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实习故事(114)阳动血行,腰背凉,胸臂刺痛
114.阳动血行
门诊很少有空闲的时候,病人一个接一个,医生如果没有定力,是坐不住的。
江老师说,行医真正成就,既考验你的医学知识,也考验你的心性定力。
我问,怎么考验心性定力?
江老师说,你看病人一个接一个,病症千奇百怪,都不是容易治的,如果医生不能够安定以待,就很容易被这些疾病搞乱了阵脚,自乱阵脚,临床就很难出疗效。
一个医生就像推磨的磨心一样,周围再怎么动,但磨心始终不动,只有不动才能应对周围的躁动,只有不变才能应付周围的万变。
一个妇女,四十岁了,几年前因为生完小孩后,大出血,虽然把血止住了,但从此落下一个毛病,平时总容易腰背凉,胸臂刺痛。
江老师说,看病最重要一点,要问病人什么情况疾病加重。一个善于问病的医生可以从病人口中得到治法。
病人说,晚上疼痛加重,有时痛得骨头都觉得痛,还有阴雨天痛得特厉害,以及冬天痛得也难忍。
我一下子想到,既然是刺痛,又是固定不移,肯定有瘀血。但是病人前面用了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以及黄芪桂枝五物汤等一系列治疗瘀血刺痛的名方,可病人反映吃这些汤方不单没效果,而且逐渐加重,搞得她都不敢吃了。
后来病人还找了跌打伤科医生,伤科医生给她开了强大的活血化瘀虫类药,比如蜈蚣、全蝎、穿山甲,结果病人吃了就吐。胃动力不足,体虚不运药也。
还有民间郎中建议,用三七炖瘦肉吃,谁知吃完后,刺痛反倒加重。
为什么活血化瘀治疗瘀血,不单没减轻,还加重了呢?病人看到当归、川芎、三七、桃仁这些药品,就觉得害怕。
江老师说,指月,你看平时谁走得快,蹦蹦跳跳的。
我说,当然是小孩子,他老走在大人或老人前面,就像人去遛狗,小狗会在前面跑,很少在后面不动,要人去拉的。
江老师说,对了,你知道为什么小孩子多动,老人懒动吗?你知道为何春夏天青蛙跳得高,叫得大声,蛇虫爬得快,溜得迅速吗?为何秋冬天青蛙慢慢不叫了?连蝉也停止了唱歌,僵硬在那里,就算是蛇虫也慢慢走不动了,只好找个窝藏起来了?
我说,江老师,这应该还是一个阳气的问题。阳气足动力好,阳气衰动力弱。少年人阳气足,四肢活动有力迅速,手脚温暖,老年人阳气弱,经脉板结,肌肉粘连,动作都挥不开,手脚凉,血液循环不好,懒动,不喜欢走远。
江老师点点头说,没错,当心脏阳气衰退时,人是不喜欢远行的。当周身阳气不足时,动力一亏,血气也不能快速地被送到肢末去,肢末循环不好,就会瘀阻,所以老年人必伴随血脉瘀阻存在,血瘀是标,阳气不足,动力不够,不能将血送出,才是本。
我马上明白,原来春夏天阳气足,所以动物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秋冬天阳气少,所以动物也赶紧藏起来不动,即使你活动,得不到阳气补充,也动不起来,动不持久。
所以瘀血是标,阳虚为本,阳动血行,阳气不动,血液就会闭塞,阳主动,阳气充足,推动力量加强,血液就能迅速冲到身体需要的地方去,瘀血邪实挡道立马通开,身体浑身是劲。之所以前面一派活血化瘀药,没有治好这妇人的胸臂痛、骨节寒,原来是本末倒置,认果为因。医生以为瘀血是病根,其实病根深处还有病根,瘀血痹阻只是阳虚不能推动的表象而已。
所以江老师一看她舌象偏紫暗,舌苔水滑,不仅看到瘀血之象,更看到阳虚的本质。一问,果然病人秋冬天手脚冰凉,睡不热,穿两双袜子都不够。
于是江老师说,这病人脉沉,偏涩,沉为阳虚,涩为血瘀,用附子汤合桂枝汤,补阳活血。我马上背出《伤寒论》里附子汤的条文。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又曰,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就是芍、参、苓、术、附五味药。这五味药不简单,因为身体阳气发源于下焦用附子,补充于中焦用白术、茯苓,开宣于上焦用人参、芍药。
这样再配合桂枝汤强心温阳,心脏动力加强,于是阳动阴消,就像春阳融雪,瘀血不是靠活化,而是靠温散。
这就像一杯冰水,你用筷子去搅,冰还是冰,放在锅里一加热,冰马上融化。瘀血这些阴成形的物质,就像冰块在身体阳化气功能加强时,纷纷被蒸化驱散。从心脏出来一股暖流,运送到哪里,哪里就温热,走到哪里,哪里瘀血化开,管道扩张,痹痛消除。
果然病人服用这纯粹的强大阳气之品,多年的胸臂刺痛消弭于无形,青暗的面色也渐渐转为红润。青暗是瘀血之面色也,红润是阳气充足、血液丰富通畅之面色也。
江老师说,寻找病因要层层递进,不能满足于病人身体刺痛、夜晚加重就是瘀血,要看到瘀血为什么形成,是阳化气功能减退,才停瘀留积。
古籍里讲附子善逐,能通行十二经。附子才是真正化瘀血、行血气的王药。
因为阳动血行。可见古人对药物认识更为深刻,最厉害的通行经脉之药物,不是桃仁、红花、三七、血竭这些活血化瘀的超强草木药,也不是蜈蚣、全蝎、土鳖虫、水蛭这些动物药,而是这些温阳化气之品。
就像太阳当空一照,气候回暖,天地之间,都得到温煦而生长旺盛。
【敬请期待下一篇:不居功(治抽搐四肢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