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描写太露骨,小说被无情驳回,临死没卖完的书,王小波死后火了
说起王小波,在中国近当代作家中,绝对是最特立独行的一个,时至今日,仍然被很多人怀念。
他当过电影编剧、编过程序、教过课,还写过小说,是个实打实的“多面手”。
然而,这么全能的一位作家,却一生孤独,少有朋友,连死后的葬礼上都没有作家圈的朋友来送行,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位于北京郊区的一座房子里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而23年前的那个夜晚之前,在中国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过这名沉默而又孤独的作家。
更加黑色幽默的是,中国文坛有一个荒唐而又恶俗的规矩:作品再好,没有事件加持,也很难出头。
王小波到死或许也未曾想到,属于自己的“事件”竟然是自己的遗憾离世。
为何说遗憾呢?这还要从《黄金时代》的坎坷历程说起。
性描写太多,出版社不敢冒险出版
1994年之前,王小波还是个鲜有人知的“非著名作家”。
那时候的王小波从国外留学归来已有6年,除了1989年成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之外,刚刚凭借《黄金时代》在第13届“联合报”文学评选中获得大奖,将近高达25万台币。
那次获奖对王小波影响很大,除了对自己写作能力的信心倍增,也变相地促成了他尽快在内陆公开发行《黄金时代》的想法。
可是,发行之路一点都不顺利,甚至有一些令人绝望。
熟悉《黄金时代》的朋友一定对其大量的性描写有一定的了解,这本书一共三五万字,却有将近一半以上的段落都是对王二和陈清扬男女关系的描写,尺度之大令人震惊。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小波想发行《黄金时代》遭到了编辑圈的集体“拒绝”。
当时主流媒体《人民文学》编辑朱伟看过王小波寄来的稿件,沉默良久,委婉地拒绝了发行请求。
其他编辑朋友读完作品也是纷纷爱莫能助,而且理由也出奇的一致:“小说很精彩,现在不敢发”!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王小波和妻子李银河以及朋友们找了很多报社、杂志社,无一例外地都被无情拒绝。
最后,找到了华夏出版社的赵洁平编辑,才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赵洁平编辑在看了《黄金时代》以后,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才决定出版这部小说,为此还受了社里领导的严厉指责。
但赵洁平编辑的“放手一搏”,并没有换来《黄金时代》的一夜爆红。
相反,因为小说题材和属性的限制,正规发行渠道根本行不通,王小波和赵洁平不得不推着自行车,到各大书摊和批发市场推销书籍。
直到王小波去世,《黄金时代》印出来的6000册首版书籍,都还没有卖完。
《黄金时代》写了个啥?
其实,《黄金时代》出版受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本书是王小波16岁去云南下乡当知青时构思编写的,那时候在云南,王小波吃不好、睡不好,每天还要干农活,一点乐趣也找不到。
或许是因为王小波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下生活,助长了他对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抵触心理,在《黄金时代》中,他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大胆又荒诞的故事。
书中的王二是北京知青,陈清扬是农场的女医生,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因为陈清扬总是被人说成是“破鞋”,于是找王二求证自己是不是破鞋。
王二用自己的理论给出了陈清扬答案,二人也因此结下了友谊的桥梁。
第二次见面,王二单刀直入,直接说出想和陈清扬睡觉的想法,陈清扬对王二的独特气质所吸引,乖乖“着了他的道儿”。
从此以后,两个人就开始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敦伦”(书中释义:男女之事),并在和队长、军代表的斗争中,实现了二人爱情的升华和对世俗的反抗。
王小波死后,这本书彻底火了
书里写的内容确实过于直白,很多人读完以后都视其为小璜书,但不得不承认,那个时代的王小波确实是个狠人。
他敢于揭露时代的伤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人性和宿命的看法,书中长篇累牍的性描写就好像是王小波对于愚昧无知人们的呐喊,理解了这一点,好像也就不觉得《黄金时代》一文不值了。
可终究,那个时代谈这些还是太超前了,人们刚刚从上一个事件中走出,没有人敢轻易尝试去理解王小波的意味深长。
王小波说:“我希望将来有一天,打开这本书不再期待它有趣,而是期待自己受教育”。
王小波在书中注入了大量的黑色幽默、反讽、辩证思维,读一遍或许能读出的只有有趣,但多读几遍就会发现,王小波简直就是个“埋梗高手”,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都有其独特的深意。
可还没来得及等《黄金时代》真正火遍全国,正式发行后的第3年,王小波就意外离开了人间。
王小波死后,《黄金时代》意外被带火了,人们争先恐后地打听王小波是谁,更络绎不绝地捧起了《黄金时代》读了又读。
原本不看好王小波的出版社借着势头,迅速集结了王小波的其余书稿,依照《黄金时代》的命名规则,先后定名了《白银时代》和《黑铁时代》,并合订为《时代三部曲》公开发行,短短3年就加印10次,销量20万册,从此以后,王小波算是彻底的火了!
20多年来,王小波凭借《黄金时代》及其有趣的人设,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其中不乏名人大咖。
作家王蒙说:“王小波的文风自成一路,我对他作品的首要印象是,这个人太明白了!”
学者房伟说:“王小波让90年代的人真正明白,智慧、自由这些真正美好的东西,似乎从没有被我们真正拥有”。
一向傲慢的作家王朔说:“王小波要是活着,他比我更牛!”
除此之外,还有刘心武、麦家、高晓松、鲁豫等各行各业的精英大佬为王小波疯狂“打CALL”。
王小波到死也没想到,自己死后会活成文学圈里的一种“现象”,但值得欣慰的是,《黄金时代》成功了,终究没有令王小波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