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身边的有钱人聊完后,我总结出4条人生道理
文字丨陈小星
文章首发丨推么推
知乎上有一类问题经常上热搜,那就是跟“钱”相关的话题。
知乎曾有个高赞提问:身边的有钱人教会了你哪些道理,吸引过20000多名网友关注,浏览量高达1300多万。
毕竟,谁还没有个一夜暴富的白日梦?能和有钱人聊一聊,那也是让人兴奋的事情。
钱要用在“刀刃”上
可能在一些人眼里,不少有钱人是挥霍无度的,但等自己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有钱人之后,便会发现他们在“花钱”时反而有点“抠”。
因为他们心里面琢磨着,每一笔花出去的钱,怎样得到更大的回报。所以,他们不是抠,而是要把钱想方设法花在“刀刃”上。
“不乱花钱,但要舍得把钱花在对的地方上”,正是很多有钱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地方。
对于一些手头上并不宽裕的人来说,越喜欢把钱省下来存到银行,然后看着存折里的数字缓慢增长,才有安全感。
这样做表面上看是存了一笔钱,但如果把通货膨胀考虑进去那可能还贬值了。
古典老师在《拆掉思维里的墙》里分享过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两个人同一专业同一年毕业后,进入了同一家公司工作。
其中一个年轻人会在每月发工资时,拿出1000元学习和社交。而另外一个年轻人为了能够买房拼命攒钱,尽量避免大额消费。可惜,钱虽然存了不少,但无奈赶不上房价涨幅。
开始的几年,两人的差距不是很大。但十年后,两个年轻人的差距就相当明显:
那个舍得花钱投资自己的年轻人,因为专业能力不断提升,再加上社交资源丰富,后来从公司辞职,和两个朋友一起创业,年薪超过八十万。
而另外一个人,虽然也升至公司的经理,每月拿着2W月薪,但跟前者收入相比差了不少,至于前者未来的平台和前景,他远远不是无法比拟的。
财富就像握在手中的一把沙子,你攥得越紧,流失的反而越快。而如果你松开了,把钱花在该用的地方,反而会得到比原来多得多的东西
“做成了”比“做什么”更关键
我有个大学同学,他现在是一家创业公司的CEO。
他在招人的时候,有一项“特殊技能”:仅从对方的”口头禅“,就能确定这个人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如果候选人在面试的过程中喜欢用“我准备”之类的词,那说明对方并没有做出实际可以量化的成果。
而那些自信的候选人,则更愿意用“我曾经”、“我已经”这样的词汇,然后摆事实,说数据,简单明了地让面试官知道自己的成绩。
在他看来,后者会更吸引他,因为创业公司需要的是实干派,一个做成了某些事情的人,身上会具备更多的目标感和冲劲。
而这也让我想起“北大毕业生提交万言书被华为辞退”的新闻。
按照正常轨迹,这个高材生应该是尽快熟悉公司,等到做出成绩后,被公司列为作为重点骨干来培养。
可就在入职的第60天,这个高材生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洋洋洒洒地就公司的战略问题,给任正非写了一封“万言书”。
本以为自己会得到夸奖,结果没想到,任正非亲自回复:此人假若没有精神病,强烈建议直接辞退!
作为员工给公司提建议,这无可厚非,但这一切是要讲究时机的。而这种时机就包括,在提这份建议前,你对公司做出过什么贡献,或者在自己岗位上有做成过什么。
一个人再有才能和抱负,如果没有做出过成绩,在老板们看来,再好的建议都无疑是“纸上谈兵”。
多出去见牛人
七年前,有一名普通的中学英语补课老师,他的工作就是整天和英语打交道,和学生们上英语课。
但他跟周围人有些不一样,那就是他渴望自己可以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于是,他下定决心,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去大城市加入各种学习的社群。再后来,他几乎走遍全国去请教各个领域的牛人,增长见识。
跟牛人接触后,他把学到的知识以及跟牛人交谈的内容用到了写作上,每天逼自己输入和输出干货内容。
结果,用半年时间,把公众号从0做到了10万粉丝。
再后来,他每天持续精进,慢慢成为社群运营和个人品牌方面的专家,成为互联圈内人的牛人。
这个年轻人,就是“剽悍一只猫”。如今,他已经成为社群领域的标杆品牌,为互联网行业培养出很多的社群运营高手。
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里有一段话让人耐人寻味:
“一个高手,如果要保持最佳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能经常意识到另一个高手的存在。否则,这个高手很快就会失去斗志和警惕性,一旦遇上了危机,马上就会败下阵来。”
一个人的圈子层次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所以越是厉害的人,就越能吸引更多的牛人向自己靠近。
多走出去见牛人,多和高手“过招”,你才能发现更大的不一样的世界。
而在这个世界里,你也会不自觉地向他们学习、跟他们取经,然后一步步让自己变得更厉害。
提升自己价值,就是最好的人脉
青年作家李尚龙在大学的时候,非常喜欢社交,参加了不少社团,曾经还把记下的电话号码数量作为在其他同学面前炫耀的资本。
这里面就包括一位做党建的老师,有一次,李尚龙拎着水果陪半夜值班的老师闲聊,他自己也认为跟老师已经成为了“朋友”。
班里提交入党申请书时,李尚龙想起了那位老师,希望这个”朋友“可以给他一份模板。没想到的是,老师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句:我没空。
后来,李尚龙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英语老师,结果那个做党建的老师竟然主动找到他,想让自己的小孩在他那里补课。
李尚龙因为当时的课程安排的特别满,实在没有精力再去补课。但碍于面子没有当场拒绝,只是搪塞了过去。
这件事情让李尚龙有很大的感触:
原来所谓的人脉,其实都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你若为对方提供不了价值,就算再多的人脉也只是个摆设。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在聊天时,总喜欢把“我有一个朋友怎么怎么样”挂在嘴边,他这么说的潜台词就是:你看,我有很多牛逼的朋友,所以我也很牛逼。
但其实,别人厉不厉害跟你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一个人最大的错觉,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
社交的本质在于价值对等,想要获得优秀者的青睐,你自己得首先变得很出色,这样别人才会高看你一眼,才能有继续一起“玩下去”的可能。
作者简介:陈小星,自由撰稿人,只写有营养的文章。左手写作,右手奶瓶的90后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