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父亲留下的财富
父亲留下的财富
文/郭勇
“有你爸爸的真传!”小姑发来的微信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父亲出生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当了多年中学语文教师仍然带着乡音。
祖辈清朝初年从湖北郧西移民而来,跋涉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路线,溯汉江而上到四川,由于秦岭阻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途经陕南而定居。按照“世启明良國,祖德乾坤大,宗功日月长,贤才辅帝治,福寿卜其昌”的族谱,到父亲这辈已经有九代了。
父亲幼年聪慧,可以背诵《左传》全文。逢年过节的时候,最大乐趣是为乡亲们写春联,而且能将各家的春联背诵下来。爷爷认为他有读书的潜质,克服困难送到紫阳中学读书,为父亲埋下求学的种子。
从乡村到县城,父亲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他不甘于大山的束缚,梦想到更开阔的地方去求学。紫阳中学毕业后,他考到安康师范学校读书。
当时,父亲班级同学年龄偏大,学习基础较差,上师范只是解决饭碗问题,缺乏上进心。为提振班级学风,班主任组织阅读吴运铎同志的《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同学们读后深受鼓舞,父亲作为班长,代表全班向吴运铎同志写了一封信,对这位“中国保尔柯察金”表达敬意。而后,他们出乎意料地收到吴运铎同志的亲笔回信,信中说“只有对专业的热爱,才能产生学习上的最大动力……我们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对胜利的回答是谦虚。”这封信温暖着每个同学的心。班级面貌焕然一新,被学校授予 “吴运铎班”的光荣称号。
安师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到安师附小教学。那时候,冬天很冷,他经常提着小火盆备课到深夜。他讲课时滔滔不绝,而且板书很工整。我小学数学老师是父亲曾经的学生,她给我讲过很多父亲当年的掌故。
正逢国家颁布了一条允许部分中专学生考大学的政策,父亲报考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并被录取。无奈家庭条件窘迫,当时爷爷已经去世,长兄为父,大伯劝他放弃上大学,毕竟现在已经有职业,还可以补贴家用,但父亲最终还是选择了更加艰苦的求学之路。
那时候,从安康到西安上学需要翻越秦岭高山,没有钱买车票,父亲需要背着铺盖卷走7天才能到达,夜晚借宿在村民家时,远远可以听到狼的嚎叫,甚至还碰见劫匪,不过这个穷学生被他们放过了。这些困难始终都不能动摇父亲坚定求学的梦想。
大学期间,父亲完全靠助学金生活。大学食堂辣椒面和盐不收费,他每天只买馒头,然后夹辣椒面吃。大学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用所学知识改变更多家乡人的命运。
在安康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期间,父亲经常用吴运铎同志给班级回信中的内容勉励青年学生,告诉他们:“学习不是一场轻松的游戏、而是不断战胜困难的斗争过程,谁能经得起困难的磨练,谁就是胜利的获得者,我们不能驴推磨式的打发日子,如果今天不比昨天学得更多、也做得更好,生活将会走向空虚。”在他的教导下,很多学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父亲通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作风赢得同事和学生的尊重。很多当年的学生现在经常在电视和报刊上看到,活跃在安康人的谈话里,带着敬意。
父亲清贫一生,经常说:我这辈子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东西,只希望你们努力求学。
求学让父亲走出大山,并帮助更多的山里孩子看到世界。0
这就是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