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厚甜:字与字的章法如何训练
我给大家说过字与字之间的关联和字势的认识,包括我们对线的形态的认识,大家一定要注意,你出来的东西就好像唱歌一样,跑调就不对了,就是说什么样的线就是你的调子准不准确。还有就是学习局部的时候做整体的观照,大的效果是要靠细节的技术来支撑的,由细节到整体,由整体到细节的思维形态。你说你在训练字与字的关系,你临帖的内容里面就没有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那么你给我说你是怎么训练的呢?什么样的训练才是训练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呢?你得是临的帖上的左右关系,哪怕你的是割裱本,你也要按照它的来做,因为一流的装裱都会照顾字的整体的感觉来排列。你还要有它整张的局部,比如整张的《张迁碑》局部的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你也要观照。
训练字与字之间的章法有三种状态,第一是帖上的关系,它近就近,它远就远,它粗就粗,它细就细,它宽就宽,它窄就窄,一颦一笑都按照它,这个是第一种。那么要加深这种认识,还有两条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你要这样做,它是疏的你往密处做,把它做密了是什么感觉,它有大小悬殊,我把它做的没有大小悬殊又是什么感觉,它有轻重关系,我加强它的轻重关系和弱化它的轻重关系分别是什么感觉,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按照本身的、加强的、弱化的来做。我们在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上可以这样做,那么在技术细节上可不可以这样做?两个点画交接的时候远一点、近一点、实一点、虚一点、错动一点、平行一点,都可以。
一
定主、宾之序
书法创作当先从主体(正文的文字内容)入手,主位既定,宾从就可以围绕主体生发,或藏或露,或即或离,目的总在丰富其空间,充实其层次,如众星拱月一般,烘托得主体形象愈见突出愈完美。
二
掌均变之衡
端庄持重,为人之一美,也是作品之一美。如果一味求奇,失去安详稳定,就会使人感到不适,所以书法之章法不可以不求平衡。然寻常之平易得,艺术之衡难求。譬如一个在平地行走,是平衡的,但太一般了,几乎不构成什么美感。杂技演员在钢丝上行走,摇摇晃晃地前进,就构成一种美感,大家乐意看,因为他本是难平衡的,而通过技巧驾驭,平衡了,就产生了美。可知只有在机变中寻求平衡,在不平衡当中求出平衡,才是构成美感的、具备艺术价值的平衡,所以书法的章法,先须求变,而后求均;先须求奇,而后求稳,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寻常的现象转换成艺术审美形象。如篆书--小篆一般均横竖成行,行距大于字距,也可以打成方格。其行气中线总是在一个垂直线上。甲骨、金文不一定都要横竖成行,其行气可以错落自然,有欹斜,大小参差变化。隶书--在章法上特殊之处是,隶书因字取横势,故字距大于行距,其行气似乎改为横向的了。若将隶书的章法改行距大于字距就零落不堪了。楷书一般横竖成行,行距大于字距,或距离相近,有时可打成方格。也有将行距加宽,各行字与字横向不对行,小楷中颇多。楷书因字方形,不要写成字与字大小一样,否则就显得枯燥少味,要正而不呆。行书只要求竖成行,可用乌丝栏形式,写行书决不会打方格来写。不过其行气不是每个字的中心都呈垂直线,而是有波浪的变化,然上下贯气,左右顾盼呼应。草书--小草章法与行书相近,大草的章法错落跌宕,疏密,大小,大起大落,其整篇与行是由气势贯之。其章法线条若“飞鸟入林,惊蛇入草”,其布白若飞花散雪,惊涛骇浪。就一字而言本来向左倾斜的,就要有返顾右边的势头,就是虽倾而稳。“正局须求奇,奇局终须正”,大局平正的,就要求得局部的奇险,才正而多变;立势奇险的局部形象就要端正,才险而复安。
三
征节奏之美
五音交替而成音乐,俯仰回旋乃为舞蹈。艺术之美,不论是闻于音,成于形,见于色,总须有长短、起伏、刚柔、明暗、迟速、润燥等现象的交替配合,才能悦于耳目,感人心智。这种交替配合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节奏感,可以说,节奏感是一切艺术共有的美感。艺术书法的节奏感,既存在于色彩(浓、淡、枯、润、焦即为五色)之中,也可见于章法之内。色彩之中,色度的明暗,色相的冷暖,色块的大小方圆等等,都是产生节奏的因素,章法之中,疏密聚散、大小曲直、圆缺参差等等,都是产生节奏的原因。这些方面配合得好,运用得成功,作品的节奏感就分明而优美,反之,作品就平淡而乏味,下面分别谈谈这些方面的情况。
四
懂疏密聚散
如同音乐的紧锣密鼓,通常是伴随乐章的高潮出现一样,书法线条的聚密之处,也常常就是作品的主体所在。有疏有密,见聚见散,作品便主次分明,藏露互见。只是要把握分寸,顺理成章,不可十分悬殊,否则不是勉强拥挤,就是零落散漫,密处不可雍塞,要小有漏透,极密处隙光一线,便是灵穴来风,可著通体生凉,又如人在深潭,一管透气,则吸咏裕如。所以“密叶间疏枝”,对书法一说,正是经验之谈。而疏散处亦不可全疏(对草书而言),“大疏间小密”,疏散之下,也要有某些比较集中的地方。这样就相互接引,彼此呼应。既有集中,又有变化。前人说“疏可跑马,密不容针”,那是极而言之,有点夸张,不可呆解。
五
知大小曲直
大与小、曲与直,都是相对存在于作品中的,是任何构成美感的形式所必有的组成因素之一。白居易琵琶行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微妙的音节,全在适当的大小配合之下产生。自然字的形象,大小对比,曲直互见,无处不有,章程具在,天然凑泊。它是自然美的体现,也是艺术美的需要,善于捕捉和运用它的人,必能使作品节奏优美。
六
驭圆缺参差
这仍是对比之下生出的美感,一件作品,大而言之,在整体布置上应有圆有缺,有参差错落。似行草的乱石铺路,皆应避免出现整齐的平行线或机械圆弧状,当然也不要有物必求差缺,以免不是呆板便是零残。参差之间,也要求变,大参小不能等同。有时要在整体中求参差,有时又当于参差中求整体。小而言之,在具体形象上,同样要得圆缺参差之致,才能耐玩耐品。
七
见开合呼应
作书如行文,谋篇之始,情节、人物一一铺叙,交叉稳现,来去往复,而后揽纲收目,渐次归结,情节都有所结果,人物皆得归宿,文章便告结束,这就是开合之道。因为先有所开,才能生情节、起变化;后有其合,乃得见意义、见精神。所谓神完意足,大概便是这般景况了。书法章法之始,先铺张文字内容,占据作品空间,展现立意内容,然后逐渐充实其层次,修正其形象,使结构完整而内容充实,因而见神韵、见意境,这是作书程序上的开合。
八
求从顺自然
笪重光《画鉴》有言:“丹青竟胜,反失山水之真容,笔墨贪奇,多造林丘之恶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览无余,寻常之景难工,工者频见不厌。”他这里说了一个新奇与寻常,造作与自然的问题,极有见地,对书法作品来说,仍有它的现实价值。好比建设,推平山峦,开凿河道,大厦成林,马路如练,车如流水马如龙,到处锦绣堆成。这是一种美,是一种闪现着人类智慧和力量光芒的美;而层林幽谷,古木荒藤,高山流水,石瘦松肥,鸡鸣茅舍,犬吠疏篱,又是一种美,是一种不假雕琢,天然质朴的美。前者工于人意,后者主自天然。有趣的是,人类文明愈向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愈趋现代,其审美心理却愈是崇尚自然。所以据说日本某地方特地造了一口水塘,任凭野苇汀蓼自然生没,孤雁病鸥随处栖止,从不稍加修饰管理,仿佛真正原始水沼,引得游人如醉。这恐怕不仅仅是怀旧、逆反而矣,也许自然纯朴之中,确有一种真正的、永远不可替代的善和美。可知书法作品对于尽量保持、利用自然美的魄力,像“屋漏痕”一样,消除人意人力的痕迹,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九
识空白之义
关于书法整体的章法布白,有两条清人书论确是点中了要害:“匡廊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均称”(《书筏》)。“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艺舟双楫?邓石如传》)。章法布白之奥妙,就在于“计白当黑”,即书写点画线条时不单考虑线条的颜色,实际上黑线条在白纸上,就产生了黑白的分割,黑多则白少,黑少则白多,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另外就是要追求布白之变化:疏密、斜正、曲直、方圆。
我一直在想,书法的学习同样是一种方法,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那么大。同样我们面对中国古代的经典,每个人都从里面获益不一样,就好像做生意一样,每个人都兜里装了三百块钱出去做生意,十年回来一半是穷光蛋,一半是大富翁。人在这个社会上不管做什么,他的主观因素太重要了。大自然就是这样,谁进化的快,谁发展的快,它给你助力就越多。你不发展,它不会等你的。你看人类进化,从使用工具开始,有了语言文字,有了现代文明,有了手机,还会有很多很多更牛的东西。但是没有哪一样东西是从地球外面搬过来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由世界上的物质的一个重新组合实现的,世界上本来没有书,也没有纸,也没有文字和印刷。本来印刷是一版一版的印上去的,本来印刷是一张一张的拼的,本来手机是有按键的,本来手机是不能够看电影的,所有的本来没有都成了有。本来人只是在地上走,不能飞天上,本来人只能在地球上玩,不能到月球上走,后来也都跨越了这个局限。本来纸上没有书法的,本来毛笔也仅仅是写写汉字的,最后不但有了文字书写,还有了书法艺术。
这里面可见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人的主观意识在这个社会进化里面的核心作用,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不管你什么学术,它都是人的学术,离开了人这些东西都没有,如果突然人类一夜之间全部不在了,只剩下所有的东西放在这,猴子能用吗,大象能用吗?飞机停在那里跟个土堆有什么区别?所以说我们人也都知道自己只有几十年,但是我们可以用几十年做出超越几十年的事情。大量的人随着这几十年走就走了,就没了,我们所有的价值就是融入人类集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