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经典 | 玫瑰,是玫瑰,不只是玫瑰

 编者按 
虽然玫瑰因其浓艳妖媚在古代中国遭遇了冷眼,但这份神秘和幽香在西方却变身为浪漫的代名词。作者细数西方各个时代中皇室、文艺作品与玫瑰的瓜葛,赋予玫瑰超越本身的意义:它象征纯洁的爱情,亦象征着希望、和平、同情和抵抗。

作者 桑育行

今年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诞生75周年,所以小王子那朵“独一无二”的玫瑰也75岁了。

“因为,她是我的玫瑰。”小王子说,“别人会以为她和你们一样,但她单独一朵就胜过你们全部。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毛虫是我除掉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哀怨,她的吹嘘,有时甚至是她的沉默。”

事实上,可能没有任何一种其他植物像玫瑰一样,被人类赋予了如此浓重的情爱意义。当人们在特定节日、纪念日里捧着一盒昂贵的玫瑰送给爱人时,它早就不是一株简简单单的蔷薇科被子植物。那一刻,人人都是小王子。

玫瑰代表爱情?中国文人摇摇头

第一朵玫瑰是什么时候诞生的?考古学家根据化石鉴定,3000多万年前,玫瑰就开始出现在地球上。人类开始种植玫瑰,大约是在5000年前。让人感觉是舶来品的玫瑰,其实最早开始种植它的国家,普遍被认为是中国。中国从汉代便开始种植玫瑰,不过,“玫瑰”这个词最初的含义并不指鲜花,而是形容宝石。《说文解字》中,对于玫瑰两字的解释是:玫,一曰石之美者;瑰,一曰圆好。从唐代开始,玫瑰才开始作为鲜花的名称。

玫瑰在中国的命运与它在西方世界的走势迥然不同,或许因为生得过于浓艳妖媚,与中国文人淡雅幽静的审美不甚一致,用明代“高富帅”文震亨的话来说,是“非幽人所宜佩”。在中国历史上,玫瑰很少与浪漫的意象联系起来,这一领域长期被梅兰荷菊或芍药牡丹占领。

唐朝咏玫瑰的诗与咏梅兰荷菊的比起来少得可怜,即使有几首,也是用玫瑰来烘托别的花朵——比如徐凝在咏牡丹的诗中有“羞杀玫瑰不敢开”的句子,徐铉在咏蔷薇的诗中用“玫瑰众共嗤”来对比蔷薇的美丽,白居易则写下“菡萏泥连萼,玫瑰刺绕枝”,埋怨玫瑰刺太多。倒是杨贵妃发现了玫瑰的用处,多汗的她担心自己有体味,因此喜欢用玫瑰花瓣沐浴,让身体散发花香。

到了宋朝,玫瑰的地位依然如旧。宋朝的《花经》给鲜花评了个“九品九命”,一品一命最高,而玫瑰仅得“七品三命”,比不上梅、兰、荷、牡丹,连茉莉、丁香、梨花、石榴也都在玫瑰之上。

玫瑰在中国的命运一直到明清才略有改观,却并不是因为它的美丽,而是因为它既可食用,又能入药,是“偶像派”走了“实力派”的路数。

明代《群芳谱》中这样写玫瑰:“玫瑰非奇卉也,然可食可佩。”李渔虽然想为玫瑰辩护,但他的理由却是:“(玫瑰)可囊可食,可嗅可观,可插可戴……花之能事,毕于此矣。”到了清朝,《红楼梦》中的那些浪漫人儿倒也与玫瑰有些接触。美艳又厉害的探春,诨名“玫瑰花”;宝玉挨了打之后,王夫人给他玫瑰露活血化瘀……但也止步于此了,黛玉葬花,葬的是“桃花”,玫瑰花她可能不太爱葬。

西方人说,玫瑰就是爱啊

同样是玫瑰,在西方世界的境遇就完全不同。传说,在巴比伦空中花园里栽种着玫瑰花,其中最浪漫的故事版本是国王为了取悦宠妃,令她能够时时观赏到美景,以解思乡之情,才建立了这座阶梯花园。

玫瑰与浪漫的神秘连接,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神话。它是属于维纳斯女神的花朵,而维纳斯是掌管爱与美的女神。在波提切利著名的油画《维纳斯的诞生》中,粉红色的玫瑰花飘落在维纳斯的四周,伴随着她的诞生。

而红玫瑰在古希腊神话中,则与激烈而带有宿命意味的爱情相连。爱神阿佛洛狄特爱上了美少年阿多尼斯,阿多尼斯喜欢打猎,爱神屡次阻止都无效。有一天,阿多尼斯被一头野猪咬成重伤,心急如焚的阿佛洛狄特奔跑着穿过玫瑰花丛,来到垂死的爱人的身边,她的鲜血把一路上的白玫瑰都染成了红色,因此染着爱神鲜血的红玫瑰,象征爱情。

中世纪欧洲,创作于1230年左右的长篇叙事诗《玫瑰传奇》是当时流行的文学作品之一。这一部收录13世纪骑士浪漫故事的寓言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作者为吉约姆·德·洛里斯,第二部分则由让·德·摩恩续写。

两位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描述了一个美丽的梦境。在梦中,他来到一个草木繁茂的果园,这里住着六个小伙伴,分别是“快乐”“青春”“财富”“美丽”“狂喜”和“玫瑰”。为了赢得“玫瑰”的欢心,他开始了一系列爱的冒险,避开了“脏话”“危险”和“嫉妒”三大反面角色布下的陷阱,最后获得了幸福。

“爱神他,带着箭和弓,一直都想跟踪和监视我,他在一株无花果树旁停住。当他发现我看中了尚未盛开的玫瑰花,它讨我欢心和欢喜,胜过别的任何东西,便立即拿出箭来,把箭轻轻地搭在弦上,把弓一直弯至耳边,使尽全力,然后,准确而熟练,猛地把箭射出,箭穿过眼,落我心中……”

这是欧洲早期把玫瑰与浪漫联系起来的诗歌,这部长诗到15、16世纪被奉为法国民间经典从而广为传颂。

在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刺的玫瑰”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有《玫瑰经》专门用来赞颂圣母玛利亚。在当时的宗教画中,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往往在玫瑰园中出现,有学者也认为,这个玫瑰园象征着伊甸园。在刺中绽放的玫瑰,也代表了“爱与救赎”,因此圆形的玫瑰窗是天主教哥特式教堂的经典标志。你可以在巴黎圣母院中观赏到这种玫瑰窗,阳光好的时候,从玫瑰窗里照射进来的光束仿若指引信徒通往天堂。

到了17世纪,西方的贵族阶层对于玫瑰的热情更高了,这导致玫瑰和玫瑰水在某一时期只有贵族阶层才能享用,贩卖玫瑰的高利润也让玫瑰种植园在欧洲越来越多。路易十六奢靡骄纵的玛丽皇后就是一个狂热的玫瑰爱好者,甚至把玫瑰香定为她自己的专属香型,大部分她的画像里,你都能见到她挚爱的粉红色玫瑰花。

拿破仑的第一任皇后约瑟芬,她对于玫瑰的喜爱几乎到了上瘾的程度。在马尔梅松城堡里,约瑟芬建造了一座玫瑰园,并雇佣近百名植物学家从世界各地收集玫瑰品种,她的玫瑰园被称为玫瑰博物馆,有250多种、3万多株玫瑰种植在其中。她还邀请当时最好的植物画家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到玫瑰花园里写生,用二十年完成了玫瑰图册,这本图册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玫瑰图录之一,被称为《玫瑰圣经》。

约瑟芬对于玫瑰的痴迷甚至能够让战争停止。当时,为了让一位伦敦园艺学家能够把一个玫瑰新品种带入法国,约瑟芬为其特批护照。为了让携带着玫瑰花和园艺学家的船只通行,当时正在进行英法战争的双方舰队暂时停止了海战。这艘船上的新品种正是中国月季。

与此同时,当时的文艺青年们对于玫瑰的热爱也渐浓,有几个特别闪亮的时刻,至今依然熠熠发光。1786年,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创作了《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 Red Rose),这首诗歌融合了苏格兰民谣的节律感,在国内有众多翻译版本。其中,郭沫若的版本相当特别,这位一生婚恋经历极为丰富的译者·把自己的多情融入了译作:

我爱如玫瑰,六月红蕾姣。我爱如乐曲,妙奏声袅袅。爱卿无限深,如卿绝世妍。直至海水枯,此爱永绵绵……

如果说“苏格兰高地”彭斯心目中的玫瑰带着爱情的甜蜜与热情,那“呼啸山庄”艾米丽·勃朗特的玫瑰则蕴含着深沉,著名的那句“爱情如野玫瑰,友谊则如冬青树”就来源于她。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句,“玫瑰,即使换了名字,依然芳香如旧”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他的戏剧经常上演的剧场,名字就叫“玫瑰剧场”。

1980年,翁贝托·埃科的第一本小说《玫瑰的名字》出版,第一版只印了4000册,谁知道六年之后,这本书被译作十余种语言,在全世界流行开来,总印数超过了400万册。埃科在这本书中写道:“玫瑰,由于其复杂的对称性,其柔美,其绚丽的色彩,以及在春天开花的这个事实,几乎在所有的神秘传统中,它都作为新鲜、年轻、女性温柔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美的符号、隐喻、象征而出现。”这似乎能用于解释人们对于玫瑰的迷之迷恋。

说到“迷之迷恋”,必须要让皇室们出场了。

皇室与玫瑰花

玫瑰在古罗马时期象征着皇室的尊贵和奢靡,只有贵族阶级才能享用。他们喜欢用玫瑰花装饰房间、饮用玫瑰花酿制的美酒,甚至还把玫瑰香精涂在马的身上。为了让自己随时能够享受到玫瑰的芬芳,古罗马皇族们还极富创意地用网兜装满玫瑰花瓣悬挂在屋顶上,这样花瓣就能时不时飘落在宫殿各处。臭名昭著的暴帝埃拉加巴卢斯(Heliogabalus)曾经举办过一个玫瑰盛宴,从屋顶上洒落数吨的玫瑰花瓣,赴宴贵族被花瓣活埋,苦苦挣扎。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的名画《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就展现了这一场景。

在古印度,玫瑰也颇受青睐。婆罗门作为印度的最高贵种姓,有权利用玫瑰花来装饰庙宇,并且在祭祀神明的通道上铺满玫瑰花。古印度的法律中甚至明文写道,向王室进贡玫瑰花之人,可有重赏。

与古罗马和古印度相比,英国皇室对于玫瑰的热爱则风雅一些。

英国人多爱玫瑰?他们的国花就是玫瑰(玫瑰也是美国与保加利亚的国花)。他们最爱的戴安娜王妃被称为“英伦玫瑰”,著名歌手艾尔顿·约翰在戴安娜王妃的葬礼上演唱了《风中之烛》,歌曲的第一句就是:“Goodbye England’s rose(再见了,英伦玫瑰)……” 不知道此时的查尔斯王子,是否会想到1980年的一天,他带着戴安娜来到了占地353英亩的海格罗夫庄园,这里种满了玫瑰花,见证着他们之间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刻。

玫瑰之所以能成为英国国花,与中世纪著名的“玫瑰战争”有关——就在中国明朝文人们认为玫瑰“非奇卉也”的时候,它在英国,却成为了一场血腥战争的标志。

15世纪中后期,英王爱德华三世的金雀花王朝后裔分裂为两大家族: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从1455年到1485年,两大家族为了争夺英格兰霸权,发生了一系列旷日持久的战争,大批皇室成员在战争中死去。兰开斯特家族的家徽是红玫瑰,而约克家族的家徽则是白玫瑰,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为“玫瑰战争”。这一场英格兰两大家族之间充满戏剧色彩的战争成为诸多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包括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和后来改编为人气美剧《权力的游戏》的《冰与火之歌》。

这场战争最后以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击败约克家族政权告终,而亨利七世则迎娶了约克家族的女继承人伊丽莎白,宣告两家正式和解。两家的玫瑰合二为一成为了一种花心是白色的红玫瑰,这种玫瑰被称为“都铎玫瑰”,从此成为英国的标志。

终身未婚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她最爱的花朵是白玫瑰,她的画像中,常常出现白色的野玫瑰,也常常用珠宝堆砌出玫瑰的图案。前文谈到过,玫瑰在中世纪欧洲,常常与圣洁慈爱的圣母玛利亚联系起来。被称为“童贞女王”的伊丽莎白一世,巧妙地将这种宗教崇拜转化为人们对自己的尊敬和爱戴。

用玫瑰赢得人心,伊丽莎白一世不是第一人,始祖应是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传说她拥有几百亩的玫瑰花田,清晨由未婚少女采摘后熬制成玫瑰水,且每天以玫瑰沐浴。在她引诱安东尼的那个夜晚,她用玫瑰沐浴后,躺在一张由及膝深的玫瑰铺就的玫瑰花床上,成功实施了降服计划。

当今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深爱玫瑰。作为一个资深园艺爱好者,她在自己的皇宫花园里种植了多种稀有的玫瑰花。每年英国最有名的切尔西花展,英女王一定会出席,给她的皇室花园带回玫瑰新品种。

最近一次英国皇室与玫瑰相遇在哈里王子与梅根的大婚现场。虽然梅根最爱的花朵是牡丹,但是戴安娜王妃最爱的是白色花园玫瑰。深爱母亲的哈里王子,在婚礼现场布满了白色玫瑰,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当天,白色玫瑰还出现在了菲利普亲王的胸前和小公主夏洛特的花环上。

当梅根微笑着缓缓走进缀满白色玫瑰的教堂,人们会想起,很多年前的戴安娜王妃,也是这样满怀希望走了进来,当时她手中的捧花里也有白色玫瑰,它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新女性主义之花

如果说戴安娜王妃的白玫瑰隐含着一丝悲伤寓意,那么法国传奇香颂歌后伊迪丝·皮雅芙最爱的红玫瑰,则充满了她对于生命和爱情的激情。她在坎坷一生中,从未停止恋爱,一再受伤,一再陷入热恋,从未让热情消逝。在她亲自撰写歌词的经典曲目《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中,皮雅芙写道:“幸福,幸福一生直到死。当他拥我入怀,低声对我说话,我看见玫瑰色的人生。”

《玫瑰人生》这首歌有六十六个翻唱版本,伊迪丝·皮雅芙的“红玫瑰”开遍了全世界。不只法国有它经典的玫瑰之歌,中国也有,那就是创作于1950年代的《玫瑰玫瑰我爱你》,这首由陈歌辛作曲、吴村作词、“银嗓子”姚莉演唱的歌曲,号称是中国第一首传唱国际的流行歌曲。1951年,美国歌星弗兰克·莱恩翻唱之后,它登上了全美公告牌音乐排行榜第三名。

皮雅芙的红玫瑰是充满激情和浪漫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美国丽人》中的红玫瑰,则带着欲望与原罪而来。中年男子爱上了女儿的同学,结局悲惨。电影海报中,美国女演员米娜·苏瓦丽赤身裸体躺在玫瑰花瓣中,这象征着生命和爱的花朵,在电影中也意味着毁灭。《教父1》的海报中也有一朵红玫瑰,别在黑色的西装上。在电影中,马龙·白兰度参加女儿婚礼的时候,在胸口别了一只鲜嫩的红玫瑰,这代表着他心中对于家人的柔情,与他残酷无情的一面形成强烈对比。红玫瑰的隐喻,在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则成了男人心口的朱砂痣,或墙上的一抹蚊子血。

近几年新女性主义如火如荼的环境下,带刺又兀自美丽的玫瑰花,开始成为新女性主义的绝佳代表。2008年,有一部意大利新女性主义纪录片,索性就叫作《女权与玫瑰》。

与传统的女权主义不同,新女性主义并不要求女性像男性一样生存,而是主张“平等”,让男人和女人都能平等而真实地做自己。今年,作为美国新女权主义运动的延续,好莱坞反性骚扰运动持续进行。在第60届美国格莱美颁奖礼上,麦莉·赛勒斯、Lady Gaga、Pink等一线女星统一佩戴了玫瑰,反对好莱坞潜规则,主张男女同工同酬,而白玫瑰,则成为这场运动的标志。在发起这场运动的组织“娱乐新产业”给女星们的公开信中,对于玫瑰这样阐释:“我们选择白玫瑰作为象征,因为在历史上它一贯象征着希望、和平、同情和抵抗。”

玫瑰不再是柔弱而悲伤的,此时,她又回到了伊丽莎白一世的那朵玫瑰,也回到了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的那朵玫瑰——她是铿锵玫瑰,代表着强大而有力的美丽女性,她有足够的刺来保护自己,实现人生目标;同时也保留着艳丽而柔软的花瓣,因为她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而自豪,并不打算抹杀它。

关于玫瑰的名句中,有两句令人印象特别深刻。

一句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来自英国谚语“The roses in her hand, the flavor in mine”。不过事情也不完全是这样,曾有粉丝用1000朵刷成金色的玫瑰做成奥斯卡小金人送给好莱坞男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很快这尊可怜的“小金人”就出现在了垃圾桶里。

另一句来自美国先锋派小说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喜欢用重复的手法来描述情境,写下了“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这句话后来被香港作家亦舒用在爱情小说《玫瑰的故事》中,用来描述一生以美和谈恋爱为事业的女主角黄玫瑰。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也许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那句句子是一种解释——玫瑰,即使换了名字,依然芳香如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