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21届高三七校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l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美国学者理查德·利汉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②并不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才能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除了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城市,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
③文学中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诸如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具体而微的成都杜甫草堂。
④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只有斑驳的百姓家,只有来去匆匆的燕子,还不够,还必须把“旧时王谢”的历史记忆带进来,这个画面才完整,才有意义,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那些诸多解读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却可能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有删改)
材料二:
①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在这个意义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②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
(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
1.下列各项中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北京”因混合了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城市历史,而让人理解并接受。
B.文学中的城市研究,是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把握城市形态与精神。
C.研究者通过记忆与想象,阐释城市的前世今生,延续着其内在的灵魂。
D.当代青年作家把自身城市经验融入作品,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杜甫寓居草堂时期创作诗歌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于成都城市的认知。
B.城市文学研究受制于内在规则、缺乏对等经验,由此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
C.相关文学作品中塑型的城市经验形态,是城市学研究和评论所不能忽略的。
D.珠海渔女的爱情故事传说,作为解读珠海城市历史的素材,研究者应珍视。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公园的数量和面积来研究深圳城市发展的规律。
B.利用长沙黄金周旅游消费数据来研究城市与人的关系。
C.综合旧上海历史与《子夜》中的文学叙述进行城市研究。
D.研究“边城”时融入沈从文的小说中的相关文学描述与想象。
4.材料二中作者对城市文学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做出了论断,请简析其论证思路。(4分)
5.有人认为城市与文学是彼此割裂独立的,请结合材料提供理由来反驳这一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城市里的蘑菇
【意】卡尔维诺
①从远方吹进城里来的风,给城市带来了不同寻常的礼物,只有少数一些敏感的灵魂才会发现这事,就好像对干草感冒的人,其他土地上的花粉会让他们直打喷嚏。
②一天,谁知道从哪里送来一阵裹着孢子的风,吹到城里一条路边的花坛里,于是几簇蘑菇就在这里发了芽。没有人发现这事,除了小工马克瓦尔多,他每天早上正是在那里乘电车。
③这个马克瓦尔多,有一双不是很适合城市生活的眼睛:标识牌、红绿灯、陈列柜、霓虹灯、宣传画,对那些好考究的人,这些东西也许还能吸引注意力,但从来不能叫马克瓦尔多的目光停留过,他看这些东西就好似扫过沙漠里的沙子。然而,树枝上一片发黄的树叶,纠缠在瓦片上的一根羽毛,却从来也逃不过他的眼睛。没有一只马背上的牛虻,没有一个桌上的蛀虫洞,没有一块人行道上被碾扁的无花果皮,是他不注意的,不用来作为推理的对象的。通过它们,可以发现季节的变化,理解自己灵魂中的愿望,体会自身存在的痛苦。
④于是一天早上,在等着电车把自己带到那个做体力活的公司去时,在站牌附近,他找到了什么不同一般的东西,就在沿着林荫道的那片既不结果又生着硬皮的土地里,在某些地方,比如树桩上面,好像是隆起了一堆堆肿块,然后还一个个地迸裂开来,露出了那圆形的地下躯体。
⑤他蹲下身来系鞋带,又仔细看了个清楚:是蘑菇,真正的蘑菇,它们正从城市的中心冒出头来!马克瓦尔多觉得,那个曾包围着他的灰色吝啬世界陡然变得慷慨起来,满是秘密的财富,除了以钟点计算的合同薪金外,除了工资补贴外,除了家庭津贴费外,还可以从生活中指望点别的什么东西了。
⑥工作时,他比平时更心不在焉,他想,就当自己在那里卸包裹和箱子时,在泥土的黑暗中,那些安静迟缓、只有他认识的蘑菇,正在酝酿着自己多孔的果肉,正吸收着地下的汁液,撑破土块的硬皮。“只要一夜的雨水,”他自言自语道,“就已经可以收获了。”他等不及要把这个发现和妻子与孩子们一同分享。
⑦“这就是我要跟你们说的!”在寒酸的午饭饭桌上,他这样宣布道,“一个星期内,我们就可以吃上蘑菇啦!一盘炸蘑菇!我跟你们保证!”
⑧对还不知道蘑菇是什么东西的最年幼的孩子,他满怀激情地解释了蘑菇众多品种的美丽,其味道的细嫩,甚至还解释应该怎样来烧蘑菇;就这样,他把妻子也拉进讨论中来,直到那时,她一直都显得颇为怀疑和漫不经心。
⑨“那,这些蘑菇在哪里?”孩子们问道。“告诉我们它们长在哪里!”
⑩对于那个问题,马克瓦尔多的热情一下子被一种怀疑的推理给制止住了:“如果现在我跟他们说在什么地方,他们肯定会和平常一起玩的那些小调皮一块去找蘑菇,这样,整个街区就会到处散布这消息了,而蘑菇最后就会落到别人家的长柄平底锅里了!”这样,那个曾迅速用普遍爱心来填满自己心灵的发现,现在却使他对占有蘑菇狂热起来,使他被嫉妒和怀疑的担心包得严严实实。
⑪“蘑菇地我知道,也只有我知道,”他跟孩子们说,“如果你们漏一个词出去,你们可就倒霉。”
⑫第二天早上,他走近电车站时,是满心的焦虑。他蹲在花坛边,心下宽慰些许地看了会蘑菇,它们长了一点,但不是很多,几乎还完全藏在泥土地下。
⑬他蹲的幅度很大,以至于没发现背后有人。他突然站起身,尽力摆出一副冷漠的神情。有个清洁工,撑在自己的扫帚上,在看他。
⑭这个在他管辖区里长着蘑菇的清洁工,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瘦高个。他叫阿玛蒂吉,马克瓦尔多看不惯他已有一段时日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那些戴眼镜的总是让他心生厌烦,他们总是盯着沥青路,要清扫掉一切自然的痕迹。
⑮那是个星期六,马克瓦尔多闲下大半天的时间,装出心不在焉的模样,在花坛附近转悠,远远地监视着清洁工和蘑菇,同时算计着还需要多长时间蘑菇能长好。
⑯晚上下雨了,就像农民们在成月的干旱后,单听见几滴雨声,就能从睡梦中醒过来,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一样。就这样,马克瓦尔多倏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呼唤着家人。“是雨,是雨。”他努力呼吸着从外头传进来的湿尘味和新鲜霉味。
⑰拂晓时,也就是星期日。他和孩子们一起,拎着个借来的小篮子,赶紧跑到花坛边。蘑菇出来了,直直地挺在菇柄上,菇盖高耸在泥土外,还浸着雨水。“太好啦!”他们扑过去采起了蘑菇。
⑱“爸爸! 你看那边那个先生捡了好多蘑菇啊!”米凯利诺说。父亲抬起头,看见阿玛蒂吉正站在他们旁边,胳膊下也挽了个小篮子,篮子里装满了蘑菇。
⑲“啊,您也来采蘑菇?”清洁工说,“那就说明这蘑菇没问题可以吃了?我摘了一些,但不是很有把握……路的那头,还生出来一些更大的蘑菇……好了,现在我知道可以吃了,我得去通知我的亲戚,他们还在那里讨论是该采摘呢,还是该丢掉别管……”然后就大步走开了。
⑳马克瓦尔多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还有他没发现的更大的蘑菇!一场从没希冀过的收获,就这样在他鼻子底下给夺走了。他几乎是被忿恨,被暴怒气僵在那里,好一会不得动弹。然后——就像不时会发生的那样——那种个人激情的崩溃转变成一种慷慨的冲动:“嘿!你们大家!今天晚上你们想来一盘炸蘑菇吗?”他冲着簇拥在电车站里的人群吼道。“在这条路上长出了好些蘑菇!你们跟我来!每人都有份!”于是他就跟在阿玛蒂吉后面,而他自己已是被一大群胳膊上挂着雨伞的人尾随着,因为天气还很湿润,阴晴不定。
㉑所有的人都找着了蘑菇,因为没有篮子,他们就把伞打开来装。有人说:“如果大家中午能一起吃个饭,该多好啊!”然而每个人都是捡了自己的蘑菇,就奔回自己家了。
㉒但他们很快就又见面了,甚至就是当天晚上,就在医院的同一间病房里。洗了胃后,大家都从中毒中被拯救出来,不是很严重,因为每个人吃掉的蘑菇量都相当有限。马克瓦尔多和阿玛蒂吉的病床挨得很近,他们是怒目相视的。
(摘自卡尔维诺《马克瓦尔多》,1963年出版,有删改)
【注】短篇小说集《马克瓦尔多》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整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大转折点。意大利作为二战的战败国,经历种种磨难,各个方面正在慢慢复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说从远方吹进城里来的风促使“蘑菇”生成,后文又写夜间的雨促使“蘑菇”生长,对“蘑菇”的描述引出了下文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后半段写马克瓦尔多“监视”清洁工和算计蘑菇的生长时间,“监视”一词写出了马克瓦尔多“戒备”的心态,而“算计”写出了他期盼的心理。
C.马克瓦尔多那么渴望吃上一顿蘑菇,这一心理细节表明他家能吃上蘑菇都是一种奢望,也暗示了其家境较贫困,经济比较拮据。
D.马克瓦尔多把花坛里长蘑菇的事告诉素不相识的人,让那么多的人都来采蘑菇,体现了他虽然满心渴望,但内心却十分和善慷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马克瓦尔多对事物的观察,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城市,但对自然细微的美充满感受力,也为他发现蘑菇做了铺垫。
B.这篇小说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心理和动作等描写,细腻地描刻了马克瓦尔多的形象并揭示了他心理转变的过程。
C.小说通过描写马克瓦尔多从发现蘑菇到吃蘑菇中毒的这一系列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更是传达了破坏自然必然会受到惩治的观念。
D.本文语言细腻幽默,构思精巧独特,将小人物的故事描写得生动有趣又寄寓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8.小说以马克瓦尔多和阿玛蒂吉怒目相视结尾,这样写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4分)
9.卡尔维诺的作品被称为笔调轻盈却又意蕴深厚,该如何理解呢?请结合小说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任中正,字庆之,曹州济阴人。父载,右拾遣。中正进士及第,为池州推官。历大理邵州。以翰林学士钱若水荐,迁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大名府。若水美风神有器识能断大事事继母以孝闻雅善谈论尤轻财好施所至推诚待物委任僚佐总其纲领无不称治汲引后进推贤重士襟度豁如也转运使陈陕西,举中正自代,太宗曰:“朕自知之。”召为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中正躯干颀qí长,帝择大笏,命内臣取绯衣之长者赐之。至部,岁大稔rěn,民出租赋、平籴皆盈羡。发运使王子舆欲悉调饷京师,中正曰:“东南岁输五百余万,而江南所出过半。今岁有余,或岁少歉,则数不登,患及吾民矣。”乃止。擢监察御史、两浙转运使。民饥,中正不俟诏,发官廪振之。按晋州盛梁狱,论如法。既而有与梁善者,密中之,出为荆湖转运使。代张咏知益州,在郡五载,遵咏条教,蜀人便之。马知节知密院,改同知院事。明年,曹利用为枢密使,复为副使。仁宗在东宫时,以右丞兼宾客。帝既即位,乃拜兵部尚书。中正素与丁谓善,谓且贬,左右莫敢言者,中正独营救谓,降太子宾客、知郓州。任中师,字祖圣,任中正弟。先是,转运使韩渎急于笼利,自薪刍、蔬果之属皆有算,而中师尽奏蠲juān之。中正贬,中师亦降太常博士、监宿州酒税。顷之,中正以母老徙曹州,迁礼部尚书。卒,赠尚书左仆射,谥康懿。初,中正母入谒禁中,与陈彭年、王曾、张知白妻同见真宗,命中正母为班首,且赐坐。中正事亲孝敬,平居简素。
(选自《宋史·任中正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水美风神/有器识/能断大事/事继母以孝闻/雅善谈论/尤轻财好施/所至推诚待物/委任僚佐/总其纲领/无不称治/汲引后进/推贤重士/襟度豁如也/
B.若水美风神/有器识/能断大事/事继母以孝闻/雅善谈论/尤轻财/好施所至/推诚待物/委任僚佐/总其纲领/无不称治汲引/后进推贤重士/襟度豁如也/
C.若水美风神/有器识/能断大事/事继母以孝闻/雅善谈论/尤轻财/好施所至/推诚待物/委任僚佐/总其纲领/无不称治/汲引后进/推贤重士/襟度豁如也/
D.若水美风神/有器识/能断大事/事继母以孝闻/雅善谈论/尤轻财好施/所至推诚待物/委任僚佐/总其纲领/无不称治汲引/后进推贤重士/襟度豁如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绯衣,朝官的红色品服,古代社会常依据官员所穿服装的颜色来区分身份和品级。
B.平籴,指官府按照平籴法在丰年以平价卖出储粮、以备收购新粮的一种经济措施。
C.宾客,原指依托权门的游士、食客,文中指太子属官,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等。
D.禁中,又称作禁内,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为所居之处严禁随意进出而得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中正进士出身,才华逐步施展。他在考取了进士以后,先从地方官做起,后来由于翰林学士的举荐,受到皇帝关注,出任江南转运副使。
B.任中正爱惜民力,敢于据理力争。他出于对当地百姓的爱护,依据岁输以及年成的情况,成功劝阻了发运使将盈余粮食全部运往京城的打算。
C.任中正珍视情谊,独自营救朋友。他和丁谓向来交情深厚,在丁谓将要被贬却无人说话求情之际,他不惧险阻,凭借一己之力去营救好友。
D.任中正办案公正,事亲遵奉孝道。他查办晋州盛梁的案件,按照法律公正断案;他侍奉亲人孝顺恭敬,为了奉养母亲而请求调回家乡任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今岁有余,或岁少歉,则数不登,患及吾民矣。(4分)
(2)代张咏知益州,在郡五载,遵咏条教,蜀人便之。(4分)
(3)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红蕉
柳宗元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摵摵无遗芳
[注] 摵摵qī: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
B.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
C.“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
15.从结构、内容、抒发情感三个角度赏析诗歌尾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以反问句揭示屈原产生怨愤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很难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与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场景相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青玉案·元夕》中描写盛装的众多女子欢声笑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文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月光像一场无边的大雪一般,洒落在山尖,洒落在村舍,所有的山冈被照耀,也把每一个窗台照亮。阡陌中,沟渠里,摇动的竹林,无边的山谷,月色一层层铺上来,汇流到曲仄奔流的龙潭溪中。( ),让我分辨不清到底是一溪清水在流淌,还是一溪月色在流淌,亦分辨不清到底是溪声在歌吟,还是月光在哼唱。山中青蛙的鼓噪、昆虫的嘶叫、夜鸟的啼鸣……也就有了被溪水洗涤的纯澈和月光照拂的清亮。
风是月光轻盈的羽翼,驮着月光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发和眉额,让我明显感觉到发际和眼睑上有月迹在微微颤动。我抖抖身上的衣襟,一粒月光也没有抖落下来,月光已全部融化在身体里。窗台下的树叶开始泛起亮光,芳芷上的露水开始慢慢凝结,一滴滴,白亮亮,圆滚滚,清凉凉,跟随月光在草叶上无声奔跑。在明天太阳照耀之前,露水会重回大地,或蒸发到空中,和月光一起把所经之处让出来,再用或长或短的等待和酝酿重新光顾人间。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于是有了流动韵律的月光,有了纯银质地的溪水
B.于是月光有了流动的韵律,溪水有了纯银的质地
C.于是溪水有了纯银的质地,月光有了流动的韵律
D.于是有了纯银质地的溪水,有了流动韵律的月光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2小题,8分)
“限塑令”成效打折扣,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缺乏合适的替代品。塑料袋方便、便宜、应用广泛,其替代产品要么不实用, ① 。近年来,国内可降解塑料技术虽然取得突破,但相关产品的物理特性和生产成本都与传统塑料袋有较大差距,难以完全替代。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没有全面“禁塑”。
与此同时,“白色污染”涉及面广、主体多,监管对象“小散多”,执法难度大、成本高。而且, ② ,几毛钱的收费也难以起到价格杠杆作用。
防治“白色污染”,离不开社会、市场和公众的力量。例如,可积极研究替代产品,在质量、价格等方面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在替代产品一时难以成熟推广的情况下,不妨在可重复使用方面进行创新,比如,引导外卖、快递等行业优先采用可重复使用包装。此外,应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理念, ③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觉“限塑”。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限塑令”成效打折扣有哪些原因?请分条概括。要求:使用否定句,每条不超过1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这一年,整个世界仿佛进入到历史的三峡中漂流,你我同在一般船上,无处可退,无人例外。
国内武汉封城76个日夜,书写了一曲曲平凡英雄的赞歌:医护人员逆行的身影、志愿者无畏的毅力、普通人生死相助的情谊,处处见证“我在”,人性的光辉闪耀得格外璀璨。
国际局势动荡,一片魔幻:大选撕裂美国,脱欧折磨英国,恐袭缠上法国。但暗流汹涌难挡春潮澎湃、冰雪肆虐终会春暖花开,处处见证“我在”,世界命运与共才能美好和谐。
……
所谓“我在”,是“我在场”,是我在看,在听,在感受,在参与。你我都置身于这大历史的现场。历史的书写者永远是你我这样的人。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我与大历史的现场”为主题,写一篇国旗下讲话的文稿,表达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C (A.城市“北京”因混合了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城市历史,而让人理解并接受。
解析:由原文“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 '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可知选项因果关系错误。
B.文学中的城市研究,是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把握城市形态与精神。
解析:由原文“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可知“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错误。
C.研究者通过记忆与想象,阐释城市的前世今生,延续着其内在的灵魂。
解析:结合“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妻不息地延续下去”“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可知其正确。
D.当代青年作家把自身城市经验融入作品,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
解析:结合“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可知“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错误。)
2.B(解析:结合“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可知选项“由此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表述过于绝对。)
3.C(解析:结合“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A项和B项属于对城市的地理、经济方面的研究,不属于材料一主要表达的观点。D项《边城》以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不属于城市,可知其不能支撑材料。)
4. ①首先提出问题:究竟归属文学学科还是城市学学科。
②然后分析问题:因受内部规则的制约及缺乏对等经验,难以归入文学学科。
③最后得出结论:分析因其视野的阔大以及与时代历史精神之间的联系,得出将其列入城市学的子题的结论。
(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5. ①文学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
②文学为城市研究与阐释提供了独特的角度与方法,使得城市真正“活起来”。
③城市为文学提供了有别于乡土文明传统的独特的城市经验。
(答出一点2分,共6分)
6.D(解析:“和善慷慨”有误。马克瓦尔多最开始发现蘑菇时没有告诉别人,后来看到阿玛蒂吉采得比他多,因嫉妒且觉得受到了愚弄而十分恼怒,才赌气告诉别人的。)
7.C(解析:小说通过描述马克瓦尔多发现蘑菇、争抢蘑菇并因吃蘑菇中毒这一系列事件,表达对自私贪婪的批判,也揭示了二战后城市的人们因资源匮乏而互相争抢戒备的人心隔阂的现象。)
8. ①情节在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文章以两人进入医院、怒目而视结尾,引起了读者对两人悲剧命运的追问和反思,也引发了对他们未来命运的猜测和想象。(2分)②增强了小说的荒诞和讽刺意味,凸显了小说主题的悲剧性。人们互相戒备、费尽心机只为争夺小小的蘑菇,最终反倒生病住院,凸显了在资源匮乏的社会中小人物命运的悲剧。(2 分)
9.笔调轻盈:文章的语言笔调轻快、浅近,叙述简明;情节荒诞又富于想象力,读来给人以轻盈之感。(2分)
意蕴深厚:文章有着浓厚的悲剧意味。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寻找大自然的痕迹本是惬意事,但因为自私和贪欲,他们彼此隐瞒愚弄,可最终拼命争抢的东西却让他们中毒,蕴含了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讽刺与同情;(2分)小说同时也揭示了二战后城市的人们因资源匮乏而争抢资源,互相戒备的社会现象。(2分)
(轻盈:语言、情节、写法;厚重:人物形象、主题。)
10.A
任中正,字庆之,曹州济阴人。父载,右拾遣。中正进士及第(一甲为进士及第,二甲为进士出身,三甲为同进士出身),为池州推官。历(担任)大理评事、通判(做…通判)邵州。以(因为)翰林学士钱若水荐(推荐),迁(调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大名府。若水美(俊美)风神(风采,神态)/有器识(器量见识)/能断(决断)大事/事(侍奉)继母以(凭借)孝闻/雅(①平素,素来:~爱。②正规的,标准的:~言③客气话,用于赠给他人的书画题款上,请对方指正:~正④美好的,高尚的,不粗俗的:文~。⑤酒器名:~量:大的酒量或宽宏的气度。⑥中国周代朝廷上的乐歌:风~颂)善(善于)谈论/尤(尤其)轻财好施/所至(所到之处)推诚(以诚心相待)待物(对待他人)/委任(任命)僚佐(下属)/总(总管)其(事情)纲领(要领)/无不称(称赞)治(治理得好)/汲引(举荐)后进/推(推荐)贤重(敬重)士/襟度(襟怀气度)豁如(①旷达②阔大③晓悟)也/转运使陈纬徙(调任)陕西,举中正自代,太宗曰:“朕自(自然)知之(他)。”召为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中正躯干颀qí长(修长),帝择(挑选)大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命内臣(太监)取绯衣(红衣)之(定语后置的标志)长者赐之。至部(地方行政官署),岁大稔rěn(丰收),民出(上交)租赋、平籴(官府在丰年按平价购粮储存,以备荒年出售)皆盈羡(充足,富余)。发运使(官名)王子舆欲悉(全部)调饷(调运粮食)(省略了“于”)京师,中正曰:“东南岁输(缴纳)(省略了“粮”)五百余万(省略了“石”),而江南所出过半。今岁(今年)有余,或(有时)岁少(稍微)歉(歉收),则(如果)数(多年)不登(谷物成熟,指丰收),患(灾祸)及(落到)吾民矣。”(省略了“调饷”)乃止。擢监察御史、两浙转运使。民饥,中正不俟(等候)诏,发(打开)官廪(官仓)振(通“赈”:赈济)之。按(审理)晋州盛梁狱(案件),论(定案)如(按照)法。既而(不久)有与梁善(交好)者,密(暗中)中(中伤)之,出(从京城贬到地方上做官)为荆湖转运使。(省略了“中正”)代(代替)张咏知(做…知州)益州,在郡五载,遵(遵循)咏条教(条令教化),蜀人便(认为…方便)之。马知节知(主管)密院(枢密院,朝廷最高军事机构),(省略了“中正”)改(改任)同知院事(官名,一同管理枢密院事务,相当于副枢密使)。明年(第二年),曹利用为(担任)枢密使,(省略了“中正”)复为副使。仁宗在东宫时,(省略了“中正”)以(以…身份)右丞兼宾客(太子宾客,太子东宫属官,掌管调护、侍从、规谏等)。帝既即位,乃拜兵部尚书。中正素(向来)与丁谓善(交好),谓且(将要)贬,左右莫(没有谁)敢言者,中正独营救谓,降(被降职)太子宾客、知郓州。任中师,字祖圣,任中正弟。先(在…之前)是(这),转运使韩渎急于(在)笼利(搜罗财利),自(从)薪刍(柴草)、蔬果之属(类)皆有算(算计),而中师尽奏蠲juān(免除)之。中正贬,中师亦降太常博士、监宿州酒税。顷(不久)之(凑足音节无义),中正以母老徙曹州,迁礼部尚书。卒,赠尚书左仆射,谥康懿。初,中正母入谒(拜见皇帝)禁中(禁内,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与陈彭年、王曾、张知白妻同见真宗,(省略了“上”:皇上)命中正母为班首(班列首位),且(并且)赐坐(通“座”:座位)。中正事(侍奉)亲孝敬,平居简素(简约朴素)。
(选自《宋史·任中正传》,有删改)
11.B(解析:“卖出储粮”错。平籴是官府在丰年按平价购粮储存,以备荒年出售。收购或抛售粮食的数量,视熟、荒程度而定。)
12.A解析:张冠李戴,是因为转运使陈纬的举荐才被皇上任命为江南转运副使的。
13.(1)今年有盈余,但有时年成稍稍歉收,甚或年年收成不好,灾祸就将连累我们的百姓了。
(“岁”“登”各1分,句意2分)
(2)(任中正)代替张咏担任益州知州,在州任职五年,遵循张咏的条令教化,蜀人认为十分便民。
(“知”“便”各1分,句意2分)
(3)按以往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粮,满三个月就应当停止。
附译文:
任中正,字庆之,曹州济阴人。他的父亲任载,担任过右拾遗。任中正进士及第后,担任池州推官。历任大理评事、通判邵州。因为翰林学士钱若水的推荐,调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大名府。钱若水风神俊秀,有器量见识,能决断大事,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平素善于谈论,尤其轻财好施。所到之处推诚待物,任命下属,总管大事,没有不称赞治理好的。他举荐后进之辈,推崇贤能之士,襟怀宽广。转运使陈纬调任山西,举荐任中正代替自己的职务,宋太宗说:“我自然知道他。”宣召他担任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任中正身材高大,皇帝为他选了一个大笏,并让太监选取加长的红衣赐给他。任中正到任后,当年大丰收,赋税和粮食都收得很充足,发运使王子舆准备全部调往京师,任中正不同意,说:“东南每年输送粮食五百多万石,江南占一多半。今年有盈余,但有时年成稍稍歉收,甚或连年收成不好,灾祸就将连累我们的百姓了。”于是停止调运。不久,任中正被提拔为监察御史、两浙转运使。民间发生饥荒,任中正不等皇上发诏,就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他审理晋州盛梁的案件,按照法律定案。不久有和盛梁交好的人暗中中伤他,他离开京城担任荆湖转运使。代替张咏担任益州知州,在州任职五年,遵循张咏的条令教化,蜀人认为十分便民。马知节主管枢密院,他改任同知院事。第二年,曹利用担任枢密使,他又担任副使。仁宗还是太子时,他以右丞的身份兼任太子宾客。皇帝即位后,就授予兵部尚书的职位。任中正一直与丁谓交好,丁谓将要遭贬,左右都不敢言语,惟有任中正出面营救丁谓,因此他被降太子宾客、知郓州。任中师,字祖圣,任中正弟。在这之前,转运使韩渎急于搜罗财利,从柴草到蔬果这一类都有算计,但是任中师上奏朝廷要求全部免除。任中正贬官,任中师也被贬降为太常博士、监宿州酒税。不久,任中正因为母亲年老迁徙曹州,调任礼部尚书。死后,追赠尚书左仆射,谥康懿。当初,任中正的母亲进入禁中拜见皇帝,与陈彭年、王曾、张知白妻同见真宗,皇上让任中正的母亲居于首位,并且赐座。任中正侍奉亲人孝敬,平时生活简约朴素。
14.C解析:“远物”仅指红蕉,对于从京城到来的诗人来说,此地的红蕉就是“远物”。
15.结构: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文对红蕉的描写。
内容: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
(每点2分)
红蕉(即美人蕉,形似芭蕉而矮小,花色红艳)
柳宗元
晚英(秋冬之花,此指红蕉)值(正值)穷节(岁末时节),绿润(红蕉叶的鲜绿)含朱光(红蕉花的红艳)。
以兹(凭这个)正阳(农历的四月)色(指红蕉至秋冬仍保持春夏时的颜色),窈窕(美好的样子)凌(抵抗)清霜(寒霜)。
远物(边远地区的事物,此指红蕉)世所重(偏重),旅人(客居在外的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心独伤。
回晖(夕照)眺(远眺)林际(山林的尽头),摵摵qī(拟声词,落叶声)无遗芳(寒冬季节百花凋谢后遗留下来的香花芳草)。
[注] 摵摵qī: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译文:
红蕉岁未犹吐芳,绿叶红花含春光。凭此春夏鲜艳色,娇柔美好斗寒霜。
世人偏重边远物,流放之人独悲伤。远眺夕照山林间,落木萧萧无遗芳。
赏析: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第一联直写其花。虽也对其外表予以描写,但却更突出其精神。“晚英”,指秋冬之花,王勃曾用来写梅花,刘禹锡曾用来写菊花。而将红蕉也称之为晚英者,柳宗元当为第一人。又因为红蕉“春夏开,至岁寒犹芳”,这样称呼,也是恰如其分的,这便是“脱化”。
“穷节”是指岁未时节,此时万花纷谢,百草调零。一个“值”字,便显出红蕉精神。然而,这还不是它的全部。“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第二联才抓住了红蕉本色。红蕉不同于菊之清冷,更不同梅之寒瘦,它以春夏盛开的百花仙子之一的面貌,以娇小美好的风姿,迎寒斗霜,一个“凌”字,将其无畏的精神,勇敢的品格,和超然洒脱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至此,诗人在读者面前,塑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艺术形象,这便是柳宗元的创造,便也是他的“生新”。
咏物诗的理解,最关键的是在准确理解诗人所咏之物以后,更能深入把握诗人赋予所咏之物的精神。即在所咏之物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近藤元粹在《柳柳州诗集》中,给《红蕉》一诗下了四个字的评语,“寓感甚切”。第三联云:“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许多人会把注意力放在下句,但诗人将话说得明白,看不出何处有“寓感”。
“远物”承上,是指红蕉,但叫“远物”是因为红蕉属热带观赏植物,永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故永州可见。柳宗元站在长安和中原的角度,所以将红蕉视为“远物”。因为是“远物”,便成了稀罕物,所以才会“世所重”。这个“世”是指包括诗人在内的“世之人”。当然,从前两联来看,如此看重红蕉的只能是被贬谪到永州的柳宗元了。
因为说远物,自然便想到了永州,因为想到永州,便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悲伤。因为说到远物被人看重,自然便会想到被流放到永州来的自己,早已被统治者遗忘。诗人原本抱有随时间推移,会被重新起用的期望的,然而看来,希望渺茫。面对红蕉,感叹身世,不禁“心独伤”。同是处于永州,“远物”和“人”所受待遇是如此天地之别,这便是诗人伤心的原因。
“回晖眺林际,槭槭无遗芳”。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这本是秋冬之景,在题为《红蕉》的诗中,将远处的这一片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叠放在一起,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如果说群芳已经消失,那么最后,就该轮到红蕉了。如果“世所重”的红蕉,性命也终难保,那么,无人关照的“旅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红蕉》一诗寓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深深的忧虑,而且是一种被注定为悲剧的预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寓感甚切”四字,是十分确切的。
16.(1)在《屈原列传》中,以反问句揭示屈原产生怨愤的原因的两句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很难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与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场景相同的两句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4)《青玉案·元夕》中描写盛装的众多女子欢声笑语的句子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17.C解析:根据后句内容,括号内的两个分句应先说溪水,后说月光;承前句的“龙潭溪中”,以“溪水”为主语,衔接紧密;后句以“月光”为主语,句式一致。故选C。
18.B解析:B“风是月光轻盈的羽翼”使用了比喻的修辞,以“羽翼”比“风”,用“羽翼”的轻盈生动形象地突出风的“轻盈”。“驮着月光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发和眉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设问、借代)
B.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拟人)
C.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比喻)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拟人)
19.第一处改为:月光像一场无边的大雪;
第二处改为:把所有的山岗照耀
“一般”赘余;“所有的山冈被照耀,也把每一个窗台照亮”结构混乱,“也”前没有主语,前面主语是“所有的山冈”作该句主语,改为“把所有的山冈照耀,也把每一个窗台照亮”均承前省主语“月光”。
20.①要么价格高
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
③促进公众改变消费习惯
21.①替代品不合适
②监管执法不容易
③塑料袋收费不高
④公众自觉性不够
22.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以2020年为背景,从武汉抗疫写到国际局势动荡,强调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紧紧相连,与世界密切相关;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成为一个整体。材料的关键词是“我在”,强调每一个人的存在价值;“我在场”是说不管是灾难还是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目睹者、亲历者。作文的主题应该在于申明个体和群体互相包含、互相依存、互相成全、互相发展的关系。“我在”可以理解成个体存在的意义和表现的价值,在论述时,这层意思要加以强调,当然应该基于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去强调这一点。任何单方面论证个体而不顾群体或者只重群体而不顾个体的价值,都是不可取的写法。
写作形式是“发言稿”,具体情境是“国旗下讲话”,主题是“我与大历史的现场”。写作时要把“小我”与“历史、时代”联系起来,自觉投身时代,关心社会,为时代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成就自我。
参考立意:
1.我辈同频,世界共振;
2.以吾辈之微光,成时代之艳阳;
3.承时代景命,担国家之责。
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