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罕见肿瘤 1 例,你能想到这个鉴别诊断么?

影像时间

病例展示

女,50 岁,已婚
主诉:头痛、头晕 1 个月,右侧眼睑下垂 1 周
现病史:缘于 1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以鼻根部及眶后部为甚,无多饮、多尿,无鼻梁增宽、指端肥大,无性功能减退及性格改变,无头晕、视物旋转等不适,未予重视,未治疗。1 个月来症状加重,并出现双眼视物模糊、视物重影,1 周出现右侧眼睑下垂,右侧眼球活动障碍,双眼眼视物模糊及视物重影加重。门诊拟 「 鞍区占位:垂体腺瘤 」 收住入院。患者目前精神状态差,体力较前变差,食欲、睡眠差,体重减轻,大便正常,排尿正常
既往史:一般健康状况:平素消瘦
疾病史:肾结石病史多年,服药治疗,已治愈。否认 「 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
CT 平扫加增强:
MRI 平扫:
MRI 增强:
病理:
「 鞍区占位切除标本 」:胚胎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及形态学符合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

概述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 AT/RT)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根据 2016 年 WHO 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为 WHO IV 级的胚胎性肿瘤
约占所有儿童颅内肿瘤的 1%-2%,AT/RT 也可发生于成人,但非常罕见,尤其是发生于鞍区病灶更是罕少见
超过 90% 的 AT/RT 发生于 3 岁以下的婴幼儿,在小于 3 岁的儿童脑肿瘤中约占 20%,比髓母细胞瘤的发病年龄更小,预后更差
在所有 1 岁以内颅内胚胎性肿瘤中,AT/RT 约占 43%[3]。约 20%-40% 的病人在第一次诊断时就发生了转移,中位生存期只有 12-17 个月左右
AT/RT 可以发生在颅内任何部位,包括幕上和幕下及脑室内

影像表现

AT/RT 的影像学表现并非特异
CT 平扫多呈高密度影,部分肿瘤可见钙化灶,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幕上病变常可见囊性变
MRI 显示肿块常比较大,伴有中重度水肿。因为细胞密度不均匀、坏死、出血及钙化而导致肿块信号或密度不均匀,但肿瘤的实性成分与灰质相比常表现为等或略高信号,尤其在 T2WI 上,提示肿瘤组织内含水量不丰富
多项研究显示 AT/RT 的 ADC 值范围为(0.46~0.85)×10-3 mm2 /s,表现为低信号
扩散加权成像显示肿瘤扩散受限,主要的原因是这些肿瘤细胞具有高的核浆比和较小的细胞外间隙
增强扫描显示肿瘤不同的强化模式,有报道认为曲带状环形强化支持 AT/RT 的诊断
质子磁共振波谱显示胆碱升高、氮乙酰门冬氨酸水平降低。21%~34% 的患者可出现柔脑膜播散

鉴别诊断

  • 垂体大腺瘤

  • Rathke 囊肿

  • 鞍区脑膜瘤

  • 颅咽管瘤

  • 生殖细胞瘤

垂体大腺瘤:
直径>1.0 cm 的腺瘤,具有多方向生长的特点,典型征象 「 束腰征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成人多见,10 岁以下罕见
可发生囊变、坏死和出血,钙化少见
较鞍区其他肿瘤更易侵犯海绵窦
首先 MRI 检查:在显示其生长方向及与邻近组织结构关系方面具有优越性

CASE 

73 岁,男性,双眼视物模糊 4 年

术后病理:垂体大腺瘤
Rathke 囊肿:
40% 完全在鞍内,60% 有鞍上扩展
边界清晰,圆形或分叶状鞍内/鞍上肿块,无钙化
T1WI:50% 低信号,50% 高信号
T2WI:70% 高信号,30% 等、低信号
增强扫描:无强化,周围受压垂体组织呈边缘强化

CASE 

50 岁男性,双眼视物不清一年余,渐进性加重半年余。

术后病理: Rathke 囊肿
鞍区脑膜瘤:
鞍上或鞍旁
影像学表现同其他部位脑膜瘤,T1WI、T2WI 呈等信号
增强:明显均质强化,脑膜尾征
邻近骨质可出现增生硬化

CASE 

男性,51 岁,左眼视力渐进性下降半年

术后病理:脑膜瘤
颅咽管瘤:
好发年龄:<20 岁,40 岁左右
典型影像学表现:
鞍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
蛋壳样钙化,实性斑点状钙化
低或低、等混杂密度、MR 信号变化大,很不均匀
实质和囊壁中度或显著不均质强化

CASE 

男性,63 岁,外院体检发现鞍区占位性病变

术后病理:颅咽管瘤
生殖细胞瘤:
β-HCG 及 AFP 升高
好发于松果体区,其次鞍上
男性多见,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11-20 岁最多见
信号常均匀,囊变坏死及出血少见,DWI 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强化明显

CASE 

男性,20 岁,鞍区生殖细胞瘤

鞍区常见肿瘤鉴别诊断

作者 | 影像super超

内容策划 | 小雪球、彭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