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早期识别
我们多次强调,孤独症康复讲究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很多家长等孩子确诊后回想起来,哦,原来孩子以前在这里那里表现已经不对劲了,而自己没有及时引起重视,可能耽误了孩子的治疗时间。
马扬医生这篇文章,简明而全面地阐释了孤独症早期预警征兆,对于新手家长来说很有指导价值。
当然,孤独症诊断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发现这些问题,不是为了给孩子“扣帽子”,而是了解他们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对症下药,少走弯路。
儿童保健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孤独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大家对孤独症的认识也在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孩子在更小的年龄被诊断出来,在有针对性的行为矫正、特殊教育等多维度综合干预下,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功能、语言能力、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会有一定的提升,从而改善了预后。因此,对于孤独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识别、早期开展改善核心症状的干预特别重要。
对于孤独症的早期症状表现,临床上有一些预警征象分享给大家:
1岁以内孤独症婴儿行为表现特点
极端的气质与行为,一种是特别容易哭闹、特别难安抚;另一种是过于安静,完全不需要家长的陪伴。
眼神接触差,尤其是与妈妈或其他带养人没有眼神接触、对视或者时间偏短。
对声音反应差,特别是对叫自己名字时毫无反应,不看妈妈或其他带养人。
互动游戏的企图差,如不爱跟妈妈玩“躲猫猫(Pi Ke Beng)”“大眼瞪小眼”等游戏。
注视物体的兴趣强于注视人的兴趣,如不喜欢看妈妈的脸,更喜欢看自己的手或眼前的物品。
对需求和分享时的手指指示延迟或缺乏,如9-10月龄以后婴儿会用手指指引家长看自己感兴趣的物品表示需要或根据家长说出的简单常见物品用手指指出;一直没有食指指物的动作。
反复的咿呀发声少,前语言期2-3月龄元音如“a、o、ao”,6月龄后辅音+元音如“ma、da、ba、dai”等发音少。
去年10月,ALSO与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爱尔公益基金会、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共同开展了一项调查,8000多份有效问卷显示,孤独症孩子早期被观察到的异常表现前三位是:呼名不应、没有语言、缺少目光交流。
邹小兵教授的“四不”简易筛查法(1岁前后)
不看或少看:缺乏目光对视,“目中无人”。
不应或少应:呼之不应,不听指令,不合作,独自嬉玩。
不指或少指:无恰当的身体语言,如手指指物、参照、显示、炫耀、即时模仿、点头。
孤独症的早期预警信号(红旗信号)
4个月时不会看着别人的脸微笑。
6个月时没有明显的快乐情绪。
9个月时孩子对声音、微笑或其他面部表情仍没有互动式的分享。
12个月时听力没有问题但喊其名字不理睬;还不会咿呀学语。
16个月时不会说任何一个单词。
18个月时不会用食指指点东西;目光不会跟随别人的指点看东西;不会玩假扮游戏。
到24月龄大,还不能说两个单词组成的有意义的词组(不包括模仿或重复的语言)。
种类繁多,各个儿童不同时期表现不一。
重复动作(如反复看手、转圈、摇晃、蹦跳等)。
重复行为(如反复开关、撕纸、看电视广告、天气预报、听或唱同一首歌、看同一部动画片或某一段动画片等)。
重复刻板语言(如每次听到游戏就会说“one、two、three go”再往后说等)。
强迫行为(如总是走同一路线、吃同一种食物、用固定的杯子喝水等)。
强迫思维(如重复问题、难以摆脱的痛苦)。
对某些物件或事情(如天气、宇宙奥秘、恐龙等)不寻常兴趣。
孤独症诊断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科学行为,不敢轻易下结论。ALSO的调查报告显示,孩子首次问诊时,大约只有30%被确诊为孤独症;随着孩子年龄增加的随诊和复诊,在最近一次诊断结果中,确诊比例超过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