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伟||关于卫辉市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服务业是指服务于农业再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和发展对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人都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村服务体系,必将大大地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市农村服务业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农村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农村服务业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 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近几年,我们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农业农村政策,不断加大惠农措施,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无公害粮食产地2个,面积2200公顷;无公害蔬菜产地7个,面积2904公顷;无公害油料产地1个,面积2000公顷;无公害果品产地4个,面积2466.3公顷;无公害水产品基地1个,面积200公顷。多个农产品品牌已打入郑州、焦作、鹤壁和外省等市场。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
近些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市紧紧围绕粮油、畜牧、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培育了四大产业集群:卫辉市卫丰花生及油料产业化集群,卫辉市好运农牧产业化集群,卫辉市恒诚面制品产业化集群,卫辉市卫红花中药材产业化集群;建设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生产基地,对农产品实行深度加工。目前我市新乡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3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24家,辐射带动周边生产面积100余万亩,安排劳动力就业1.3万人。
(三)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日趋完善,投资主体逐步壮大,并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成了卫辉市场、下园蔬菜瓜果批发市场、汲城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批发市场。其中,卫辉市场占地60亩,经营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区)的300多个蔬菜品种;下园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占地50亩,是集配送、检测、加工等为一体的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了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农产品直销店、食品超市、连锁超市为补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农民经纪人参与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四)农村合作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我市立足资源优势,注重特色产业的培育,并把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与培植农产品加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生产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粮油、蔬菜、林果等加工项目,着力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目前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0多个,并且很好的发挥了农民与市场、农民与技术、农民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做到了致富信息准、产销渠道畅,农副产品就地转化比例明显提高,增强了驾驭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全市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依托市农业局、乡(镇)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技术推广服务站,设65名农业技术指导员,对全市乡村实施技术指导;在乡级,重点实施7个区域站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建立覆盖所有乡镇的工作服务网络;在村级,建设科技示范户676个,已覆盖所有农业行政村。三级服务网络框架已经初步搭建。仅2017年,举办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76场次,在卫辉电视台农业栏目举办技术讲座16期,培训农民技术员、农村干部、农民4.2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6.5万份。全年小麦、秋粮吸浆虫等病虫害累计发生257万亩次,共防治343万亩次。有效的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的结合。
二、现阶段农村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我市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看处于萌芽分散状态。一是农村现代服务业的落后地位没有改变,明显滞后于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为缺乏总体规划,整个行业定位不准、档次不高、效率低下。二是城乡差别大,发展不快。由于我市城市化水平不高,三产发展空间小,无论是消费层次还是消费市场,均明显处于弱势,突出地表现为服务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知名的农副产品商标品牌,企业经营运作的组织链接、运行机制也亟待建立和完善。三是结构不合理,现有农村服务业经营项目仍以饮食业和商业等传统第三产业为主,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行业发展不足。
对此,我们认为,农村现代服务业将面临加快发展态势:第一,城镇将成为商品流通中心,农民的生活方式趋于城市化,农村第三产业因获取规模效益而健康发展;第二,伴随城镇商贸流通的繁荣,更多的生产企业将集聚特色园区,为市场生产特色产品,带动农村市场的加快发育。第三,商贸业与农业产业化互动,农副产品加快向农副商品转化,农业在业人员逐步减少,转向农村服务业就业。第四,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进一步强化,消费观念、消费文化得以培植。这无疑为我市农村第三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动力,促进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我市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建立和完善符合市情,多层次、多功能、上下配套、左右贯通、高覆盖率、全方位服务并与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接轨的农村服务网络,形成为促自身发展、“三农”服务、靠实力增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现代服务业框架和运行机制。
(一)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积极引导市区现代流通业态向农村延伸,如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引导市区大型商业企业进入农村市场;鼓励现代流通企业经营城市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向乡镇和村延伸业务。积极引导专业户、能人及农民运用市场机制建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做好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大超市对接,繁荣农产品贸易,增加农民收人。此外,要探索发展电子商务,营造“网上大市场”,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构建农民生活服务体系
改造传统的农村服务业,利用农业、农机、供销等部门资源,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发展一批现代农业物流企业;同时大力发展邮政、信息、法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新的服务行业,打造农村社区服务业发展平台。加快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业向农村延伸,重点支持银行、信用社等金融组织向农村布点,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合作医疗建设。
(三)构建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体系
建议整合全市的农业、畜牧、林业、水利、农机等单位资源,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生产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建立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民自我服务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区域站、村级农技服务点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并逐步向乡村、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专业大户延伸,落实配套相关设施设备,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输系统。鼓励农技干部、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经纪人以劳动联合、资本联合多种形式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组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支持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成有经济实力的独立法人实体,逐步建立起社会化服务网络。
(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设施服务体系
形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议在规划建设中,要从全市发展整体出发,推进供水、供电、通讯、邮政服务设施下移,重点将农村通讯设施、信息平台建设,尤其是电子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农业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多设计一些项目,争取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使农业服务业明显改观。
四、支持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卫辉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生产量大。截止到2017年底,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54.95万吨、蔬菜(含瓜果) 6.8万吨、肉禽蛋水产品13.5万吨,随着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食品加工、化工、医药生物能源等行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消费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加快农业发展的绝好机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市农产品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还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解决农业生产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问题;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病虫害侵袭频繁以及自然灾害影响等原因,惠农政策的好处、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大一部分被成本提高所抵消,与农民打工和其他行业收入比,比较效益还是明显下降。因此,发展农村服务业已经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和历史必然。要坚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市情,把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现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和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就进一步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构建现代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导向机制
目前,随着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已迫在眉睫。大力推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要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宣传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建立完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相应的领导体制,尽心尽责提供优质服务,形成合力。强化考核,把农村服务业发展作为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实行奖惩。
(二)政策扶持,构建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围绕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要着力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业。一是大力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带动鸡、牛、羊、猪等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二是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巩固和发展我市优质粮食基地优势,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三是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四是在西北部山丘区石包头乡、太公镇等地发展林果加工业,进一步提高林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大、带动辐射面广、精加工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企业技术、资金优势与农村劳动力、土地资源的有机结合。
(三)增加投入,构建农村现代服务发展的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科技、信息、人才、农副产品流通、专业人员与农民培训、生态环境建设等的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来资金。推出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农村服务业投资项目,作为农业招商引资的重点;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政策,多渠道筹集实施城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政策措施所需资金,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四)智力开发,构建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机制
一是制定政策,多渠道地吸引高层次服务专业人才,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形成与现代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二是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利用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等大专院校的优势,开展在职培训学习或择优选送农村服务业专业人员到这些大学深造。三是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阳光工程”等为重点,制定农民培训规划,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育新型农民,为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发现、培养并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重实干的农村服务业的业务骨干, 吸引服务业人才向产前产后集聚, 从而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学习e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