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0.999无限循环是否等于1?数学危机因此诞生
“数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认为“数学是天地万物最根本的东西”,也有人认为数学是“科学之王”。仔细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大部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学科都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大部分成果都需要数学计算来证实,在大数据的工业化社会,人类的社会就是建立在数字之上!
早在古希腊时代,数学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公元前5世纪,数学发展迎来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毕达哥拉斯悖论”,随着希巴斯发现了第一个无理数,解决了这个问题,人类的数学基础再次发展。
“数学危机”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了三次,其实数学危机叫做“数学革命”可能会更加恰当一些, 因为“数学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数学理论不够全面, 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自然就会产生危机。
目前历史上一共发生了三次数学危机,第一次数学危机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没有无理数的概念,因此一个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恐惧,也颠覆了当时的理论,在当时的数学界,话语权最大的学派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认为“万物皆数”,数学是万物的本源。
这个学派的人们认为“一切数均可表示成整数或整数之比”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一个人叫做希巴斯,他突发奇想,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长度是多少呢?”,这个数字用整数和分数都无法表示,希巴斯创造了一个新数√2(根号二)用来表示这个数值。
或许你认为,希巴斯的这个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对于当时的希腊人来说,这个发现直接动摇了他们的世界观,因为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主流的观点,而“毕达哥拉斯学派”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学派,而是一个集合“宗教”“政治”“学术”为一体的组织,对全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力。
希巴斯的发现引发了当时人们的认知危机,但是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第二次数学危机要更加的有趣,也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二次“数学危机”
第二次数学危机的开端也发生在古希腊,但是直到十七世纪伴随着微积分的出现在被世人知晓。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芝诺的乌龟”这个悖论,笔者在其他文章中也有描述,这里就不多做讲解。
“芝诺的乌龟”是一个很奇怪的悖论,我们明明知道它是错误的,但是如果你没有微积分的相关知识,又无法去反驳这个悖论,可以说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很多年,但是在牛顿和莱布尼兹创立了微积分后,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答。
在微积分被当时的人类广泛运用的时候,一个问题出现了,“无限小量”是否等于0 ?牛顿和莱布尼兹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什么是“无限小量”呢?
首先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0.9999……无限循环是否可以等于1?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0.999的无限循环不能等于1,但是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0.999的无限循环就是等于1,比如,有质量的物体的运动速度是无法实现光速的,我们只能去无限接近光速,在接近光速的过程中,物体的质量会趋于无限大。
接近光速的过程就等于0.999的无限循环,虽然我们无法实现光速,但是在接近光速的过程中会无限趋于光速,因此在实际生活中,0.999的无限循环和1的实际意义相同。
牛顿和莱布尼兹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引入了这样一个概念“无穷小量”,比如,0.9999的无限循环和1之间的差距就是一个“无穷小量”,可以说,无穷小量无限接近于0,第二次数学危机就因为这个问题而诞生。
无穷小量是否等于0和0.999的无限循环是否等于1,这两个问题其实相同,自相矛盾引发了第二次数学危机,牛顿本人对无穷小量的概念进行了多次的解释,但是每次都无法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
仔细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其实十分有趣,数学是科学的基础,但是实际生活和计算是有一定差距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感到疑惑的原因,在半个世界的时间内,学术界都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之所以会发生第二次数学危机,并且还是因为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原因就是当时的数学不够严谨直观,只强调形式上的计算,不去思考计算的基础,对于无穷小量的概念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就进行微分计算。
1821年,柯西引入了“极限”的概念去解释无限小量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次数学危机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而第三次数学危机是“罗素悖论”,直到今天也没有被很好的解决,也就是说我们仍然在第三次数学危机中,“完美的理论”并不存在,任何理论都需要不断完善才能一直迸发出生命了,人类的数学就是这样在一次次“危机”中发展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