穴是人体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可升阳补气,益肾固精,温下焦,祛寒湿,和营血。《医宗金鉴》曰:气海穴主治“一切气疾,阴证痼冷及风寒暑湿,水肿,心腹膨胀,诸虚癥痕”。
天枢穴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出自《灵枢·经脉》,大肠之募穴,可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扶土化湿,《针灸甲乙经》曰:“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侠侠脐急,天枢主之。”《针灸大成·卷六》云:“主奔豚,泄泻,肠疝,赤白痢,水利不止,食不下,水肿胀腹肠鸣,上气冲胸,不能久立,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烦满呕吐,霍乱,冬月感寒泄利,疟寒热狂言,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妇人女子癥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时。”
从本组穴的功能可以看出,3个穴均与血气有关,诸穴位的组合,是调气养血的组合,是升发阳气的组合,是与人体正气密切相关的组合。本组套穴可促使脾胃气血生化,调气和中,温阳补虚,以血生气,以气行血,调动气血,激发人体阳气。加强了对血气的调整与促进,调气、调血、升阳功能随之加强。另外此组穴位的运用必须加上灸法,艾灸的温热效应,可以使脾胃气血得到更好的调补。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盛衰直接关系到机体功能是否正常运行。
本组穴位具有很强的升阳作用,激发经气,激发阳气、激发人体之元阳,振奋人体的精、气、神。是临床中常用的重要组穴,在临床使用非常广泛,治疗病种非常多的套穴,,是针灸并用的组穴。此组穴本身就具有升阳的功效,再加上灸法,使之升阳之功倍增,是温阳、祛寒、补虚、除湿、散痞的重要套穴,但是此套穴不适于阴虚阳盛之证。
在本组穴中,神阙穴属任脉,出自《外台秘要》,别称“脐中”“气舍”“气合”,本穴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之功效。《针灸甲乙经》云:“肠中常鸣,时上冲杯中“临午条麻中.今有子。”《针灸铜人》云:“神阙,治泄利不止、小儿奶利不络腹大终脐痛,水肿鼓胀,肠中鸣状如流水声,久冷伤惫,可灸百壮。”
由此可以看出,灸神阙可以针对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多种病变有特殊的调整作用。古人称神阙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没有神阙,人的生命不复存在,是生命之起源。神阙穴古人禁针,只用灸法,用的最多的是隔姜灸、隔盐灸、悬灸,能治疗很多病证,主要的功能是补虚,以培补元气。
本组穴其中也包含了神阙穴悬灸,由此而产生的功效,对于补虚、升阳、扶正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很少被提及,所以说神阙穴是个无名英雄,默默地作着贡献。当然,在腹部灸治过程中,还有许多的无名英雄,如关元、大赫、外陵、归来等(当使用悬灸的时候,这些穴位的作用才会凸显出来),我们不能忘记它们的存在,在临床中,在意念里,殊路同归。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温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
仅供大家参考学习并交流
此文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请在医师指导下操作使用
本文由灵素馆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