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节律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内源性计时系统(俗称生物钟),大约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控制着身体一系列生物过程,包括激素分泌、代谢循环和对病原体的免疫保护等。通常,根据昼夜偏好不同,人们可以被划分为喜欢早睡早起的人(“百灵鸟”),或喜欢晚睡晚起的人('夜猫子')。昼夜偏好被认为是个体昼夜节律系统的一种行为表现。个体昼夜偏好也与疾病发展有关,包括生理和心理疾病。已有研究表明,百灵鸟型人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较低。还有研究显示,晚睡与焦虑增加有关,有些证据表明这种关系只存在于女性中。然而,这些结果有可能被混淆,并受到反向因果关系的影响。2021年6月8日,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分子精神病学)》(IF=12.4)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来自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证据:睡眠模式与自然生物钟相违背的人更容易抑郁,主观幸福感也更低。也就是说,百灵鸟型人有助于预防抑郁症,并促进自身幸福感。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也是这个社会更倾向于“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即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埃克塞特大学的团队在先前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一项涉及近50万人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中确定了351个与昼夜偏好有关的遗传变异。该研究通过使用孟德尔随机化法提供了证据,证实早睡与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和较低的精神分裂症,以及当前抑郁症状的几率存在因果关系。然而,该研究没有探索更详细的心理健康联系,也没有测试结果是否具有性别特征。除了昼夜偏好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个人的睡眠-觉醒周期与其内源性昼夜节律之间的紊乱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例如,夜猫子型人(晚睡偏好)在被迫早起工作,百灵鸟型人可能被迫加班到深夜。这种现象被研究人员称为 '社会时差',可以通过计算工作和闲暇日之间的睡眠模式进行量化。该测量值可以从调查问卷中得出,并与季节性抑郁症有关。然而,这些研究还缺乏定义明确的心理健康结果和量化行为错位的失调值。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英国生物库中451025名英国个体的昼夜偏好是否与7种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中449660名参与者有完整的关于昼夜偏好的信息。研究人员使用“社会时差”对146067名填写过关于睡眠模式调查问卷的参与者测量了工作和闲暇期间睡眠模式的变化,并基于涉及85884名参与者具有行为学监测的个体亚集数据,测量出客观行为失调值,以分析个体昼夜偏好是否与昼夜节律失调有关。结果显示,其中252240(62.6%)人为早起偏好,即百灵鸟型人。这些人通常年龄较大,更有可能是女性,身体质量指数(BMI)较低、吸烟的可能性更小。研究人员还发现,昼夜偏好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与夜猫子型人相比,百灵鸟型人出现抑郁症状的几率较低;此外,百灵鸟型人比夜猫子型人的主观幸福感更高,还经历较少的昼夜节律失调。该结果在男性和女性中一致。
总的来说,该研究表明,那些与自己的自然生物钟错位的人更容易抑郁和焦虑,主观幸福感也更低。研究通讯作者、埃埃克塞特大学医学与健康学院复杂性状遗传学系的Jessica Tyrrell博士说:'新冠大流行为许多人的工作模式带来了新的灵活性。我们的研究表明,让工作时间表与个人的自然身体时钟保持一致,可能会改善夜猫子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1-01157-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82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